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车顶维权事件的溯因推理

特斯拉车顶维权事件的溯因推理

最近全网闹得沸沸扬扬的特斯拉车顶维权事件,大家想不知道也不行,头条、知乎、抖音和微博全是特斯拉的各种问题和分析,一个刹车失灵可以几乎占据整个网络,这在汽车的历史上都没出现过。

我也看了很多分析和评论,但是我觉得大家都没有使用完整的逻辑。大家都提出了各种假说,这些假说好像也能解释发生的现象。但是推理过程并没有完成。按照溯因推理的要求,需要满足解释性、可检测性和经济性三个要求。也就是说,你提出一个原因来解释这个现象,并不能保证这个原因是最好的解释,需要通过演绎推理来得到可以检测的推论,如果这个推论被证实,那么才能说明这个原因可能成立。

比如这件事发酵的这么快,类似事件这么短时间大量爆发,有人质疑,特斯拉车顶维权事件是竞争企业有组织的反营销。反营销满足了传播快和多事件同时爆发的解释性问题,但是仅仅满足解释性,逻辑是不完整的,需要对假设原因进行演绎,得到可以检测的推论,然后验证这个推论(如图1所示)。

1 溯因推理三原则

我们试着使用溯因推理的方式来分析一下这个事件。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溯因推理。溯因推理是三大推理方式之一,科学发现和刑侦探案都会使用到溯因推理。比如大陆漂移说、孟德尔遗传定律、福尔摩斯的探案,实际的破案等等。

溯因推理的定义为:

观察到了惊异事实P;

如果解释E是真的,则P是理所当然的;

所以,有理由认为E是真的。

皮尔士使用三段论的模式,来阐释三大推理的不同,他将三大推理可以拆分为三个部分:规则(rule)、情况(case)和结果(result),然后根据不同的排列来区分演绎、归纳和溯因。

演绎推理:

规则:这个袋子中的豆子都是白色的。

情况:这些豆子来自这个袋子。

结果:这些豆子是白色的。

这个推理就是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三段论的经典例子。

(大前提)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所以苏格拉底是要死的。

规则就是大前提,情况是小前提,结果对应于三段论的结论(如图2所示)。

2 豆子实例之演绎推理

下边我们来看看归纳。

归纳推理:

情况:这些豆子来自这个袋子。

结果:这些豆子是白色的。

规则:这个袋子中的豆子都是白色的。

归纳就是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或者说,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的思维方法。这些豆子就是许多个别事物,因为他们都来自袋子,又都是白色的,所以推理袋子中的豆子都是白色的(如图3所示)。

3 豆子实例之归纳推理

那溯因推理是如何操作的呢?

溯因推理:

规则:这个袋子中的豆子都是白色的。

情况:这些豆子是白色的。

结果:这些豆子来自这个袋子。

溯因推理是我们首先知道了规则,袋子里的豆子都是白色的,然后我们看到这些豆子是白色的,所以我们推理这些豆子来自于袋子(如图4所示)。

4 豆子实例之溯因推理

皮尔士的豆子很简单,但是非常形象的说明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溯因推理之间的关系。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早晨起床发现马路湿了,那么是什么导致马路变湿呢?

找马路变湿的过程就是溯因推理。我们可以按照溯因推理的步骤来分析一下。

第一步,根据惊异事实,产生假说;

第二步,根据假说,演绎出可检验推论;

第三步,验证推论,排除不可能。

第一步,根据惊异事实,产生假说。马路湿了是一个惊异事实,我们想到了2个原因会导致马路变湿,一个是下雨,一个是洒水车浇湿的。

第二步,根据假说,演绎出可检验推论。如果下雨是真的,那么屋顶也会变湿;如果是洒水车把路浇湿了,那么屋顶不会变湿。观察屋顶是否变湿是可以检验的推论(如图5所示)。

5 马路湿了的溯因推理

第三步,验证推论,排除不可能。然后我们检验屋顶是否变湿,如果屋顶是湿的,那么下雨就是最佳解释,而洒水车就被排除;如果屋顶没湿,那么下雨就被否证而排除,洒水车就是最佳解释。假说最后发现的是屋顶湿了,那么下雨就是最佳解释了,溯因推理的过程也就结束了。

我们下边来分析一下特斯拉车顶维权事件。首先按照百度新闻梳理一下整个事件的时间线,就像探案一样(如图6所示)。

6 特斯拉维权时间线

然后按照网上的各种推测原因,仅提取几个作为分析的例子。

第一步,根据惊异事实,产生假说;

惊异事实是上海车展特斯拉车主维权,车主认为特斯拉刹车失灵导致事故。

产生的假说来自于网上的各方观点:

1)溯因:特斯拉刹车失灵导致。

2)溯因:驾驶员操作不当导致事故。

2)溯因:某对手企业借此交通事故而做的反营销(如图7所示)。

7 特斯拉事件溯因推理第一步

第二步,根据假说,演绎出可检验推论;

针对第一个溯因:特斯拉刹车失灵导致。我们假设它是对的,那么我们能演绎出哪些可以检测的推论呢?

