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论语滋味长01

(一)前言

世间书籍皆是桥梁,

人间众生身处井中。

桥梁有长有短指引人生方向,井口有宽有窄开拓眼界大小。

放眼望,生猛的年代永远是以前而不是现在,因为时间的沉淀让我们有了机会对过往进行生猛的包装解读。

书籍也是一样……

初读论语懵懵懂懂,

再读论语上方知有。

列子曰:农赴时,商趣利,工追术,仕逐势,势使然也;然农有水旱,商有得失,工有成败,仕有遇否,命使然也。

论语是一部讲入世、逐势、化解管理矛盾的书。

(二)学而第一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此段刻画出孔门仕途逐势的愿景。

入世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逐势的需求由低到高为: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4、受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学“和“时“二字解决了孔子门人的生理需要(有饭吃,有学田,有学舍,有空闲……)

学:诗书礼御射

时:有时间、有闲暇、有机会

“习”字解决了孔子门人的安全需要(就业机会,待遇保障……)

习:练习、参与实践、仕途机会

“说”体现出生理及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的内心之喜。

悦:内心偷着乐

重点是这种喜悦仅仅要藏在自己内心里,不能拿出来显摆。如果拿出来显摆的话,那么古往今来有无数例子在证明嘚瑟大了,必遭受天谴……

“有朋”二字解决了孔子门人爱与归属的需要。

朋:同门曰朋,同志为友。

“自远方来”对应着是身边的人

“乐”:大笑的样子

大笑给谁看呢?一是自己真的高兴,二是给身边人看。

同门来访一定要互相吹捧,大笑渲染包装形成朋党圈子。

人捧人方有人上人的可能,相反人踩人则永远在人下人的圈子里。

逐势的第四层次的需求是希望受人尊重。这种高层次的需求则容易出现“人知”与“人不知”的矛盾。

“人”:身边的人,位居高位的人

“不愠”:不怨天尤人

逐势面对人不知这个矛盾时,内心心-理要绿色健康。不能自哀自弃,而要痛切自省探求为何人不知,如何才能让人知。

“不亦君子乎”:这样才有能为世人称道的机会。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此段刻画出孔门行“仁”政的基本要求——孝悌

立教之本,执政之基——给上位者看。

谁能将立教之本拿出去给上位者看?必然是孔子门人中辈分高的且能接触到上位者的人——有子。

这也是有子作为孔子门人第一个在论语中出场的原因。

孔子门人要想获得仕途的发展,必须要体现足够的价值来获得上位者的欣赏。

于是有子对上位者说:“孔门学问,通过孝悌仁政,减少好犯上的社会矛盾,维持政权稳定。”士农工商兵,士居首位。时风教化、朝政得失,都系于士。士正则天下正,士邪则天下邪。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有子说好犯上者鲜,用矛盾论的说法应该是好犯上这件事的内部以及好犯上这件事和外部好作乱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家庭中:父与子,兄与弟必然存在矛盾或者矛盾的种子

社会上:阶级间与阶级内部也必然存在矛盾或矛盾的种子

解决矛盾的方法不外乎有二:

一是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不复存在;

二是矛盾双方融合成新的事物,将矛盾转移。于是形成了儒家学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于是有了孔门宣传部长有子的振臂一呼:“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我们是有价值的,君上您看,只有爱自己家人的人,才有可能爱别人,爱国家。如果一个人不爱自己的家人,却说他爱国家,那必是奸恶之人。”

这段话还是古往今来官样文章的典范之作。

1、是且仅是有子曰而不是孔子曰,则为未来管理职能的失效,矛盾的激化铺垫了伏笔,对孔子教化之学而言有了试错,容错,改错的机会,出了错不是孔子的教化的错,而是我有子理解不足,出了错。

2、用了三个“好”字,则在避免孔子出错的前提下为自身言语可能犯错误的风险进行开脱。“好犯上者鲜矣”与犯上者鲜矣,一字之差就留下的大量的可回旋的余地。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段在有子提出简单而又朴素的纲领后,又将孔子搬出来说了一段无比正确的话语,对仁政纲领进行补充。

别看我弟子说的朴素简单,但是这是有价值的话,不像社会上的那些包装过度的惊世学说……

巧言令色: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鲜矣仁:很少是真正的德高望重。

对人而言:面对花言巧语的人要提高警惕。

对事而言:越是弯弯绕绕的事情越要留心提防。

简简单单才是真,弯弯绕绕的必然有不想让你看明白的门道在里面。

PS:巧言令色的不好是站在孔子的挑剔立场来说的(起码巧言令色的人能入得了孔子的眼,值得他花费心思批评几句)。对于一般人来说会说话、会察言观色则是必备的社交技能。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段讲的是孔子门人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是对鲜矣仁之辈的补刀。

