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三八

(0)

相关推荐

  • 经方:葛根黄芩黄连汤(热痢)

    葛根黄芩黄连汤[原文]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作者]张仲景[出自]<伤寒>[伤寒]1.太阳病,桂枝 ...

  •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

    脉促(其义为脉势急促,是阳气被抑而求伸的现象)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原文34 [郑论] 按本应表解可了之病,而反下之,引邪深入,利遂不止,此刻邪陷于下,若恶风.自汗.身疼仍在者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七三:芍药甘草附子汤,此汤亦名「去杖汤」

    七三: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芍药甘草附子汤大多用在素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七五:仲师言胃,肠亦包括在内

    6月30日 七五: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汗发太多后,身体虚掉了,这恶寒是表的恶寒,人身体虚掉了就有怕冷的现象,这种人用温药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七四:常常吃茯苓的话,寿过百岁

    6月29日 七四: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四逆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六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

  • 《伤寒论》六经条辨内容

    六经本身即是专门的系统,只是医圣在<伤寒杂病论>中没有加以"明确的说明",这也正如人类虽发明了钻木取火,而没有说明摩擦生热一样!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十五

    十五:「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伤寒金匮中的方剂,大概有百分之六十的处方都是用桂枝汤做加减,经方家认为桂枝汤是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十一

    十一:「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因为病在阳,六天足尽,到第七天的中午,事实是足六天,就是巳时到未时,中午的时候解掉. 所以开给病人处方的时候,如果是太阳病,晚上九点吃药下去,十点的时候,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十

    十:「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头痛,如果自己会好,一个星期就好了,感冒到第七天还没好,就要赶快去看医生了. 太阳病,有时候传阳明或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九

    九: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如果白天得到的病,就是发于阳,过一个晚上,就是第二天了,所以如果足足六天之后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七

    七:若自汗出,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如果人一直流汗,体液一直在丧失,摸他的身体很烫,这有一个特别的名称就是「风温」. 过去环境不同,是因体力透支造成,例如在我在佛州有一个案例,一个木工在伤寒快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