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银铃铛
金马银铃铛
梁圣君
清朝末年,玉皇庙西北200步的郭家东史,有几户姓谭的,他们可能是金朝泰和元年(1201)树碑的能吏谭公的后人,到这时候败落了,过得很穷。谭四更穷,要问穷到什么程度,那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一件破棉袄全家穿。谭四有个大儿子,叫谭庆林字英甫(1867-1950),在家混不下去了。他兄弟姊妹们多,菜窝窝稀饭还没熟,七个孩子五个半碗,围着锅头摆满。吃饭屋里坐不开,得有人坐门槛。他为人放羊讨生活,这年过年,他娘想借半瓢白面包顿包子给孩子们过个年。结果,借了半个庄,借遍庄乡邻居百舍、同姓近门近户、外姓亲戚礼到,他娘愣是没有借到半瓢面。他不想就这样下去。心想讨饭出去,闯闯天下。按照那时的老规矩,走之前到玉皇庙拜了拜,求皇天老爷保佑。


谭庆林老宅堂屋
庙里的道士见他要出远门,说:抽个签吧。他随手抽了一签,双手交给道士,道士看看签,瞅瞅谭庆林,再看看签,又瞅瞅眼前的人:五官端正,英武之气逼人。看道士吞吞吐吐的样子,谭庆林就爽快地说:道长,我知道祖坟上不冒烟,我这辈子命运不济,直说吧,我出门的运势如何。道士说:您的签是上上签:“生逢乱世动刀丛,勇退急流期善终。千尺树高归故土,可叹枝蔓摇东风。”远行之人,没有财宝相送,送你几句话吧。先生眉目间有英武之气,骨格清奇,早晚是大富大贵之人。但要受二十年的压抑,有二十年鸿运。东北的泰山,庄北的碾盘山,到玉皇庙中间是龙脉,有王者气。可惜到南边的西流大汶河而尽。人的富贵也有头讶。人生只有二十年好运,许多人找不准自己富贵的头。谭庆林双手相并,作了一个揖,说:道长师傅的话,就是送给我的最贵重的财宝。

谭庆林临出门,走在大街上喊道:老少爷们都听着,“金马银铃铛,是亲都随上。马死铃铛破,亲朋无一个。”我出去了。我要不混到金马笼头银铃铛,再不会回东史。他要饭出去,碰上招兵买马的,就投军当了兵,改字国英。赶上朝廷变天,他参加辛亥革命,出生入死,凭着自己做事踏实、脑筋灵活,官至口北镇守使,军衔至上将,在张家口、宣化等地,威震一方。他虽然不识字,讲话一套一套的,讲一个时辰不走样。在民国初年,大汶河畔出现了谭庆林这样的著名军事将领,在口北宣化纵横于奉系、直系、晋军和国民军之间,在北洋军阀时期历史舞台上占有一定地位。昔日的老乡古旧,都知道他在外混好了,争着跟随他出去闯荡,他也这些借助捧他场面的人撑门面。如西徐的侯家坤、欧阳中石的父亲。
谭庆林发达后,在泰安、北京买了宅邸,还在老家东史盖了大院。人们把郭家东史叫成谭家东史。他骑着高头大马,铃铛晃晃响着回到谭家东史家中。他为其父亲老谭四发丧,请来点主官等傧相八人。专门马车聘来德高望重的刘家东史两代秀才的刘淑梅字条臣来当总理。丧期整整五七三十五天,场面排场气派。两班唢呐声声不停,炮声惊天动地。手下的骑兵马队都来奔丧助阵。只要去亡灵前烧纸行礼的客人,丧局就能安排坐席。酒席上鸡鱼酒肉,应有尽有。大白馒头成布兰(一种长近2米宽今1米高半米的盛器)抬,随便吃。出丧时,席棚从自家里,一直搭到到二里地以外的林门。
不过,丧后刘先生去宁阳磁窑教书,就不送了。刘家大儿子借大姑家毛驴去送父亲,到现在马庄镇平家村遇到暴雨躲避不及,驴子耳朵了灌进雨水,不到大汶口驴子即倒毙。他们请大汶口盛兴商号的管账先生(会计)同乡徐光银,帮忙卖掉死驴。回来正赶上麦收,就为驴主大姑家帮工十多天,麦收后才买驴还给主家。解放后有刘淑梅为谭家书写的石碑,还能在谭家林看到。
谭庆林作为威震一方的大军阀,也有管不了的地方。1925年,自己的小老婆跟戏子私奔,他告到北平警察厅追究,也不了了之,都上了报纸。他另一个小老婆,是他外甥金伯璋主持着扶正的。

1928年国民党北伐到北京后,他帮着国民军打开北京。他想起来以前玉皇庙道长的话,知道自己只有二十年的运势,好运已经到头,就主动就地交出军队指挥权,在北京退当寓公。日本人来了曾经逮捕他,要他跟日本人合作,他坚决不当汉奸。最后破费金银才放出来,出来后由其孀居的儿媳侍奉,住在北平东城一个破小院里,生活不宽裕,不得不退避南方国民党统治区,1948年北平(北京)和平解放后,才回归当时的北平。跟他干的人,多数回家来。也有几个人一条道走到黑,日本人时候当了汉奸,1948年还干国民党还乡团,没有落好下场。1950年在吴家店、高淤公审,把那几个人枪毙了。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1950年,闲居二十多年、84岁的谭庆林,因患喉癌,知道自己的大限已到,想着归葬家乡。在北京回到谭家东史,看到他早先准备的大红明漆的柏木棺柩,被当地主财产分掉,心中悲伤。不久他在家中去世,草草葬在范武村北、董家庙南的谭家林里。真应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老话:能看光棍发丧,不看发送光棍。他的两个老婆都埋在这里,1966年被红卫兵破墓。新刘刘锡芝亲眼所见,刚打开坟墓时,墓中人栩栩如生,长袍衣服耀眼正明,很快皮肤衣服就氧化变色。
相同民谚:
金马银铃铛,有亲无亲也随上;马死铃铛破,亲朋挚友无一个。
金马银铃铛,是骡是马都随上;马死铃铛破,王八蛤蟆没一个。


作者简介:


梁圣军,文化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