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为什么被认为是宋朝“饮茶人生”的典型代表?
说苏东坡是宋朝的“饮茶人生”的代表,很多人都不服。
宋徽宗赵佶第一个举手,他说:“虽然我是个败家皇帝,一不小心把北宋给玩完了,但我在位时以皇帝之力,大力发展宋朝的茶叶行业,我还留下了有名的茶书《大观茶论》,提出的茶叶鉴别、制茶论述的理念是历代所有茶书中最详细的,更是细致地记录了我宋朝的点茶艺术!我不服……”
北宋大茶艺师兼大书法家蔡襄第二个举手:“我也不服!我曾受仁宗皇帝之命出任福建路转运使,主持制作北苑贡茶,我所著的《茶录》详细总结了宋茶和茶器,我一生与人斗茶只输过一次!(还是因为人家点茶的水比我的好才输的!)”
接着苏舜钦、李清照等纷纷举手说不服……啊,好了好了,停!现代学者刘学忠曾说:“宋代饮茶人生的典型代表是苏东坡。”
什么是宋代“饮茶人生”?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说“盖人家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吴自牧说在宋朝茶与盐一样重要,所以茶是与每个宋朝人的生命融为一体的。而苏东坡为什么能被认为是典型代表呢?一起来看看。

苏东坡画像 元 赵孟頫绘
“清白可爱” —— 为茶立传
按照国际惯例,我先很简单地介绍一下苏东坡,虽然你们可能都听腻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好了我们迅速进入正题。
宋徽宗和蔡襄都为茶写了茶书,苏东坡当然也不甘示弱,他为茶立了个传,叫做《叶嘉传》,这名字!你品品,和宋代著名的茶书《茶录》、《大观茶论》、《东溪试茶录》有什么区别呢?
区别就是人家的名字里都有个茶,苏东坡的这篇《叶嘉传》,名字里连个“茶”字都没有,光看名字,还以为是他给哪个好朋友写的传记呢,但这正是东坡此文与其他人的茶书不同之处。
其他作者的茶书基本都是从专业的理论角度,考证了茶叶生长、采制、点茶、品鉴、存储等各方面的情况,而东坡的《叶嘉传》却别出新意,他将茶比作一个人,并且给茶起了个人名,叫叶嘉,用给人写传记的方法来写茶,我们就选几句看看他是怎么写的:
“叶嘉,闽人也。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
开头说,叶嘉是福建人,他的祖先曾游览名山,有次无意经过武夷山,很喜欢这里的水土,于是便在这里安了家。
为什么叶嘉是福建人啊?其他地方的茶叶表示不服!其实是因为宋朝时,福建是产茶主力大户,皇家的北苑御茶园就设在福建,最好的宋茶也产自福建。

今天的福建省北苑贡茶遗址
接下来:“臣邑人叶嘉,风味恬淡,清白可爱,颇负其名,有济世之才,虽羽知犹未详也。”
苏东坡说这个叶嘉啊,风味恬淡,清白可爱,功效很多,就算是茶圣陆羽也还没有能够完全了解他!竟然说茶圣陆羽还不够了解茶,苏东坡是不是过分了啊?
其实这里并不是贬低陆羽的意思,陆羽身处宋朝之前的唐朝,茶叶从那时才从药用演变为日常饮品,陆羽对茶的见解在唐朝当然是先进的,但是到了宋朝,随着饮茶彻底融入生活,“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宋人对茶叶的认知和开发确实已远远超过唐朝人。
简单说一下唐宋两朝不同的饮茶法:唐朝茶圣陆羽的《茶经》总结了唐代的主流饮茶法是煎茶法,不是煎我们今天的茶叶,而是将茶叶先碾成粉末再煮,为了中和苦涩感,唐朝人都会加盐一起煮。
而宋朝人饮茶,不放其他任何东西,他们在制茶的时候就通过反复漂洗和压榨将茶叶中的苦汁除去,然后在点茶的时候,将茶末放在盏中,一边注入开水一边用茶筅击拂,最后搅拌均匀时茶汤上会浮形成一层鲜白乳花,口感很柔和,并不苦涩。

再继续看:
少选间,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殊令人爱,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
这段苏东坡说有位皇帝品饮茶之后,觉得茶真是好啊,能令自己喉舌生甘,精神轻松而清醒,其实是东坡借帝王之口说出茶的优点和功效,变相表白啊!最后又说:
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夥,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最后苏东坡说,天下很多地方都有茶叶,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喜欢住在闹市中,只喜欢住在深山里,大有古时候的隐者之风。当然了,在天下所有的茶家族里,我(苏东坡)认为福建的茶是最好的,茶叶虽略有苦味,却有利于人,茶叶奉献自己,换来他人的健康和欢愉,这种精神是我等君子应该学习的。
整篇《叶嘉传》并不长,但苏东坡在文中两次说茶可爱、令人爱,不放过一切向茶表白的机会,而且他在最后将茶的品性上升到君子的人格高度,这是宋朝其他茶书里不曾写的,所以这是苏东坡为宋朝首席茶艺师的理由之一。

