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人与北大之间的距离,并非遥不可及

「您在教育上有任何问题,欢迎留言」
点上方蓝标即可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


告读者
本人才疏学浅,阴差阳错,成了一名教书匠。做一辈子班主任,成了我难登大雅的梦想。承蒙大家厚爱,粗糙的文字得到了近5万关注。文章原创为主,虽然粗浅却也清澈。从创作到推送,需要时间和精力,常忧心辜负。为维护公号正常运行,不至于虎头蛇尾半途而废,需吸纳外援助力编辑,故,每周推送一则广告,以支付运营成本,特此说明。如果不喜欢,可以屏蔽跳过,若能点击浏览,则万分感谢!
我是孙昕仪,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2015届学生,毕业于“杨春林的班”。从小立志做医生,本科就读于大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2021年上岸北京大学医学部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学学术硕士。
自认不算太聪明,也不是最勤奋,仅是在备考过程中勉励而为,又因为一点小运气而侥幸上岸。再过一个月,学弟学妹们即将参加高考,希望自己的考研之路能对“扬翼”班的学弟学妹们有所启迪,收获些许的冲刺力量。
当然,我说的只是一家之言,并非至理名言,希望大家辩证看待,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及时反思和调整。预祝“扬翼”班学弟学妹们高考马到成功。
一
高考VS考研
在考研之前,我也常常听人说:考研比高考简单。参加完考研后,我觉得这句话其实是会误导很多同学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定义“简单”这个词。高考战线长,考试范围广,从绝对难度来说,毋庸置疑是高考更难。但是考研,它的侧重点与难点是截然不同的。
首先,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高考不论难易,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水平的学校。但是考研,可能初试时的一分之差,或者复试时的一个失误,就会导致无学可上,这是一场“非成即败”的战争。
其次,高考是一场非常“单纯”的考试,考试范围、参考书目、重点题型等等老师都帮我们规划好了,有老师管着、带领着,一群同学陪伴着,我们只负责学就可以。
而面对考研的时候,从确定目标院校开始,该院校历年的考试大纲、真题、题型、招生计划、报录比、培养计划等等都只能靠自己去收集,具体的学习计划也必须靠自己去制定与执行,这是一个孤独前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最艰难的事,是我们要直面对自身的怀疑,克服对前路的迷茫,对抗与生俱来的惰性,忍受漫漫无边的寂寞。因此,在我的理解中,考研更多地考察我们的自我控制、时间分配、进度规划、心态调整,甚至是承受失败的能力,这是一场帮助我们成长,并检验我们是否“长大”的考试。
二
做好总体规划与时间统筹
1. 进行自我评估
制定学习计划的第一步,是首先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明确自己在不同科目与模块上的优势与劣势。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教导我们,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其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在考场铃声打响之前,没有一个同学敢说自己完完全全准备好了,也做不到知识点100%地毯式覆盖。对考试的重点科目、重点模块,对自身的薄弱科目、薄弱模块,自然是要赋予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2. 量化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分为大目标与小目标。比如说这个月,我的大目标是政治看多少章,英语完成哪几年的真题精读,专业课内容复习哪几本书的哪几个部分,这是一个总量;然后将这个总量按照一个月4周进行量化拆分,即每周要完成多少内容,将月计划完成到何种进度。每个星期、每个月都会有新的目标与动力,同时便于我们宏观把控自己的复习程度。随着计划的推进,也会不断地激励自己,调整复习心态与状态,提升自信。
3. 迭代调整计划
每一阶段开始时,都应该根据自己当下的学习情况,适应性调整或者重新制定下一阶段的计划,对时间和精力进行重新分配。微信、QQ经过了无数次迭代更新,才成长为如今这个量级的产品。对学习计划也要进行自我迭代,才可以让自己一直保持最正确、最科学、最合理的学习方法与状态。
三
切忌形式上的努力
很多考研的同学会自发组建考研学习群或网上自习室,每日打卡,比谁最早上线,比谁最晚下线,比谁今天看了多少页,比谁今天刷了多少题。可能开始一两个星期还能起到自我监督的作用,但是从长时间来看毫无意义,很多同学可能就是早起打个卡,然后就开始在图书馆、自习室里补觉、刷剧,甚至打游戏。这样的“努力”换来的是什么?
看着是每天早出晚归,一天都在图书馆或自习室“学习”,但每日的有效复习时间加起来可能还不到4个小时。可能是直到考研初试,专业课都没有背熟,政治都没有看完,英语真题都没有精读、精做过两遍,大小作文从未动笔写过。这种坚持,坚持的只是努力的形式,是为了一个能够与别人比拼的数字,而不是真正在乎自己熟练掌握的考点有多少,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与综合构建能力有几何。
以上现象情况其实不止是在准备考研的过程中,在高考或者其他考试中,我们很多人都可以对号入座。有些同学在教室坐一天,埋头看书做题,但是看在眼里的只是“字”,实则脑子空空,而这一天的真实效率如何只有自己知道。
通过努力,很多目标都是有机会达成的,但前提是非形式的、不虚假的、真正的努力。“努力”可以表演,但是结果不会陪我们演戏。总之,不要用身体的勤奋掩饰头脑的懒惰。
四
专注当下,坚持到底
考研是一场持久战,尤其是在10月以后,邻近考试之前,很多同学的状态就是在“崩溃 重建 再奔溃 再重建”之间循环往复的。甚至有那么几天,可能就是不想看书,或者看了但是脑子却完全没有记住。有一段时间,可能会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什么都没有准备好。可能前一小时还在欢呼雀跃自信满满期待考试,后一小时却哭哭唧唧焦虑彷徨怀疑人生,中间隔的也只不过是一套政治选择题而已。
埃克哈特·托利说过:“人的痛苦有两个层次,现在产生的痛苦和过去产生的、但现在仍遗留在你的思维和身体内的痛苦。你身处此时此刻,而思维却跑到了未来,这就创造了一种焦虑的鸿沟;如果你的思维跑到了过去,创造的感觉大多是悔恨。”对于考生来说,犹豫、焦虑、迷茫、怀疑本身就是主旋律。但是我们既不能回到过去,也不能穿越到未来,我们能做的只有专注当下,摒除杂念。
在准备考研的过程中,会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弃考,第一天的弃考率就可能在10%以上,坚持到考完全部科目的人,可能只有75%。换句话说,只要坚持写完考研最后一门课,就已经击败了1/4的竞争对手。不管是考研还是高考,就像在黑屋子里洗衣服,你不知道洗干净了没有,只能一遍一遍去洗。可能就是在最后阶段,别人心态崩盘的那几天,我们多看的几页书,多复习的几个重点,就成为了最后制胜的法宝。
在变优秀的道路上,从来都是需要坚持的。



杨春林, 杭州市优秀教师, 语文教学大赛全国一等奖。杭州市优秀班主任、杭州市首批名班主任工作室领衔人, 浙江班主任网络研修团队创始人。浙大等多所高校培训讲师,国培、省培授课教师。《班主任》 《新班主任》 等媒体封面人物, 浙江 2015 年教育新闻人物,著有 《变出品牌班级》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