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赐礼——千年贝州古清河

清河县境内的大运河

在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两条文化大动脉的交汇点上有一座千年古城,这座城市以上古的清河命名——清河。

清河历史悠久,传为黄帝之子的“青阳”之地。这座城市在古代时称为贝州,为华北地区的重要的城镇,之所以用重要两个字,也是为这里古代交通重要枢纽城市的原因。隋唐时期,这里成为北方重要的物质储备地,被史书誉为“天下北库”。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还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大运河始建于前486年,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纵贯在华北大平原,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为中国古代南北交通大动脉,已经有2500余年历史,为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2014年6月,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包括中国8个省、直辖市,27座城市,大运河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点,河道总长度1011公里。其中清河境内的大运河就是重要的一段。

上古清河与张氏

清河,上古时称清水或青阳,据《山海经》《水经注》等地理书都有记载,其中《水经注》说:《水经·清水》言:“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郦道元注:“黑山在县地北白鹿山东,清水所出也”。修武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隶属焦作市。东与辉县、获嘉县相连,西焦作市衔接。北界东大河,分别与晋城泽州县柳树口镇、晋城陵川县夺火乡接壤。古为宁邑,北齐天佑七年,改为修武县。黑山在其北是清水的源头。刘昭注补引《山海经》曰:“太行之山,清水出焉”。《山海经·山北经》云:“北次三经之首曰太行之山……又北二百里,曰谒戾之山……其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古丹林水发源于今山西省高平县,是清水的源流之一。丹林水向南穿过太行山后分为两支:一支向南注入沁水,合流入黄河;另一支向东称作长明沟水,注入吴泽。吴泽,《水经注》说:“大陆即吴泽矣”

那么清水都流过那些?

《水经·清水》篇说清水自“东北过获嘉县北,又东过汲县北,又东入于河”。获嘉县的名字始于西汉,汉武帝元鼎六年,东巡到汲县的新中乡,恰逢路博德平息叛乱并派人送来了叛相吕嘉的首级,武帝大悦,故取擒获吕嘉之意,遂于新中乡置县建城,取名“获嘉”。古获嘉即今天的河南省新乡县西南张固城村,汲县在今河南省卫辉市西南。清水与淇水合流后向北流入黄河。

“淇水出河内隆虑县西大号山,又东过内黄县南为白沟”,在“屈从县东北与洹水合”,“又东北过馆陶县北,又东北过清渊县西”,“又东北过广宗县东,为清河”。

从《水经注》记载看,清水与洹水合流。杨守敬疏《水经·清水》说:“清水本自入海,自周定王五年河徙,南注黎阳以北,清河之流遂绝,而故道犹存。今曹操开白沟遏淇水北流行清水之道。故《淇水注》谓之清淇,互受通称”。《左传·成公十七年》:“声伯梦涉洹”。洹即洹水,杜预注解说:“洹水出汲郡林虑县东北,至魏郡长乐县入清水”。白沟是曹魏时期开挖的河道,也是古清水的一段河道,故白沟又称清水。清水流入清河县境后,北经枣强县,至东光县南汇入古黄河入海,这是最早的清水,即清河的记载。

张氏活动于清河之阳,历史十分悠久。据《清河家乘》记载:“(张)仪仕秦为相……策鲂公当时坟茔诸处,立庙清河。”

台湾屏东县《清河百忍族谱》记载:张氏祖脉在清河,后因“生子众多迁入徐州,逐渐南下。西汉末年,王

莽当权,时元始元年九月十三日,一祖带领男妇族人众多,过扬子江,分往下塔衢州(在今浙江)、托州(在今江西)、赣州等处。一祖迁往建州(在今福建),一祖入湖州(在今浙江)、一祖入演州(在今越南演州府)。各成桑梓,四海散处。后世子孙皆是亲生骨肉,不可弃也。”

清河的文化脉络

早在三皇五帝时期,清河一带为黄帝的活动地,后来将清河之阳封给了黄帝之子张挥,张挥发明了弓矢,为此《元和姓纂》记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张挥公的发明有助于黄帝与蚩尤涿鹿之战,帝颛顼封挥为弓正,职掌弓矢制造。也称弓长(掌管弓箭的官职)。为此清河成为张氏的发祥地。

