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东:名师成长的五大境界

朋友的父亲和公公都是四野的将军,朋友家的先生也是。朋友是部队文工团出身,复员后在北京师范大学从事教育输出,偶然的机会与我相识。故而有幸乘坐她的大奔,游玩了北京周边的一些地方。
韭园号称北京最美乡村,这个小小的乡村,因为诞生了两大历史名人,而声名大噪。一个是“断肠人在天涯”的——马致远,还有一个居然就是铜豌豆——关汉卿。历史上元曲四大家,没想到两人是老乡,而且携手生在韭园,可见韭园非同小可。
朋友的叔叔原来是北京卫戍部队一位将军,转业之后进了一家国企。因为工作地点离家太远,干脆在韭园的山顶上租了一所房子,也不贵;稍作修葺,极为雅致。
下班之后,远山近水,尽收眼底;清风明月,敞然于心;既能呼吸自然轻灵之气,又与皇城与黄尘隔绝,岂非人间美事?
我和将军聊得很好,随性参观将军的书房,大量的墨宝,让人爱不释手。将军练字每天要有3个多小时,有时候,竟至废寝忘食。而且练字的内容绝大多数还是原创。
当天欣赏将军的一幅字是将军的一首诗。
九龙山下野花旁,
元宋圣贤集一庄。
词雅曲幽古韵在,
天清地朗水流长。
喝茶的时候,我随口问将军,您的书法已经到了什么境界了。
幸亏随口一问,由此了解到书法界有“唐、宋、元、明、清”五境界之说。
所谓“唐”,乃是书法之人的第一个境界。
此时,沉迷于书法之中,如醉如痴,如梦如电,不疯魔,不成活,感觉到书法艺术的“甜”,这就是“糖”的境界。
所谓“宋”者,乃“送”也。
这个时候书法偶有精进,抓住每个人都要分享一番,享受他人赞美之声,飘飘然,感觉到在收割,在云端,在天堂。恨不得每个人都“送”一幅字,贴纸、贴墨、贴写、贴裱、贴钱,一贴到底,但乐此不疲,醉在其中。这就是“送”的境界。
所谓“元”者,金钱也。
书法突飞猛进,业界声名鹊起,墨宝墨宝,“墨”既然变成了“宝”,当然就有了价值。为金“元”创造也是快乐的,大笔一挥,物质和精神双重丰收。这是“元”的境界。
所谓“明”者,“名”也。
尽管名利不分家,但逐利到了一定阶段,也会有浮生若梦之感。更重要的是,到了一定阶段,钱就是一个数字,倒不如求名。历史上的富翁多如牛毛;但真正“立德、立功、立言”之人,却少之又少。
最后的境界是“清”。
到了最后,书法之人,洗去功利之心,看破误煞人的“功名二字”,“不义而富且贵,与我若浮云”,真正回到书法本身。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沉迷在其中,书写就是快乐,就是满足,就是高峰体验。这个时候,外在的一切都烟消云散,内心一片澄澈,宁静如水,云淡风轻,是为“清”。
根据全息理论,所有的故事都是同一个故事。虽然将军说得是书法五个境界,我所想到的却是教师成长的五个境界——“唐宋元明清”。
刚当上老师时挺神气的,带着一帮小屁孩,跟在自己屁股后面,孩子王做得有滋有味,这是指点江山,少年不识愁滋味的“糖”;
然后是教有小成,以为窥得教育教学的奥妙,独辟蹊径,一切来自我之独创,但又特别渴望获得大家认同,于是,到处请老师来听课的“送”;
再就是声誉鹊起,东奔西走,传经布道,冬去秋来,各地讲课获得劳务费的“元”;
再后来,慢慢不大在乎“元”了,只在乎会议的规模、层次,希望在更广的层面上宣传自己的思想理念,本质上这就是求“名”。
最高的境界,就是回到教育的原点,教育本身就是快乐,因而心静如水,心平如水,心清如水。高朋满座,不会昏眩,曲终人散,不会孤独。
这就像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园子,我们在园子里挥汗如雨,辛勤耕耘,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要卖里面的花草树木,我们仅仅因为喜欢而做,耕耘本身就是快乐。
这样的理想境界就是“清”。这个境界,就是陶行知的境界,就是叶圣陶的境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细数全国风流人物,能有几人与?
一份平凡的职业
用爱编织秋天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