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十三、十四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原文】11.病人身大热,反欲...

    #伤寒论# [原文]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注释] 此条为判断疾病寒热真假的经典条文.病人身大热,形似热证,但病人虽然在外 ...

  • 发热的思考~阳浮者,热自发

    读<伤寒论>桂枝汤的时候,朗朗上口的"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条文,我的思索却一直停 ...

  • 伤寒论第11条

    17.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见<论>第11条). 作者:蒋远东 <伤寒论>的版本很多,网上是把本条文列在&l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七三:芍药甘草附子汤,此汤亦名「去杖汤」

    七三: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芍药甘草附子汤大多用在素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七五:仲师言胃,肠亦包括在内

    6月30日 七五: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汗发太多后,身体虚掉了,这恶寒是表的恶寒,人身体虚掉了就有怕冷的现象,这种人用温药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七四:常常吃茯苓的话,寿过百岁

    6月29日 七四: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四逆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六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十三、十四

    十三.十四:病人身大热,反欲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此条就是中医在辨症「寒」与「热」. 如果摸病人,身体很烫,病人还要穿衣服,就是热在皮肤,寒在骨髓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二十

    二十:「桂枝汤」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需识此,勿令误也. 中风束肌的状况,就是病人有恶风,有流汗的现象,所以小孩感冒,一摸有流汗,就是桂枝汤证. 如果病证在肌,就会有汗,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六十

    6月15日 六十:「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脉浮紧,不发汗,就知道是麻黄汤证,表寒很盛了,因致衄者,如果得到了流鼻血,一般来说,鼻血流出来之后,症状就没有了,热就退掉了,为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五十

    6月2日 五十:「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须当解外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如果刚开始「桂枝汤」,给病人发汗没有好,又误攻下,攻下了以后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二十

    4月30日 二十:「桂枝汤」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需识此,勿令误也. 中风束肌的状况,就是病人有恶风,有流汗的现象,所以小孩感冒,一摸有流汗,就是桂枝汤证. 如果病证在肌 ...

  • 倪海厦《伤寒论》条辨八十:五苓散里面用到少量的桂枝,配伍非常精妙

    7月4日 八十:「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胃里面的水,发表发到表面以后,阳往上冲,阳被发到皮肤上去,阳就居上居外,下面的水就往上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