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博物馆——石碾声声,回忆阵阵
相关推荐
-
张伟| 我们那个年代的麦收
"麦浪滚滚闪金光,十里歌声十里香,丰收的喜讯到处传,家家户户喜洋洋,喜洋洋--" 一曲丰收歌,唱出了人们收麦的喜悦.可这喜悦,好像更属于几十年前手工割麦的人们. 在我们老家有一句俗 ...
-
磨洋红
有文有艺聚 众家 磨 洋 红 文 / 郭宗忠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物质匮乏,却是孩子们的天堂. 处处环境生态天然,门不闭户,鸡犬相互串门,孩子们似乎是长在了一起,在谁家饿了就在谁家吃,睡了就直 ...
-
朱友宏:社场
逝去的乡村风景之 社场 作者:朱友宏 去年春天和女儿一起回老家,站在村头,我指着那一片郁郁葱葱的杨树林,不无骄傲地对女儿说:"看到了吗,那片树林子,原来是我们队的社场,爸爸小时候最喜欢在那儿 ...
-
【随笔连载】70后农村青年与打麦场有关的青春故事(五)
(五).有一种准备叫做磨刀不误砍柴工 因为夏收的农具平时很少用,用完就收拾了,束之高阁,夏收前,勤快爱好的农户就会早早的把这些农具提前找出来,修整一下,以防到时候影响使用.现在的很多小孩子都已经不认 ...
-
三个大哥抬石碾,根据力学原理,谁受的力量...
三个大哥抬石碾,根据力学原理,谁受的力量最大?谁最轻松? 果断分析一波,运用初中学习的各种物理知识一顿操作,居然得出了和目测截然相反的结论.(直接看图,再看老胡的分析和你是否一致) 我们先将三个人编号 ...
-
乡情琐忆‖嫲嫲的石碾
碾棚,在村子的前街.从我记事起,碾棚就只剩了下碾,没有了棚. 随着粉碎机.磨面机的到来,就"碾前冷落车马稀"了. 但也有用场! 比如俺嫲嫲,就经常在石碾上"做文章&qu ...
-
农村俗语:“石碾不进家,石磨不出门”,为何石碾不能安在家里?
在以前的农村,几乎每个村里都有石碾,老人们说:石碾安装的位置是很有讲究的,一般都是在村里比较热闹的地方,而且石碾一般与山头相对,据说是为了压住煞气.因此石碾一般是不会安装在家里的.有句农村俗语叫做:& ...
-
内蒙古五原县农耕博物馆铜像
内蒙古五原县农耕博物馆铜像
-
回顾 | 东掌村第一期耕读夏令营:野营、农耕博物馆……
编者按 本次夏令营为期10天,7月26日-8月4日.活动总策划为国学高级讲师张保根老师.疫情期间,本次夏令营主要服务东掌村6-12岁儿童,参与者为耕读大学种子班学员和志愿者老师,学员在参与活动中锻炼自 ...
-
「作家工场·短篇小说」何云庆|石碾垭上的石碾主人
作 家 新 线 干 HAPPY NEW YEAR 石碾垭上的石碾主人 这地方叫石碾垭,恐怕在任何地图上都找不到名字,事实上,这地方远在地图出现前就在这儿了. 这是一道山垭豁口,是前山到后山的必经之地, ...
-
奇的双眼古井和双砣石碾 山东省临朐县井头王治刚
我的故乡井头往南的沂源县鲁山,是最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早在几十万年前,人类的祖先--沂源猿人就在鲁山洞穴里繁衍生息.刀耕火种. 我们井头村与鲁山相距仅四十多公里,历史上井头村及周边地域出土过古文物,以 ...
-
石碾|雨儿
石 碾 你从远古的年代走来 磨砺一种坚强不衰的精神 把岁月站成永恒 一颗执着的心 平凡中演绎着不平凡 露宿乡村街头 风,见证你的坚韧 雨,见证你的傲骨 沉默,已深入北斗的眼帘 曾经 多少人围绕在你的 ...
-
石碾的断想|张海利(河北)
*文学新高地 时代最强音* *弘扬真善美 汇聚正能量* 扩版増栏谱新篇 --纸刊<天赋文学>报二期新颜 <天赋文学>报,由天赋文学社主办,<文学时代微刊><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