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纯3天胖8斤,崩溃大哭:成年人最缺的,是自恰的能力

综艺节目《看我的生活》第三期,马思纯自曝录节目三天瘦了七斤,吃药又胖了八斤。
但凡有点生活常识的人,听到这句话都会一激灵,短时间的暴瘦和暴肥都是身体不正常发出的信号,而什么药能导致人突然地发胖?
马思纯没有说自己吃的什么药,但从后面和王大陆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来,“情绪最疯狂的时候会怎么样?”“身体会变得僵硬,腿软走不动路,眼睛看不见!!”
节目中对马思纯日常生活的如实记录,用手做客厅地面的清洁也好,每天坚持早起朗读英文诗,没事插花画画。
看得出来马思纯努力想让自己处在一种正常的状态,但是始终给人一种崩得很紧,随时都会溃散的感觉。
连她自己也知道:“我脑袋里有根弦,放松不下来,随时都在紧张状态”。
焦虑是现在人们常会遇到的心理问题,严重的就会躯体化,像马思纯那样出现呼吸困难,行为受阻的表现。
而焦虑并不是人们以为的“想得太多”那么简单,它们的出现往往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心理根源。
内心敏感的人,一根稻草就能把他压垮
内心敏感的孩子,在童年时期,没有注意保护他们的自我评价系统,容易导致低自尊,过分在意外界评价和看法。
马思纯曾说自己小时候因为胖,被同学嘲讽欺负往她饮料里放粉笔末拖把水,使她一度非常自卑甚至自闭。
连跑得快也成了同学们嫌弃她的理由,在她后面喊:“马胖子,长那么胖,还跑那么快”。
在恶意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出现内向自卑的心理是很正常的,本来孩子的自我修复相对于成人就更薄弱,外界的负面评价系统太强大,让孩子能够独自抗住这种高压是多么不容易。
如果这个时候没有得到大人的帮助,甚至父母也是这个负面评价系统的一部分,从小接受的负面评价根深蒂固,小孩子很难区分这是别人的问题还是自己的问题。
长期下去,个人内在的评价系统也会变得很弱,无法认同和肯定自己,无法建构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无法维系一个稳定的情绪系统。
最让人难过的是,当孩子向家长求助的时候,这已经是他们快崩溃时候想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
成年人看起来毫不在意的小问题,却是孩子过不去的一道坎,成为他们一生的心理阴影。
马思纯说:“自己到了中学就像到了地狱,一切都变本加厉,他们当众朗读我的信让我觉得没有一点隐私”,“她们应该是我不自信的开始吧,让我觉得自己什么也不是”。
朋友问马思纯,当时有没有和家长说;马思纯说告诉妈妈,她只是告诉我别理他们。
这么多年过去了,马思纯谈起当年的事情,眼睛里还有泪。
听着马思纯的述说,就感觉看到了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那个小学时候被同学骂黄毛丫头,走路外八字难看好像小儿麻痹症患者的我。
到了中学还被同桌威胁吓唬,不得已用自己不吃或少吃午饭省下来的钱,买零食哄这个在当时我看来好像魔鬼一样的坏同桌。
我和妈妈说,妈妈说你不要理他,实在不行我去给你们老师说一下。
结果在老师看不到的时候变本加厉,忍无可忍的我,压住内心恐惧感和发抖的手,终于在一次美术课上把所有的笔和颜料,还有调色盘里的汤汤水水,甩向他。
被震撼了的同学,从此之后不敢再来欺负我。
我先生曾说过高中时候,因为身体和学业原因转到了另一座城市的中学,陌生的环境让他觉得很不适应,他父亲专门过去在教室后门站了好久,很严肃,我先生笑着说把同学全唬住。
我的小孩在幼儿园也曾被同班一个个头很大的孩子欺负,老抢他玩具,先生专门利用亲子运动会的机会,把两个孩子叫到一起,神色沉静地说:你们两个是好朋友喔,好孩子一定不会欺负自己的好朋友对不对。
那个孩子被大人的气场压住了,这话又说得他觉得自己好懂事,还真和我孩子成了好朋友。
家长的做法有很多种,并不一定都选择出面帮助孩子解决,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出谋划策,即使真的什么也做不了,可以认真聆听孩子讲话、陪伴孩子,让孩子明白他不是一个人在面对这些难过的局面。
而这些终归会过去,“一切打不倒你的,就会成就你”。
什么是低自尊的状态
世人常以成败论英雄,那些内心敏感的人,被一次一次放在成功的平台上让人衡量,外在看起宠辱不惊内里早已是千疮百孔。
