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苏23 苏轼:我好舍不得徐州……可是我好想离开徐州​

徐苏23 苏轼:我好舍不得徐州……可是我好想离开徐州
对于历史人物,中国人有一个特别不好的认知惯性。
其实,每个历史人物,其实就像我们这些平凡而自信的普通人一样,都是由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的细微动向所构成的,而在庞杂的史料覆盖之下,我们往往习惯于对他们进行标签化、脸谱化的认知定义。
所以,关于苏轼,近千年来,他的标签已经被锁死在了乐观、豁达、豪放、幽默,而在这些标签之下深藏着的更多细节,如果一一拎出来看,才会发现,这个人,真的不是那种只会呵呵与哈哈的“心真大”型人才。
仅就苏轼为何从徐州突然被调往湖州一事,已经可以让我们更深度地了解这个人,其实,也是有些城府与算计的。
首先,我们来读一首苏轼名词,这也是苏轼在离开徐州时留下的最后一首词作:
江城子·别徐州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此词中意思浅显,通读之后大概就能感受到词人对于徐州当地人物的留恋与不舍,很多专门研究苏轼的学者、甚至包括我最看重的《苏东坡新传》的作者李一冰先生,都被苏轼在词中的情感“蒙混”过去了。
其实,词人真正的意属,正是之前在苏轼墨迹中插入“山川开阖”四字的徐州名伎马盼盼姑娘,而非什么徐州百姓。(前作有详述,此处不赘)
以前我在读到苏轼离徐州赴杭州的部分时,总觉得不可思议,这个人为什么会对徐州如此不舍呢?他是那么热爱江南,当年从杭州北上密州时,路过湖州喝了多少顿大酒,写了多少妙笔生花之作,这回朝廷让他到湖州当军政一把手,他应该梦里都要发笑才对啊,怎么就“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了呢?
另外,在苏轼离开徐州不久后,还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到: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大意是说,他非常不舍得徐州,准备在这里买地养老了。
这个……太分裂了,太奇怪了……
所以,我们读史,研究历史人物,还是得去从原汁原味的史料中寻找答案。
中国有一句官场俗谚:朝中有人好办事。
回到苏轼所在的时代,这句话同样百试不爽。
先来说说苏轼的官场朋友圈吧。
首先要肯定的是,几乎所有反对新党的官僚,都是他的拥趸和朋友。
其次,几乎所有在王安石主政前的老一辈领导班子成员,从欧阳修、司马光、富弼、张方平算起,都是他的恩师,再说的直白点,就是靠山。这其中,还有一位叫范镇的老干部,与苏轼有着比师徒更密切的一层关系。
范镇是北宋中期名臣,也是著名的大学问家,与苏轼的父亲苏洵有着深厚友谊。后来,苏辙的儿子苏远又娶了范镇的孙女为妻,这样算来,二苏与范家的关系已经非常近了。
苏辙的亲家公,也就是苏轼侄媳妇的父亲,是范镇的儿子范百嘉(字子丰)。
讲过这些层关系后,再来看一段文字:
小事拜闻,欲乞东南一郡。闻四明明年四月成资,尚未除人,托为问看,回书一报。前所托殊不蒙留意,恐非久,东南遂请,逾难望矣。无乃求备之过乎?然亦慎不可泛爱轻取也。人还,且略示谕。
这段文字,是我在卷帙浩繁的《苏东坡全集》中翻出来的,第一次看到时,我先是一愣,然后就笑出了声——
苏子瞻啊苏子瞻,你也是……太能装了。
谢谢观赏,待续
无犀 原创
(0)

相关推荐

  • 彭城楼上长髯客——苏轼《江城子•别徐州》

    我一直在想,苏轼在徐州任上的时间如果再长一些,他的人生是否会发生改变? 1076年底,苏轼结束了在密州两年的仕途生涯,携眷一路东行,赶往徐州. 此时的徐州,就像一位佳人,踟蹰,徘徊,望眼欲穿地,等待着 ...

  • 苏轼的这首离别词并不出名,却用情很深,扣人心弦!

    正所谓"多情自古伤离别",但凡是以离别为题材的诗词,就总是免不了离索之愁.惜别之情.不过由于诗词作者当下的心境,离别的缘由和对象的不同,这愁这情,也就表现得不同.如王勃与好友的离别 ...

  • 徐苏24 苏轼突然被从徐州调走的真相,只有一个​

    徐苏24 苏轼突然被从徐州调走的真相,只有一个 苏轼离开徐州启程赴湖州时,在<江城子·别徐州>一词中离别不舍之情甚浓,却隐藏了他对于下一站的目的地湖州,早已经心驰神往之的心路历程. 这其中 ...

  • 圃苏23 苏轼的​毒舌:指桑骂桑 再埋口祸​

    圃苏23 苏轼的毒舌:指桑骂桑 再埋口祸 书接上文,继续讲这篇给苏轼带来巨大麻烦的<盖公堂记>. 苏轼在文章开篇写了自己当年在眉州时的一则故事,也不知道真事还是他为了写文章而编纂出来的.他 ...

  • 徐苏02 苏轼问:明月几时有?苏辙答:孤帆水驿照离忧

    徐苏02 二苏别离意难平 水调歌头再中秋 苏辙因南京(商丘)任期未至,更愿在徐州多陪哥哥几日,这一停,就是百日有余,从四月下旬,停到了当年的中秋. 尽管公务繁忙,苏轼仍尽量找出时间与弟弟相处,珍惜这难 ...

  • 徐苏21 ​苏轼的仕途,到底是坎坷还是平步青云?

    徐苏21 苏轼的仕途,到底是坎坷还是平步青云? 从熙宁十年(1077)四月二十一日赴徐州任,到元丰二年(1079)三月收到朝廷调至湖州的诏书,苏轼在徐州一把手的位置上还没有做足两年. 回顾苏轼近二十年 ...

  • 徐苏26 苏轼也会羡慕别人家的子孙啃老?

    徐苏26 苏轼也会羡慕别人家的子孙啃老? 徐州城南两百里 北宋名园在眼前 北宋流传至今的诗词中,有大量关于灵璧张氏园亭的内容. 曾巩曾写过三首赞美此园的诗作,"汴水溶深带雨流,黄花艳艳亦迎秋 ...

  • 徐苏28 苏轼是什么时候开始成仙儿的?

    就在‬扬州‬平山堂‬内‬,随着思绪的往复,苏轼心中波澜渐淡,望着堂前平山而立的风景,他哪还有什么豪情壮志? 苏轼突然想到,白乐天有诗-- 须白面微红,醺醺半醉中. 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 可就在这一 ...

  • 乌苏23 苏轼的远足神器:竹杖与草鞋

    湖州一日,天色渐晚. 苏轼感慨,湖州治安真好,才能让他这个当太守的腾出一天时间闲暇出游,但亦自嘲,州府百姓是因为可怜我这个懒人,才不惹事端,让我能如此闲饮野游,甚至不舍得回去了. 就趁着最后的一寸日落 ...

  • 大家想离开徐州么?为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千人千面,没有什么统一的答案,徐州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也是一个快速发展中的城市,但它仍然是一个人口外流的城市,人才吸引度和真正的一二线大市来比的话,还是有差距,有人选择背井离乡闯出自己 ...

  • 徐苏07 兴建黄楼,苏轼触怒楚霸王?

    据说,苏轼在动了兴建黄楼的念头之后,却发现建筑材料有限.恰好,徐州府衙内有一座几乎废弃的厅堂,古传是项羽所造,名曰霸王厅,多少年来无人敢进入,坊间谣传"动者必祸降之于身",久而久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