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后裔子思所作,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作为儒家经典,其开篇即论述何为“道”,以及道的重要性,包括如何修道。可见儒道不分家也。在儒家眼里,达道者,即中庸也。“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庸”主张处理事情不偏不倚,认为过犹不及,是儒家核心观念之一。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书中“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等成语广为流传,足见本篇有丰富的思想内容。
《中庸》历代注本很多,重要的有宋程颢的《中庸义》、程颐的《中庸解义》、朱熹的《中庸章句》,清李塨的《中庸传注》、戴震的《中庸补注》等,近代康有为的《中庸注》、马其昶的《中庸谊诂》、胡怀琛的《中庸浅说》等。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刘静芳在《“中庸”中的进取精神》一文中指出:“中庸以'万物并育’为其宇宙理想,这一理想的终极指向,是合理秩序造就的宇宙共同体。中庸之宏大理想的实现,中庸之艰巨事业的完成,离不开显性弘道的进取精神。对儒者而言,'士不可以不弘毅’,是一种源自'天命’的召唤,回应这一召唤,必须具备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种进取精神,是儒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