马思纯的好资源让她出道起点就很高,在作家饶漫的小说《左耳》改编的影片中出演女主角黎吧啦,获得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配角提名,“有一种青春叫黎吧啦”。
《七月和安生》让马思纯和周冬雨同时获得第5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
但之后,马思纯在影视剧上的表现就很难说有什么特别好的亮点了,人们往往拿她和周冬雨的发展比较,而参加张爱玲小说《第一炉香》的改编电影演出,更是让她处在了风口浪尖。
马思纯本来就属于易胖体质,很难让人们将敦实圆润的她与《第一炉香》的貌美交际花葛薇龙联系到一起。
或许这也正好激发了马思纯小时候因为胖而被人嘲笑的情绪按钮,那些曾经形成的情绪障碍再次席卷而来。
社会竞争的淘汰性质会让人容易否决自己,尤其本身就对自我评价不高的人,容易陷入抑郁状态。
抑郁和焦虑往往是一个很难区分的难兄难弟,它们一个是对过往的难以放下,一个是对未来的期望难以实现。
无论哪一种都是自我否决和低自尊的表现,觉得自己不配或者很难得到一种好的结果。
所谓低自尊状态,是一种在人际关系中感觉非常压抑、低价值和不安全的痛苦状态,会感到自己对别人不重要,甚至被别人厌恶,随时可能遭受别人的攻击,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痛苦而强烈的负面情绪。
那种屈辱、孤独、无助、恐惧的感觉,会让人终身困在其中而不得解放。
写作认识的一个朋友蕙,因为读的大学和专业都不怎么样,选择到了江苏一个小镇的私企当一个文员。
但只是蕙自己的说法,后来在交流中发现她并没有她自己认为的那么差,当初完全可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甚至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她也低估了自己分数。
蕙的内心有着对生活极大的热情和渴望,那些无法在现实中争取的勇气,让她的文笔流畅而饱满。
曾经有一个出版社的编辑看上了蕙写的文,想给她出本书,没想到却被她推却了,她觉得那些夸奖都是别人的错觉,一旦发现她不过如此结果会很尴尬。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牛津大学认知疗法中心创始人之一,Melanie Fennell(梅兰妮·芬奈尔)在《战胜低自尊》一书中,谈到了低自尊者习惯性认为:“如果我无法满足别人的期待,那么,我存在的本身就会令人失望”。
Fennell(芬奈尔)主张可通过认知行为疗法,个人可通过改变认知自行帮助自己提高自尊,客观认识接纳自己,来活得更真实和自由。
当然前提是症状还不够严重的时候,像马思纯这样已经躯体化,必须配合医生通过一定的药物治疗了,心理和身体一样也会得病。
一个内心自洽的人,不会和自己情绪过不去
不要谈“病”色变,每个人都会有负面情绪的,都会或多或少受其影响。
萨提亚说过:“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
人的一生都很难逃离社会的评价,外人的评价,自我评价的体系。
怎么样能处在一个自洽的状态,既不会游离于社会边缘完全不在乎,又能让自己能够坦然面对负面评价,这就需要我们具有自我反省和看清问题本质的能力。
遇到挫折和麻烦,第一反应不应该是“怎么会是我”,而是站在客观的角度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看看哪些是源于双方的立场和角度不同而引发的误会。
对于负面评价坦然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认识到我们不是人民币,做不到人人都喜欢,这是每个普通人都要面对的现状。
苏格拉底说过:“未经过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当我们坦然对待生命中遇见的好的坏的事情,好好检视自己,锻炼自己的心智,对人对事对自己都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也就不再那么害怕来自外界的负面评价了。
复旦大学名师陈果曾说过一句话:“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
率性一点、自然一点、从容一点,真实一点,我们会更快乐。

点个赞,让我们一起成长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