比如:

演绎:事故车重复测试可复现。

演绎:行车数据会有记录。

还有的人直接对这层原因进行了溯因,比如他已经假设特斯拉刹车有问题是事实了,然后溯因特斯拉有硬件问题或者软件问题(如图8所示)。

8 特斯拉事件溯因推理第二步

第三步,验证推论,排除不可能。最后剩下的就是最佳解释。

我们先来分析一个溯因。

1)溯因:特斯拉失灵导致事故。

这里我们演绎推理了2个推论,你也可以推理其他推论。

演绎1:事故车重复测试可复现刹车故障。如何验证呢?使用事故车在事故地点做多次刹车实验,检验是否发生故障。

演绎2:行车数据会有事故记录。找专业的第三方分析事故记录,并且要保证数据是完整的,真实的。或者将这些数据变成指令输入特斯拉,看看特斯拉的运行是否正常。

溯因1:特斯拉硬件问题。

演绎:如果是特斯拉刹车硬件问题,那么使用相同刹车系统的汽车也应该出现刹车问题。这个查一查其他车企使用相同刹车系统的车是否也出现刹车问题就行,比较好检测。

溯因2:软件存在BUG。

演绎:分析和测试刹车逻辑,可以找到BUG。

这个我觉得很难检测,程序BUG检测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如果好检测,特斯拉那些专业的工程师早就解决了,不可能外行人找到了,内行专业人士还没找到。况且,谁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和能力去核对代码啊,所以这个演绎不容易检测,也不符合溯因推理经济性的原则(如图9所示)。

9 特斯拉事件溯因推理第三步

2)溯因:驾驶员操作不当导致事故

如果是驾驶员操作不当导致事故,那么可以演绎出:

演绎1:行车记录仪会记录。

验证:查看行车记录仪中的视频记录。这一点按照女车主描述,事故时没有插U盘。关于这一点也不是就完全不可验证,可以试着查看U盘的拔出时间来验证女车主是否说谎,或者验证U盘中的数据是否有删除记录等。

演绎2:路边监控会录像和过往车辆录像。这是一个关键的证据,可以向交警申请,查看当时的摄像头记录,还原事故过程。大部分汽车都带行车记录仪,很可能录下了当时的事故。可以开出诱人的悬赏,对提供视频的车主进行奖励。

演绎3:行车数据会记录。

从车主角度来说,行车记录也是还原当时情况最好的方法之一。

演绎4:司机或者坐车人会出现语言矛盾。

验证:因为网上司机和坐车人的发言不多,所以如果要验证的话,就需要让他们单独进行事件描述。

3)溯因:某对手企业借此交通事故而做的反营销。

这也是网上很多人提出的假想。

演绎:有组织反营销会有会留下各种痕迹。

验证1:媒体日为什么女车主能进去。

检查当时的流程,是否有人组织和协助。

验证:女车主丈夫为什么不保护女车主。

验证:事件发酵快,多件特斯拉事件同时爆出。

事件频率是否符合科学分布。

有人使用“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琢谓余以善淫”来形容本次事件,还有一个抖音小视频说“姚明退役了,小四能打中锋吗”?

姚明退役了,小四能打中锋吗?这句话使用的是类比的方法,将特斯拉类比为篮球中的姚明,把其他车企类比为小四。

从销量看,特斯拉汽车的认同度还是高于其他电动车的,可问题是特斯拉真如姚明,而其他电动车企真如小四吗?完全替代不了还是部分替代不了,还是完全可替代。只有完全替代不了时,这个类比才是合适的,否则就是类比不当。

从军事学的角度来说,打败对手最好的方式是李德哈特的间接路线,通俗点说就是挖坑。直接路线是不断增加自己实力,然后直接打败对手。而间接路线是如何减少对手实力,然后打败对手。间接路线包括2个步骤:

1)颠覆,为对手创造弱点;

2)扩张,打击对手的这个弱点。从而以较小的代价获得更大的成果。

以人推翻巨石为例,巨石是这个人的敌人,这个人的目标就是推翻巨石。如果按照直接战略,那么就是直接正面的去推动巨石,以期待将其推翻。这是“自然期待的路线”,费力并且很可能推不翻,达不到目的。