夏禹时期,禹之父在此治水,筑建鲧堤,现今清河县小屯乡大堤村西,有鲧堤遗址,民国《清河县志》记载说,“堤阔三丈有奇,高二丈有奇。”现最宽处尚有十米,残高二米许。堤长跨临西、清河、威县三县,在清河县境内有四公里多,鲧堤夜雨是清河八影之一。

商代清河为王畿之地。1989年在清河县杜村出土一批器物,有石器、玉器、骨器、铜器等,其中一件白石斧为长方形,刃部略宽,石斧的上部稍厚并有一个圆孔用以绳捆绑。在出土的青铜器中有鼎、爵、斝、觚等,这些都是商代贵族使用的重要礼器。也说明了清河在商代王畿地区活动着一支方国或侯国。杜村青铜给清河商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有待于进一步发掘。

西周时期,清河为“甘泉市地”。甘泉是指这里有甜美的泉水。属邢国辖。春秋时卫灭邢后属齐国,后归于晋国。战国时期清河属赵国。

秦灭六国统一华夏,废分封置郡县,清河称为厝县,属巨鹿郡(治在今平乡县境)。

清河之名,因水得名,《战国策》中记载说,张仪游说赵国时“奉告齐使,兴师渡清河”即为此地。《汉书·地理志》说西汉高祖汉王四年,即公元前203年,析巨鹿郡东部,“以郡临清水故号清河”建清河郡,并在清水之阳建清阳县,清河县境分为三县,即厝县、清阳、信成。清河郡辖十四县,治在今清河东南,辖地今清河全部,南宫、临西、广宗、故城、枣强、丘县、馆陶的局部;山东省的临清、夏津、武城的全部,高唐、平原县局部。属冀州;清河郡即为清河县名的来历。

汉景帝中元三年,即147年,在清河境内建清河国。公元79年,汉章帝立长子刘庆为太子,因窦太后阻挠不久将刘庆废为清河王,后忧愤成疾而死,葬于清河,后来清河王刘庆的儿子刘祜做了汉安帝,于121年对刘庆进行追封,并改厝县为甘陵县,将今信成县、清阳县并入甘陵县,再置清河国,辖七县:甘陵(今河北清河)、贝丘(今山东临清东)、东武城(今清河北、南宫南部和故城)、鄃(今山东夏津)、灵(今山东高唐)、绎幕(今山东省平原)、广川(今南宫北和枣强县局部)。治所在甘陵。不久改清河国改为甘陵国;献帝建安十一年(206年)又改甘陵国为清河郡,甘陵县属清河郡。

三国曹魏时期,甘陵县属清河国。西晋武帝咸宁三年(277)在厝城西南置清河县,此为清河县名之始。北魏时天兴四年(401)清河县属司州清河郡。

北齐天保七年(556),移清河县治于信成故城并改武城县,属清河郡,原清河县析清阳县改称贝丘县。

北周武帝宣政元年(578)分相州于今清河城关老城址西北十里清河郡旧址置贝州。隋代开皇三年(583)武城县属贝州,开皇六年改武城县为清河县,武城县还归旧址,大业三年(607)属清河郡。

唐代,武德四年(621)清河属贝州,天宝元年(742)属清河郡。乾元元年(758)属贝州。咸通元年(860)迁移贝州于故州东南十里。即今城关旧城。

后晋天福三年(938)属永清军节度。

北宋时期属河北东路贝州,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平叛王则义事后,罢水清军节度改贝州为恩州。神宗熙宁四年(1071)省清阳县入清河县。

金代属大明路,因清河连年大水,故移恩州城于历亭县,即今武城县政府驻地。自此清河仅县存,

元代清河县属中书省大明路。明代洪武六年归属中书省广平府。

清代属直隶广平府辖。

民国时期,清河县属直隶冀南道。后改为大名道。民国17年直属河北省。1949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后清河划归河北省衡水专区。1952年清河县改属邢台专区。1958年曾改属邯郸专区,是年清河县并入南宫县。1960年邯郸专区撤销后南宫县归邯郸市管辖。1961年5月复设邢台专区恢复清河县建制,隶属邢台专区。1995年撤邢台专区后清河县改属邢台市辖。

