《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隋唐时期哲学之三:法相宗哲学
相关推荐
-
笃学记‖064. 渊深七浪境为风
笃学记|064. 渊深七浪境为风 --<八识规矩颂>学记之三十二 第八识颂 性惟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熏持种根 ...
-
敦煌遗书 法藏 P.2330御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宣演 行草手稿28.3×1635cm(二)(1.0...
[始] [1]又云:法相存依圆破相,被三性法或存破各为究竟乐,了不了者,便今教理,递相乖违,亦违究竟一实中道,以许佛说,三种究竟,犹豫多端,若为证会,又依深密,佛自会释诸说空教,唯依遍计,说诸法空,如 ...
-
唯識三十頌研究
唯識三十頌研究 ◎別解頌義 上來「總釋名題」已竟,其次即當「別解頌義」.本頌古注有三種科判,茲列表於後: 以略廣不出相性,行果並屬位次,故今且依第一種科判研究之. 第一種科判先明「唯識相」者,「唯」有 ...
-
笃学记‖066. 普照十方尘刹中
笃学记|066. 普照十方尘刹中 --<八识规矩颂>学记之三十四 第八识颂 性惟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熏持种根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原始社会思想之四:最初哲学
原始社会思想之四:最初哲学 原始人的思维,反映了在恶劣的环境下争取生存的历程,反映了在他们所不可理解的危险环境中有效地求生存的经历.这种经历,使原始人的思维既有具体.细致观察的倾向,又带着种种神秘思索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十七世纪西方哲学之三:地域特征与思想体系
十七世纪西方哲学之三:地域特征与思想体系 两个区域:一是英伦三岛:一是西欧大陆. 两个系统:一是英国的经验主义:一是大陆的唯理主义. 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以感觉经验作为自己哲学体系的 ...
-
《世界宗教源流史》朝鲜天道教之三:教团活动
朝鲜天道教之三:教团活动 据1992年底天道教教团统计,天道教为一统一教团,有教堂151所,教职人员5,106人,信徒1,120,623人.过去天道教海外教徒较多,今天仅在日本京都.神户和美国纽约等地 ...
-
《世界宗教源流史》日本神道教之三:国家神道
日本神道教之三:国家神道 江户末期,日本封建制度逐步解体,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此时,日本遭到西方列强的入侵,被迫打开封闭的国门,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逐步沦为西方的殖民地.面对外国势力的入侵,日本朝野 ...
-
《世界宗教源流史》波斯摩尼教之三:经典文献
波斯摩尼教之三:经典文献 摩尼自己清楚意识到自己的宗教与以前的琐罗亚斯德教.犹太教.基督教.佛教的一个不同之处是:其他宗教的创始者没有亲自写定经典,以致于继承者莫衷一是,自己则在有生之年就写定经典,使 ...
-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隋唐五代文学之三:盛唐诗坛
中国隋唐五代文学之三:盛唐诗坛 盛唐诗歌达到繁荣的顶峰,53年中出现了十几位大诗人.积极的浪漫主义是盛唐诗歌的主流,李白为杰出代表.除了山水.田园.宫怨.离情等传统题材外,政治诗和边塞诗集中地体现了盛 ...
-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隋唐时期哲学之一:儒释道三家并行
中国隋唐时期哲学之一:儒释道三家并行 隋唐是中国儒.释.道三家并行,佛教宗派哲学空前发达的时代.隋唐哲学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中,是上承魏晋玄学,下开宋明理学的重要环书. 中国隋唐时期,儒.释.道互相影 ...
-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隋唐时期哲学之二:天台宗哲学
中国隋唐时期哲学之二:天台宗哲学 天台宗,因实际创始者智顗(公元538-591 年)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法华经>为其教义的主要根据,故又称" 法华宗".虽然该宗依& ...
-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隋唐时期哲学之四:华严宗哲学
中国隋唐时期哲学之四:华严宗哲学 在中国隋唐佛学中,华严宗与禅宗晚出,更多地综合了以前的佛学,对宋明道学的影响也较大.华严宗以阐扬<华严经>而得名,创立这一宗派并确立其名称的是法藏(公元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