间接战略是:

1)创造颠覆。给对手制造弱点。比如在巨石的背后先挖一个大坑,这样使石头容易丧失平衡。

2)扩张。打击对手的弱点,将石头推入挖好的大坑中,从而达到推翻巨石的目的。李德·哈特所强调的是使敌人丧失平衡,然后再进行打击。由于给敌人创造了弱点,并且打击了这个弱点,从而以较小的代价获得了更大的成果(如图10所示)。

10 间接路线和挖坑的类比

间接路线可以称为挖坑战略,给对手挖坑然后打败他,比增加自己实力打败他更容易,也更节省时间。

挖坑战略在军事上使用无可厚非,大家拼得你死我活,都在争夺生命权,道德标准严重下降。但是挖坑战略在商业上的使用就涉及道德问题、不公平竞争问题。如果商业上允许挖坑战略,那么社会就会进入互害模式,进入到经济学的囚徒困境,无论如何伤害对方都是自己的最优解,但是却是整体最差解。

对于刹车刹车失灵或者类似事件,我觉得所有电动车企业采用2种方式,可以确保事故责任不再纠缠不清。

1)刹车和油门增加摄像和力量传感器,用于记录事故时司机操作状态,后期就可以分析出是汽车问题还是司机问题。

2)事故的事件记录本地存一份,向服务器存一份,这两份要完全相同。这样防止有人篡改数据。如何验证两份文件一致,这个其实非常简单,在网上下载一个哈希运算,只要两个文件完全相同,哈希值就相同。这就解决厂商提供的数据被质疑修改的问题。

有人跳出特斯拉刹车门这个事件,提出了更深层的分析。他认为该事件会影响特斯拉和国家的博弈,国家会希望特斯拉将中国汽车的服务器放在中国而不是美国,参照苹果和国家的博弈,最后将服务器设置在贵州。

通用方法论包括拆分、类比、联想、溯因、广义动量定理和系统思考6种方法,而这个人的逻辑使用的就是其中的类比(如图11所示)。

11 通用方法论的思维导图

我们使用八大思维图示法中的桥形图来梳理他的逻辑。

特斯拉汽车数据的采集就如同苹果手机数据的采集;特斯拉汽车数据涉及国家安全就如同苹果手机数据涉及国家安全;特斯拉汽车服务器设置在美国影响国家安全就如同苹果手机服务器设置在美国影响国家安全;所以,特斯拉汽车服务器应该设置在中国就如同苹果服务器设置在中国(如图12所示)。

12 特斯拉服务器和苹果服务器的类比

类比是基于相似性进行推理,相似性越多,可靠性越高,但类比的结论不保真。俄罗斯的一名士兵拍照,暴露了军事,导致俄罗斯损失千亿。而很多人喜欢将照片和信息同步到服务器,如果敌对军方对手机服务器进行分析,就能获得有价值的情报。而特斯拉汽车上传的信息是否有价值则有待商榷的(如图13所示)。

13 一张俄军人的自拍照让俄罗斯损失千亿

通过特斯拉车主维权事件,我们再次见证了网络舆论的放大作用,它能将工业时代的一个小事件放大到非常大的地步,所以舆论的影响力也应该放入到企业的分析当中。迈克·波特发明了五力模型,使用力学来分析企业的竞争环境,这是工业时代的产物。而当今的信息时代,舆论的放大作用很多时候超越了五力中的任何一种力量,是不应忽视的力量,所以我觉得,信息时代的企业分析应该变为六力模型,将舆论的力量也纳入分析(如图14所示)。

14 五力模型和六力模型

比如对于特斯拉来说,这次舆论的影响力就非常大。潜在的进入这就包括苹果、华为和小米等众多企业。

预测一下结局:我认为特斯拉不会破产,不会搬离中国,甚至不会停产。

我们可以站在一个稍微高点的角度来思考。

特斯拉落户上海这是花大力气争取来的,并且还是第一个独资的外资汽车企业。不会花大力气请来,然后就因为这件事情而迫使其停产。国内或许没有参考的例子,看看前几年日本丰田汽车在美国的刹车门事件,证据和律师层出不穷,事件也严重得多,美国也没让丰田停产,现在丰田还是有多款车销量领先。所以作为参照,我觉得特斯拉的处境不会比丰田在美国更差。这使用的是类比的方法。

或者看看国家政策,我们为什么要发展电动车,很大原因是为了摆脱或者减少对石油的依赖,而特斯拉对整个汽车产业链的带动作用是巨大的,特斯拉有利于我们实现战略目标,所以我觉得不会过分的处理特斯拉。想想我们引入特斯拉的初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