运河历史与清河

太行山东麓地区历史上有丰富的水域,中华文化的母亲河黄河最早就从这里穿过,在《尚书》禹贡篇中就记载“北过降水,至于大陆,播于九河,”即是说古黄河沿太行山东麓向北流过漳水,在大陆地区形成了一个巨大湖泊,这就是大陆泽,然后再向下通过多条河流,漫流入海。其中清河就位古黄河的河道上。

古黄河有她坚强的性格,在华北大地上任意的流动,河道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像一条巨龙进行着摆动。

  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与齐国进行交战,欲将历史上一些自然河流进行人工联通,决定开凿一条邗沟,这就是大运河的前身,当时参加开挖大运河工程的场面很大,《左传》说:“吴城邗,沟通江淮。”史书还用了“举锸如云”四个字对当时劳动场面进行了记录。邗沟沟通了长江、淮河两大河流,将今天的扬州和淮安两座城市用水道进行联通。这条水道在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与交流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汉代时对运河再次进行开挖,人工槽渠使一些天然河道实现了沟通,班固在《西都赋》这样描写槽渠“泛舟山东,控引淮、湖,与海通波”。曹魏时期,先后开凿了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新河和槽渠等。白沟等渠的开凿使河北的水路沟通形成了运河槽运网络,便利了平原地区水路运输。在《汉书》地理志及郦道元《水经注》中,记录者一条西汉开凿的人工河的太白渠,是引滹沱河通洨水入河水(黄河故道)。

隋代大业四年(608),隋炀帝下诏动员河北各郡百姓开挖永济渠,利用曹魏时期的旧河渠将淇水、沁水、清水进行疏浚,还利用汉代屯氏河和大河故渎进行沟通,将漳水与漯水相接,形成了隋代大运河一些河道。当时黄河故道的泥沙很多,很容易堵塞,经常“塞长茭,决沮淤” “行舟不通”,隋开挖的永济渠,使古贝州城成为大运河畔重要的节点城市,也成了自隋代至唐代北方重要物资储存基地。被称为“天下北库”。

唐代时,唐帝多次疏通旧河道。开元二十七年(739)还新开挖了广济渠等。其中还有在经城(今河北威县)的张甲河,南宫(今河北南宫)的通利渠,堂阳(今河北新河)的堂阳渠,昭庆(今河北隆平)的沣水渠开凿。

元代时,太保刘秉忠奉旨建筑大都,为了保证南北槽运的畅通,设计了从北京什刹海到杭州的水道,并让他的学生郭守敬对水道进行勘察,形成了今天的大运河。当时著名商人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京杭大运河是这样评价的:“这条交通线,是由许多河流、湖泊以及一条又宽又深的运河组成的。这条运河,是根据大汗的旨意挖掘的,其目的在于使船只能够从一条大河转入另一条大河,以便从江南直达汗八里(北京),不必取道于海。”

“天下北库”贝州城

清河城位于大运河畔,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中国历史上弓箭的发明者、张氏始祖张挥封于清河,因此有“中华张氏出清河”之说。

清河的历史很早,文物部门在村村发现一批青铜器,这些器物铸造精美,更具有很明显期的时代特征,专家研究说,杜村青铜器为商代早期后段,具体的时代应偏早于祖乙时期,这样说清河在商代早期就有了高度文明的氏族或方国在此生息。当然这还不是更早的,也是在清河,还发展许多石制的工具,特别是磨制的石斧,选用的石材极为精美,如美玉一样,也显然不是平常使用的工具,很可以与殿堂上礼器有关。汉代时期,在清河封清河国,现清河境内还有多座清河王陵。北周时期初置贝州,在此设贝州治所,建贝州城,唐沿隋制,并发挥了大运河的槽运能力,在此设立“天下北库”。《资治通鉴》记载:开元盛世时期,贝州有物质“布三百余万匹,帛八十余万匹,钱三十余万缗,粮三十余万担”。《颜鲁公行状》中说“国家旧制,江淮郡租布储于清河,以备北军费用,为日久矣,相传为天下北库”,其“甲杖藏于库内五十余万,编户七十万,见丁十余万”。江淮钱粮、棉帛、盔甲、兵器等军用物资和赈灾物品都汇聚到此,特别是平叛安史之乱时,天下北库发挥了巨大作用。可以这样说,隋唐的贝州物阜人多,是运河两岸不可小觑的中等城市。

