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精密的仪器-《精神健康讲记》连载31

听众:老师,前面说我们要知道自己身体的松紧、精神的松紧。我发现身体的松紧意识到之后,比较容易放松,但是精神很紧的时候,即使意识到,也很难保持放松。
李辛:因为才开始啊,等你能够熟悉身体的松紧,当下就能放松的时候,那时你的精神也会比较容易做到放松,这是需要慢慢训练的。我们最开始学写字,不是都很紧的吗,后来熟练之后就可以放松写了,再后来,写字的时候还能同时思考和体会内心的松紧了。
你知不知道,你现在看着我眼神炯炯,非常用力,在我来看,能量的使用非常不环保。
听众:怎样看人是放松的?
李辛:与我交流的同时,也留意自己和周围。
听众:这个可以同步进行?
李辛:可以。你这样紧紧盯着我,是个聚光灯状态,那只能看到我了。但是如果把视野展开,看着我,和我交流,也能留意自己的状态,也能留意到周围的同学、窗外的山水......这个就是比较松的状态。
传统的太极是一个很好的关于“松”的训练,整个身体哪里松哪里紧知道,周围的情况,有人经过、有人看你,都能知道。
用脑过度,整天困在思想里打转的现代人需要多一些肉体训练,比如走路、跑步、爬山、打球、瑜伽等。体内的阳气输布顺畅后,身体的协调性和感受力就会提高,身心的统合度也会提高。
平时我们工作、规划、办事的时候,精神基本上都是拘在外在的人事物那里的。如果没有自然环境的调适、肉体训练的平衡,会在思想的漩涡里越陷越深,就容易焦虑、抑郁,没有心理空间,缺乏安全感,自我价值感低,像个困兽,过度使用、过度聚焦的“思想”变成了牢笼。
听众:家里人老问我干吗皱着眉头,我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这个习惯。
李辛:可以在你常待的地方放一面镜子。
年轻的时候我做过一段时间的电台特约嘉宾。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有一位王牌播音员,是位女士,名字我忘了,她的工作台上总有一面小镜子,那位播音员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有一次她迟到了,节目的片头音乐已经在放了,她急急忙忙跑进来,满头大汗,坐下来,看看镜子里的自己,开始微笑,放松表情,然后把音乐控制键慢慢拉下来:“听众朋友,晚上好,我们又到了今天的健康时间......”这是长期觉察训练的结果。
做播音员,工作时带着监听耳机,这样可以听到自己每一句话的声音细节,可以帮助自己随时调整自己的语气、声调、情绪、呼吸声......你们可以试一试,听一听自己在专业监听耳机里的声音,用一些小方法来帮助我们增强觉知。
没有专业耳机,也没关系,可以录一段自己和别人对话的音频或视频,回放几遍,也可以回听自己的微信语音。心理学有个疗法叫“反馈疗法”,利用可见的图像或声音来观察自己平时留意不到的身心状态。
听众:老师,我有个问题,我觉得自己从小开始一直都是按照父母要求的一个所谓好孩子的模式来生活,包括很多决定好像是为了满足父母的要求和标准,比如选择职业等事情,那天我跟您沟通过,现在的工作不是我最喜欢做的事情。
所以,我非常想让我的孩子有充分的选择自由,至少给他一定的空间,我对他放得比较松。但是那么多年观察下来,我感觉他有点太嗨了,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的思维总是在天马行空地跳跃。我担心这是不是太过了,想给他收一收。
然后,这几年我就给他安排了读经,逼着读。他好像是收了一点,但是有很多抵触。我和家里人包括孩子他妈,在这个收放怎么平衡的问题上,有很多思想上的冲突,也在反复交流。我担心自己身心上有些不太好的东西给孩子造成影响,所以想听听您的看法。
李辛:我觉得你的孩子特别健康、自然。
听众:有点儿太过了。
李辛: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他的孩子在众人面前,没有失中,里面是有主体的,而且进退有度,不僵也不呆,很自如,是个非常健康的小孩。
听众:我对他有些担忧,在观察他的成长过程。因为我小时候的很多决定是违背了自己的内心,父母觉得怎样好,我就按照父母的意思去做。现在又怕放得太过。
李辛:你是在拿自己过去痛苦的经验和历史,来评判孩子现在的发
展方向。所以,还是同样的问题,现在,一部分的孩子对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问题是无法用某一个知识体系或者过去的经验、价值判断来完成的。
我们碰到很多孩子的问题,很多是源自父母以及他们和孩子的交流问题。大部分情况下,孩子的身心的状态挺好,但是,父母不够清晰或者没有沟通的时间和良好的心态,或是粗暴的,不能专注的。这个交流的过程中,孩子得不到理性的回应,慢慢就会程序冲突、无所适从了。
这有点像打球,如果你始终和打得不好的球友练习,可能就打不出好球了,现在的家长与孩子的互动有这个问题。

李辛:这些年,我有一个习惯,如果有朋友跟我约见,我会先评估一下,如果觉得自己最近精力不足,我会告诉对方现在不行。有些重要的电话,比如说比较复杂的病人,我会挑自己精力最足的时候来处理这件事情。如果约好的朋友来拜访我,这一天,我不会再安排别的事情,就专注地、全身心地对待。
这种选择和安排,对我来说幸福指数比较高,而且因为是全身心地在里面,干扰比较少,效率就会很高,精神的耗费也不大。
所以,人事物的对待要简化。
我现在对待自己生病或不舒服,比以前的觉知又加强了些。比如上两周我身体状态挺好的,给美国来的一些中医上课,连着讲了四天课。讲完之后就有点累,轻微的拉肚子,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我知道是怎么回事。
我们要去体会,任何身体上的不舒服,心情上的烦恼,乃至人际关系中的不愉快,或者家庭成员的吵架,都是给我们的一个提醒:这段时间离我们的原点有点远了,忘掉自己,忘掉觉察的时间有点长了。
这个就是在往内走,往根上找原因。你就不会总是只想着“这个病我要怎么治,找谁治”,而是在对治问题的同时,去考虑怎么来全方位地调整自己的生活,带着更深的觉知工作、学习、待人接物、吃喝玩乐......
