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说湿气重,教您六步祛湿法!

春困秋乏夏打盹,其实都是湿气惹的祸
体内湿气过重,会让人觉得困倦、身体四肢沉重、没有食欲、手脚冰冷、皮肤起疹、脸上黏腻不舒服,甚至出现肠胃炎。
本来呢,人体对于外界温度、湿度变化是具有自然调节能力的。但有些人因为体质、疾病或生活习惯等因素,造成体内水分调控失衡,湿留体内,则会影响身体健康。
此外,现代人少动、多吃、熬夜、压力大,也会造成肠胃消化功能受阻,水分代谢失调。
那么,怎样去除体内的湿气呢?还得从改善生活习惯入手。

第1招:越懒越要运动

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数都是饮食偏油腻、缺乏运动的人。这些人常常会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而不愿活动,但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垃圾)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会导致湿气积存脏腑,引发一系列的病症。
运动可以缓解压力,促进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跑步、健走、跳绳、游泳、瑜珈、太极等运动,都能帮助我们活化气血循环,加强水分代谢。

第2招:饮食清淡适量

肠胃系统关系到营养吸收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
啤酒、肥甘厚味、过量奶制品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
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被冰封而停滞,不宜经常食用。如沙拉、苦瓜、各种青菜等,也最好在烹调时加入姜丝,降低蔬菜的寒凉性质。

第3招:避环境的湿气

我们人体内产生湿气,除了自身代谢的问题以外,很大一部分和所处的环境有关。经常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中,就容易导致湿气入侵体内。
日常生活中应留心下列事项:
1、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
2、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
3、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不要盖潮湿的被子,洗完澡后要充分擦干身体(包括双脚),吹干头发。
4、房间内的湿气如果很重,建议多开窗透气。如果外界湿气也很重,还可以打开风扇、空调抽湿等,借助这些电器保持空气的对流或干爽。
5、不要浪费太阳的能量,平时适当晒晒太阳,补充阳气。当然夏季要避免曝晒,以防中暑。
自我检查
如果你在阴湿天气时出现下列变化,说明你身体内的湿气太重了:大便溏粘、胃口不佳、精神不振、四肢沉重、皮肤起疹子、雀斑加重。

第4招:薏米煮粥,淮山煲汤

祛除体内的湿气,其实有很多我们常吃的食物可以起作用。
比如薏米,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赤小豆性平,味甘酸,有健脾止泻、利水消肿的功效。将薏米和赤小豆加水煮熟后饮用,可以利尿、除湿,甚至还可以起到美容的效用。胃肠偏寒的朋友可以酌加生姜、炒白术同煮。
此外,还可以选择茯苓、淮山、党参、五指毛桃等,放到煲汤材料中,或者煲成粥、煮水喝,都可以健脾、除湿。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方法都有一定的利尿作用,不适宜尿多的人食用。

第5招:妙用葱、姜、蒜

葱、姜、蒜不仅是家里常用的调味料,还具有不可替代的药用价值。例如我们可以尝试在家里煮一碗热辣辣的姜汤,用姜汤的绝妙效用将体内的湿气逼散出来,待到全身发过汗以后,病症就会有所缓解,这个办法同样适用于淋雨后预防感冒。

第6招 艾灸祛湿

艾灸有开郁、祛湿、补阳气、温通脏腑经络的作用。
1、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为养生保健强壮的要穴。
灸此穴位可以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用随身灸灸20-30分钟。长期施灸有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等功效。
2、命门穴:位于人体背后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是人体生命力的中心,为元气“住宿”的地方。
3、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宽度。灸此穴位能有效缓解胃部疾病的各种症状。
4、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5、丰隆穴: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鼓起的地方,这个是祛痰湿较好的穴位。
6、解溪穴: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湿的穴位,对解除下肢的水肿、腹胀便秘等效果较好。

夏打盹 | 灵芝祛湿汤包

【配料】:长白山野生灵芝、炒白术、云苓、芡实、炒薏仁、蜜枣

【功效】:护肝、健脾、祛湿、提升免疫力

【食材】:瘦肉或乌鸡500g、生姜几片;素汤可放干鲜菌菇、鲜淮山、玉米等

【做法】:将药材、食材洗净下锅,加2500毫升清水,大火滚开后,文火煲60分钟,加盐即可

【人数】:适合3-4人份

【适用】:此汤甘香可口,老少咸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