曾子作为第二个出场的孔子门人,来谈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替师文绉绉的吐槽鲜矣仁之辈。

由曾子之口说出来,一是曾子的地位{宗圣}有资格谈自我修养。二是曾子反省的三件事是曾子容易犯错误的三件事,不具备普遍性。三是提升自我修养的途径有很多,如果不是由曾子说而是由孔子说,那么提升自我修养的方式就会变得教条化。更可能被孔门之外的人士借题发挥。

曾子说,我跟师傅学提升自我修养的学问,有三件事我需要特别小心的反省:

1、忠:我是否全心全意的替别人办事情?是否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换位思考而不仅仅是我自己的角度?

2、信:我今天处事方式自信吗?这个人值得我信任吗?周围的人今天怎么看待我的呢,我值得他们信任吗?

3、习:亲身实践获取的经验教训才能传授给别人,试错方能不出错。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上段借曾子之口讲孔门学问如何提升自我修养,这段则讲孔门学问管理上的三条方针:

1、敬事而信:事情的方方面面的都考虑周全后作出的决策才能让人相信。制定规章制度、遵守规章制度,认认真真按照流程做事让下面人信服。(定标准、遵守标准)

2、节用爱人:节俭浪费及管理处罚的时采用的手段艺术一点能提高群众满意度。(消除浪费、提高口碑)

3、使民以时:在用人时间上,采用恰当好处的管理艺术(用时间管理艺术征用民力)。

(0)

相关推荐

  • #每日学论语#11.11【2017-4-8】

    #每日学论语#11.11[2017-4-8] [原文]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qu ...

  • 写在孔夫子诞辰之日 · 孔门的教与学

    今天是孔子诞辰2567年,知道这个信息,是朋友圈有看到,我这个人向来不记生日,何况这个几千年前的老人呢? 对于孔子,过往的教育中,说他是一个圣人,至圣先师,儒教的教主,如此等等,这些标签很难让我真的了 ...

  • 李说我听:总听说要“修炼”,那究竟有什么秘诀?

    我们为你准备了语音版本 儒家思想总劝人们修行.其核心可以用以下四句来总结:对自己要约;对别人要恕;对物质要俭;对神明要敬. 一.对自己要约 儒家一定强调个人修养,在<论语>中谈修养常针对人 ...

  • 再读《论语》:学而第一.16

    再读<论语> 学而第一 十六 子曰:"不患(1)人之不己知(2),患不知人也." [注释] (1)患:忧虑,担心,害怕. (2)不己知:"不知己"的 ...

  • 一年读一遍《论语》(第1周)

    半解<论语> "一知半解"的"半解". 作者解一半,读者解一半:现在解一半,将来解一半. 学而第一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 ...

  • 一年读一遍《论语》(第35周)

    半解<论语> "一知半解"的"半解". 作者解一半,读者解一半:现在解一半,将来解一半. 宪问第十四 14.38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 ...

  • 再读论语滋味长02

    (一)井论 十年前,看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讲述了生命中的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关于如何把生命中的点点滴滴串连起来.--当你展望未来时,你不可能将这些片断串连起来,你只能在回顾过去时将他们串在一 ...

  • 再读论语滋味长03

    (一)观物观 以眼观物可取风,以心观物可识雅,以理观物可知变. (二)为政第二 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此段为为政者画一个愿景讲--如何受人爱戴. ...

  • 再读论语滋味长04

    (一)论心与论迹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家贫无孝子 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二)为政第二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 ...

  • 再读论语滋味长05

    (一)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字面翻译: 有子说,礼的作用啊,最重要的是让人心境安顺,处事自 ...

  • 再读论语滋味长06

    (一)圈定切割大小君 论语中谈论事情圈定在一起,无非天时的事.地利的事.人和的事. 把论语的事切割碎了品味下,只有大人的事.小人的事.君子的事. "大""小"& ...

  • 再读论语滋味长07

    (一)论管理 管理是一门艺术.开放的题目,开放的答案.管理没有绝对的对与不对,因所处位置的不同,着重点的不同,管理只有好与不好,适合不适合. (二)八佾第三 3.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 ...

  • 再读论语滋味长08

    (一)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 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二)里仁第四 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里与乡里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周礼·地官·遗人>:&qu ...

  • 再读论语滋味长09

    (一)观观不对观观对 观观不对:任何人的三观都不会完全一致的. 观观对:每个人的三观都是值得尊重的,不能用有色眼镜看待别人的三观. 世上没有真正的共情和感同身受.哪怕共同经历,人类的悲喜也并不完全相通 ...

  • 再读论语滋味长10

    (一) 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邵雍 (二)公冶长第五 5.1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