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20句|巴迪欧:《圣保罗》

圣 

罗 

阿兰·巴丢将西方思想史上几位具有特殊意义的思想家称作“反哲学家”,他们是圣保罗、帕斯卡、卢梭、克尔恺郭尔、尼采、维特根斯坦和拉康,由此构成了巴丢的反哲学家系列。本书是《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的姊妹篇,是对圣保罗的专题研究。作为一个无神论者,巴丢从哲学而非宗教的角度,严格立足于保罗的文本,深入探析了保罗对于达成人类间的普遍关联的重要思想贡献;从对保罗生平与学说的独特阐释中,为我们挖掘了一个作为诗人思想家、斗士和反哲学家的圣保罗的新形象。无论从思想史还是基督教研究来看,本书都不失为一部发人深省的开创性哲学著作。

1.保罗出于重要理由把基督教简化为单独的一句陈述:耶稣复活了。

2.把每一个真理程序从文化的“历史性”——在其中意见企图消解真理——中断然剥离出来,正是保罗指导我们要操作的事情。

3.假如能够重新建立真理与主体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在(事件的和偶然的)真理这方面以及在(罕见的和英雄的)主体这方面的着力坚持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

4.保罗的信仰也是他作为主体的出发点,他没有受到任何引导。

5.基督一事件完成了律法,而不是废除了律法。

6.对于保罗来说,已经不可能在律法和事件性的声明之间保持平衡:对于突然出现的真理来说,律法是死亡的原则,而事件性的声明则是生命的原则。

7.如何能承受一段既游移不定又意义重大的历史,在其中它所建立的不是一种行动而是一种例外?只有当它自身也变得残酷起来,变得专制和有组织,才能如此。

8.什么是犹太话语呢?犹太话语所构建的主体形象是先知。

9.保罗将既不是先知也不是哲学家。因此他提出的三角就是:先知、哲学家、使徒。

10.基督一事件证明了上帝不是存在的上帝,不是存在。

11我们能不能把事件理解成一种功能,或者理解成一种中介?

12.基督是一个来者,他是打断以前的话语体制的人。

13.基督复活既不是论据,也不是证据。既没有事件的证据,事件也不是一个证据。

14.声明犹太人和希腊人没有区别,从潜在的意义上建立了基督教的普遍性。

15.建立分裂的主体,而不是维系传统的主体,使主体的元素适应了这一普遍性,同时废除了文化主体属性上的个别性。

16.当代的反哲学家们把真实——事件限定在有效真理的范畴之内,也就是尼采的“伟大的政治”,拉康的极端科学的分析行为,维特根斯坦的神秘美学。

17.于是,复活只是否定之否定,死亡成了无限走出自我的决定性时刻。

18.在黑格尔的哲学当中,恩典变成了绝对自我发展的一个时刻,而且只有采用死亡和痛苦的材料,在有限当中外化的精神性,才能在自我意识的体验的强度中回归自我。

19.保罗的立场是反辩证法的,而且死亡在他的立场中无论如何都不是否定的内在性力量所起到的必要作用。

20.平等的产生,差别在思想上的消除,是普遍性的实质标志。

阅读更多:

巴迪欧的艺术思想简论|作为真相程序的艺术

巴迪欧的艺术思想简论|裂缝中的真: 事件与艺术作品

巴迪欧的艺术思想简论|主体: 黑夜中前行的希望

蓝江小译✍️之——阿兰·巴迪欧:必须拯救数学

英格尔曼专访巴迪欧——论三个马克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