关于大运河,在北宋时期,从“金瓶梅”中所反映的西门庆来往于宋都开封与清河,其所选的交通工具就是运河上的客船工具,这也说明,当时的清河也是运河上的客运码头。

元代初期,元太保刘秉忠相地筑建大都城,为了沟通南北物质及南粮北运,同时要解决南下伐宋的的交通问题,将北京与隋唐运河的自然河道打通,规划了京杭大运河,并让其弟子郭守敬组织施工,负责解决疏通河道时的具体技术问题。今天清河境内的大运河河道就是元代大运河遗存。

京杭大运河位居清河县城东南部15公里,东临山东省,县境内流经长度20公里,宽度660至1200米。

在清河大运河畔还完整保存着当时的码头,码头位于清河县城东南15公里处的卫运河畔油坊镇东侧,与夏津县隔河相望,码头南北总长933.8米,高10.2米,明朝弘治年间,为了扩大运河的运力,在此扩建码头,这此码头建筑是以青砖垒砌,辅以干砌石、浆砌石以及少量红砖,挑台处或铺青石或用青砖垒砌。

现有码头遗存共六处,这六处码头分别有运输煤炭的码头,还有运输粮食的码头、有官方的运盐码头,还有运输杂货果品的码头,除此这里有进行客运的渡口码头等。当时这里舟来船往,商贾云集,成为明清至民国时期大运河漕运重要码头之一。而因码头兴起的油坊村落也变成一个商业交易集市,成为运河畔上的物资集散交流中心。

运河上的小上海——油坊镇

油坊古镇位于清河县东南15公里处的油坊码头。相传,在明代初期,清河县北王庄村民王充德在此开设油坊,后来有南来北往的人在此定居下来,逐渐发展成为小村落,因最初以油坊最为出名故取村名为油坊。

由于油坊渡口和码头的设立,油坊镇也随之发展起来了。

油坊村依运河西岸自然走势而建,明末清初时,已经发展成为三里南北大街、二里东西大街的水路重镇。,到1949年代之前人口已超过2000人,姓氏百余个。这里商业十分的发达,有各种货栈,店铺200多家,其中有益庆和盐店、聚源砟炭行、协记烟铺、同泰昌当铺、茂芳茶馆、刘记洗澡堂等上百家老字号。

益庆和盐店位于油坊镇北侧,隔路即为油坊码头,是当时存放盐货的仓库,占地十余亩,现保存有盐仓、盐店账房、当时的盐官的官房等建筑,这些建筑多为清代建筑风格,现保存有20多间。其中盐店的账房五间,为清代道光年间所建,现保存基本完好。

在油坊镇内还有山西会馆,据口传历史记载说,会馆为明末清初的山西人投资建设的会馆,位于清河县油坊村南部,坐西向东,临河而立,正门为三间牌楼,正房十二间,和古戏楼一座,建筑飞檐斗拱式建筑,上嵌琉璃瓦。在码头北二里还建有崇兴寺。古镇设一六集日、以及三月初六、四月初六、九月二十六三个古农贸会。每逢集会,人山人海,车水马龙,交易异常繁忙,油坊码头古镇有“运河上的小上海”之称。

清河湖风光

杜村商代遗址出土青铜鼎

青铜斚

玉钺

张氏祭祀

汉代墓葬

大禹

崔浩

张子信

顾随

油坊古镇

益庆和盐店

益庆和盐店账房建筑

油坊码头之一

油坊码头之二

关注一下    感受传统文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