一套宋朝风格的茶具
“从来佳茗似佳人” —— 为茶写诗词
其实把茶比作人这种事,苏东坡不止在《叶嘉传》里这样写过,有一次他的老友给他寄了新茶,为表感谢他就写了这首诗《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温香肌粉末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在这首诗里他说茶是来自仙山的灵草,“洗温香肌粉末匀” 并不是说茶叶也学着美人梳妆打扮,而是宋茶在制作的过程中会经历多次漂洗、压榨,最后在点茶的时候还要碾成茶粉。
好朋友寄来了像圆月般的新茶饼,我得了好茶后在这个春天就玉川子一样快活,玉川子是谁?唐朝人卢仝也,卢仝因写下有名的《七碗茶歌》而闻名于茶史,其中那句“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市,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多次被后朝的诗人化用。
当时流行在茶饼面上涂一层膏油,但苏东坡很反感这种做法,认为这样有损茶的本味,朋友知道他的喜好,因此寄来的是无添加的茶。
苏东坡一生写过关于茶的诗词很多首,但是这首很特别,在诗的最后他说自己太兴奋了写了这首诗,你可莫要笑我,没办法呀!从来佳茗似佳人,能不让我开心吗?佳人可不是指长得漂亮的人,而是品行高洁的君子贤人。
在别人的眼里,茶就是茶,是一种饮品,是为人所开发利用的东西。但是在苏东坡眼里,万物皆有情,茶是“佳人”,是品性高洁的朋友、小伙伴,可以携手潇潇洒洒走遍红尘的那种。所以这是苏东坡为宋朝首席茶艺师的理由之二。

《品茶图》局部 明 文徵明
“他年雪堂品,尚记桃花裔” —— 自己种茶自己喝
如果你是一个爱茶成痴的人,突然有一天你到了一个穷乡僻壤,喝不上茶了,怎么办?苏东坡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面对这种困境,他的选择是——种茶树,自己做茶!而且还是从仅有的口粮地匀出一块来种茶树。
苏东坡为什么会沦落到此等境地?这话要往回说了,宋神宗元丰二年除夕,大年三十,一年中最该团圆的日子,御史台监狱里走出来一个人,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苏东坡,他因为写了几首抨击朝政的诗词,而被小人诬陷入狱四个月又二十天,受了很多折磨,这便是宋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第二天,也是新一年的大年初一,别人正欢欢喜喜过大年,苏东坡就不得不出发去他的贬谪地,湖北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偏僻小镇——黄州。
他在黄州度过了将近五年的时光,一开始他过得很惨,住不暖,吃不饱,第二年一位朋友马梦得想办法给他搞了一块地种点口粮以饱腹,这块既种口粮又种茶树的地,恰好在城东的一个山坡上,所以苏轼给自己取了个号“东坡居士”,这是他东坡这个号的由来。

他从一个万人追捧的士大夫变成了一个耕田自给的农夫,从前他想要喝茶,有皇帝赏赐、有好友相赠,当然自己买也不差钱,但如今他只能自己种茶自己喝,有诗为证:
《问大冶长者乞桃花茶栽东坡》
周时记苦荼,茗饮出近世。初缘厌粱肉,假此雪错滞。
嗟我五亩园,桑麦苦蒙翳。不令寸地闲,更乞茶子艺。
饥寒未知免,已作太饱计。庶将通有无,农末不相戾。
春来冻地裂,紫笋森已锐。牛羊烦呵叱,筐莒未敢睨。
江南老道人,齿发日夜逝。他年雪堂品,尚记桃花裔。
这首诗在东坡的诸多诗词中并不太有名,但其实还引用了不少典故。第一句“周时记苦荼”,其实是讲茶的历史,《诗经》中有一句“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这里的“荼”就是茶的古名,唐代以前人们还没有日常饮茶的习惯,而是将茶当做一味药来食用,直到唐宋时期,茶才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初缘厌粱肉”这句出自杜甫《醉时歌》“甲地纷纷厌粱肉”,说是贵人们早就吃腻了酒肉,茶正好能解酒肉之腻,当然了,此时的苏东坡酒肉肯定吃不腻,因为他太穷了,他这么写只是说明茶的一种功效。
他种的是什么茶呢?是位于今天湖北大冶的一种桃花茶。此茶因为产自一个叫桃花嘴的地方而得名,他在朋友家尝过之后觉得好喝,特意去当地的一位长者讨要了茶树回来栽种,种茶的时候他想象着,等他年茶树长成,就可以在自己的书斋里尽情品饮了!
其实细读这首诗,会发现当时他的生活真的很艰苦,但他依然苦中作乐,以茶作伴,怀抱着对人生的希望。后来当地人为了纪念苏东坡,特地建茶亭一座,流传千年,直到54年才被大水冲毁。《同治版·大冶县志》有一则关于“东坡亭”的记载说:
“东坡亭,在鳌山堡桃花嘴东坡乞茶处。有地一厢,名茶庵”。
穷得都吃不饱饭了,还不忘用口粮地种茶树,因为种茶还被百姓建茶亭纪念,谁能说苏东坡对茶不是真爱呢?所以这是苏东坡为宋朝首席茶艺师的理由之三。

现代 湖北黄石大冶野生桃花茶林旁的苏东坡纪念像
结语 ——“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东坡之所以能成为宋代饮茶人生的代表,堪称大宋朝首席茶艺师,是因为他一生里无论富贵还是贫贱,都不曾离开过茶,不因富贵而不珍重饮茶,不因贫穷而放弃饮茶。饮茶对于苏东坡来说,不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存在,只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平凡滋味,所以他在《浣溪沙》里形容喝茶的感受说“人间有味是清欢”,饮茶这样的清淡欢愉才是人生真正的滋味。
在他人只是将茶作为一种饮品的时候,他却视茶为精神伙伴,用他宋朝文坛盟主的文采为茶立传、赋诗词,让茶饮成为生活的一种寄托,也给后人了解宋茶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参考资料:
《苏轼文集》北宋 苏东坡
《茶与宋代社会生活》沈冬梅
《苏东坡传》林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