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汤哲学:开汤过程中人的影响因素

众所周知,开汤茶师追求的是“无我之境”——茶师不需要在开汤过程中去呈现自己或表现自己,也不允许他去呈现与表现自己 ,因为你所要呈现与表现的是那道茶自己的性格。茶师越无我,茶的性格就得以彰显得越鲜明。
但我们也知道这样一个道理——只要是人参与的行为,就一定会携带上人的色彩,只是多寡而已。
这似乎与开汤理念所追求的有些相左,但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首先我不屑于在泡茶中去一味呈现自我,因为在我看来那是因为不知如何去完美的呈现茶而迫不得已只能去呈现自我,或者去呈现一个臆想中的茶(本质上这也是在呈现自己)。
在我日常的教学观察中,也发现了凡是能够将无我做到更进一步的学员,汤感表现往往也会有大幅提升,他们也因此意识到了无我的重要性。但在真正实现无我之前,你还是能喝出来谁是谁泡的。
我们也可以反过来思考这个问题,——相对于“无我”,那“有我”又会对开汤产生那些具体影响呢?
第一,主观认识的影响。看干茶时就有了“好茶”、“赖茶”的分别心,这就为汤感设定好了上限;
第二,心态的影响。过分关注“能不能把茶泡好”,而不是“如何能把茶泡好”,稍有偏差就会紧张得手抖扔杯(这其实也一种是'有我’);
第三,动作的影响。以我喜欢、我习惯、我随意来安排动作,而不是以哪种技术动作更适合当下茶品的汤感呈现为原则;
第四,我多则茶少。开汤过程在考虑自己多了,考虑茶自然就少了。关注自己多了,关注茶自然就少了。最后即没有把茶呈现到位,也没有呈现出该有的自己。
所以能在无我的精进中提升汤感水平,无外乎就是在这四点上逐一完善而已。
那我还是想问一个终极问题——如果实现了绝对的“无我之境”,那是否还会带有人的色彩呢?还是会成为一架冰冷的开汤机器。
其实所谓“人的色彩”,通俗讲就是“人的劣根性”,好听点儿叫“人味儿”。
以我个人的经验而言,当你能够将这些“人的劣根性”通过修炼打磨掉之后,你所呈现出来的将是一个更纯粹、更澄澈的自己。这时已经不能再用一个简单的“我”字来定义它,而是一个大写的“人”。
所以在我看,实现“无我”的开汤,茶师的呈现依然带有“人的色彩”,但已不再是“某个人的色彩”,而是一个具有更高意义上的“人的色彩”。
那么,继续修炼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