等我们离原点越来越近的时候,不光某个病好了,其实所有的健康问题都在同步好转。而且,不光身体在好,学习能力、工作能力、人际关系,乃至事业和未来的发展都在同步好转。
这个就是古人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真正含义。这不是一个空谈的理想。只有对自己越来越清晰,觉知度越来越高,精力越来越充足,我们能处理的东西才会越来越多。一切的原点,就在自己的掌握中。
换个角度看看我们周围的问题。比如有时候我跟太太或者妈妈会不高兴,然后吵架,现在还是会吵架,但生气和懊恼的时间就越来越短了。
在自己卡住的时候,我有一个常用的咒语会跳出来:“(李辛,)你这个笨蛋。”
以前自己是个笨蛋还不知道,然后在错误的时间说了错误的话,做了错误的事。其实没关系,我们都有做笨蛋的时候,随时都可能做错事,调回来就行了,这样比较简单。
这个咒语很有用,大家可以试试。
李辛:刚才这一段静坐,大家感觉怎么样?跟第一坐和昨天的两坐有什么区别吗?
听众:挺快就进入了。
李辛:这次的松紧比较适度。今天的第一坐有点紧,昨天的第一坐有点乱,第二坐的意念很强。如果你感觉不到,没关系,不要去“找”感觉,继续坐,会体会到。
听众:我这次没有数息,每次数息的时候,反而觉得自己很紧。我现在是默念“南无阿弥陀佛”,感觉比较轻松,没有压力。
李辛:这些方法刚开始都可以尝试,每个人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感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数息、念咒,或者专注于某个点,都是可以借用的工具,帮我们找个暂时的锚点,让思想相对简单下来,精神不那么飘散奔逸。
慢慢练习,不求速效,也可用在生活中尝试这些不同的方法。比如开会的时候也可以试试,不需要专门念个咒、数息,只是放松身心地坐着。紧了就松,一次次的练习,把它变成习惯。
慢慢地,当自己的松紧不需要特别关注时,我们就有余力来扩大这个感受,去“听”周围人的声音,“看”周围人的神色形态,“体会”外部世界不同的人事物、不同的内容经过我们,在我们心里带起的不同感受,这就是一个相对扩大的觉知状态。
注意不要闷头打坐,我们的注意力可以由里及外、由我及彼、由近及远。
在这个内外有觉知的状态里,我们自然也会明了自己的心理状态、习惯思维,当下的判断和过去的经验也同时在作用。自己和别人的感受、情感、意念、企图、期望、恐惧......会交织在一起。所有这些过去和当下的内容是同步在运作,传统文化里叫作“互感互化”。
但是,如果我们观察不到,这就是一锅粥,人类无始以来的思想、情绪、情感、欲望的粥。我们以为是自己的感觉、思想、判断,其实只是粥锅里的一小滴。
就像互联网的云储存,我们很多所谓的“自己的”思想、判断来自“云”,所以常常不知所云。
如果对这个人/我、内/外互感互化的过程有所意识,慢慢探索,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我们每天可以有意识地训练观察“人我互感”的过程,在生活当中慢慢体会。如果一天的忙碌生活中有那么几次,每次有几秒钟,它出现的时候你能意识到,那就是在提高了。
这样的观察,会让我们每天的生活很有意思。虽然还是在工作、带孩子、忙人事关系,甚至生气、吵架,但不再只限于此。我们能慢慢体会到,在这些每个人都躲不开的事情背后,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在连续不断地发生、变化。
像操作电脑一样,我们使用不同的程序完成特定的项目,在专注操作的同时,我们会留意到软件是否合适,内存是否足够,储电量是否不足,速度是否延缓,有没有程序冲突,有没有病毒程序?
同样,在我们操作“自己的身心”这个世界上最精密的仪器时,是不是也要有个对基本状态的留意:体力精力够不够,需不需要休息或睡觉充电,思想的运作是否清晰,精神是否稳定,有没有情绪的冲突、思维的错乱或过度幻想,会不会被暗示、激惹、欺骗、扰乱,就像中了病毒?
我们只有知道了自己的身心和外界交流的基本运作状态之后,由此及彼慢慢扩大和深入,才有可能真正深入地学习中医、心理学、养生、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