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因茶得名第一县

衢宁铁路,经过一个藏在大山深处的小城——政和。

因为山高路远,地无寸铁,交通不便,政和一度寂寂无声。现在,火车的汽笛,响彻于这个宁静小城的上空,也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地感受她。

“政和”二字,寓意“政通人和”,即为皇帝赐名,亦因白茶而来。

话说北宋时期,建州府(中心位于今建瓯市)制下有一小县,名曰关隶。中国地形西高东低,而关隶则独树一帜,东高西低,一江春水向西流,是为此县绝景。

关隶处于闽水源头,群山环抱,风景秀丽,遍生名枞。到了宋代,政和已成为重要的北苑贡茶主产区,生产的银针茶备受推崇,被文人誉为“北苑灵芽天下精”。

宋代皇帝爱喝茶,负责进贡茶叶的福建转运使四处打听,搜罗茶中名品进献皇帝,一时之间,朝野上下斗茶之风盛行。

那个自创了书法“瘦金体”的宋徽宗,偏好野生白茶。那茶本未取名,因茶叶上覆盖着一层白茸,称作白茶。野白茶很少,关隶县一些茶园长着几棵,每年制出的茶都送往北苑。关隶白茶品质虽好,但制作工艺总被福建转运使挑剔。

公元1115年(宋徽宗政和五年)春天,关隶县茶焙又一次采下白茶嫩芽,制作了一款极品——白毫银针,茶一出焙就在斗茶中取胜。但由于以往的印象,送到北苑时被冷落一旁。

这一款茶后来又怎么进的内廷?传说与蔡京有关。

历史上当过福建转运使的大多是茶家,比如:蔡襄、贾青、郑可简、丁谓。其中蔡襄还是书法家,他的书法和茶学影响了他的堂弟蔡京。蔡京与徽宗皇帝十分投合,两人都是书法高手。

对于茶,蔡京不仅善于品饮,而且是茶叶经济专家。他先后对茶叶营销和税收进行了三次改革,第三次改革在政和年间,被称为“政和茶法”。“政和茶法”不仅促进了茶叶生产,而且增加了税收,皇帝非常高兴,经常把各地进贡的好茶分赐予众臣,或召集群臣共饮。

这年春天,一名原籍关隶的太监回乡探亲,返回京师时,捎了几饼在斗茶中取胜的白茶送给蔡京。这位行家一看,此茶正是皇帝曾经称道过的白茶,而且这几饼工艺精美绝伦,实在令人爱不释手。

蔡京把茶饼装入袖中,兴冲冲往内廷而去。好茶要有知音,才能入茶道、得茶趣,爱茶的人都知道这一点。于是,在这个春风和煦的下午,白茶的香气与醇厚沁人心脾,蔡京看到宋徽宗脸上露出了难以言表的欢喜。

蔡京打算顺水推舟做一做好事,给关隶县讨个赏赐。“献茶的如今还住在驿馆里,人家可想着官家有没有赏赐呢。”蔡京故意这么说。

“哪里来的?”

“关隶县,福建路,如今在建州府治下。那茶与官家称道的壑源茶最近,正在官家的北苑地界上。”

“哦,那朕怎么没有听说过?”

“那方面来的茶,叫法都有规矩,或称建州茶,或称建溪官茶,所以官家并不知晓。”

“既是茶做得好,又是爱卿的老家,那么就依爱卿所订的'政和茶法’,赐名'政和’吧。”宋徽宗一时兴起,脱口而出。

赐名之事,像一阵春风,迅速吹到当地。关隶县的百姓感恩戴德,口头、通信皆改称“政和”。

宋徽宗这一“冲动之举”,把年号送出,只好将自己的年号改为“重和”,不到半年又改为“宣和”。政和县的县名,就此定下,沿用至今。

相比“关隶”,“政和”二字可谓万象生辉,流芳百世。政和因茶得名,从此政通人和,名垂茶史。

如今,衢宁铁路即将通车,大山深处的政和,又将迎来一个“人便其行,物畅其流”的新机遇。传承千年的政和白茶,必将搭上时代的列车,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