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十一章
相关推荐
-
徐慎檀:《道德经》释义第十二章
大家好!又到了我们国学经典每天读的时间.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道德经>的第十二章. 下面我们一起把原文读一下.[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 ...
-
慢读|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
<道德经> 第十二章 -1-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 缤纷的色彩 ...
-
第14讲 第12章 物欲横流何去何从【我读老子】
第12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导读 视觉.听觉和味觉,难得之货的综合感觉,说明外在感官刺激对人心的扰乱, ...
-
如何理解五色令人目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防.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一.译注者对于老子经文第十二章的解释与翻译 上面所引用的文字是老子经文第十二章的内容. ...
-
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这一章是我一直以来比较喜欢的章节,只是随着时日推移,我对于这一章节的认知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虽然依旧挺认可这一章节. 先贴下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道以虚极为妙本,人以得道为有德.道虽虚极,而所有的有都从它产生,所以说无形的道之中就有象,就有物.什么是兆见?唐玄宗解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章
第六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 明太祖注:天地不自生者,人本不知,天地自生不生,但见风雨霜露益於世人,亘古至今不息,未见天有自生者,故设词以训後人. 天地是自生的,万物在天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 诸法.真性.行相.方便门等等,都是佛家的词汇,唐玄宗爱用佛家概念解释老子思想.诸法即所有的事物,真性即道,行相即人类活动的外在形式,方便门即简捷途径.体了,心悟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最根本的道理,本身无形无象,非要语言文字才能说得清楚.但语言文字并不是道理本身.许多人研究道之类的哲学问题,往往在语言文字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十七章
太上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侮之,信不足,有不信. 太上之治,只是古人的政治理想.按唐玄宗的理解,这时的政治,臣下只知有君,并尊之如天,但君主并不施教有为,臣下对君主也没有任何的吹捧和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章
第七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明太祖注:此老子导人行道,养性修德,行仁利人济物者如是.盖水之性无所不润,无所不益,故善人效之,卑而不昂,用而有益,则道矣. 按照<易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章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此教人行事务用常道,不欲使暴惜物而暴弃物也.所谓刍狗,乃古祈祷之时,以草为狗,而用之毕则弃之矣.若人君治则治矣,治后如刍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章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明太祖注:道之理幽微而深长,用之而无尽,息之则无形.若或骤尽用之,尤为不当.是谓"道冲而用之或不盈&q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章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明太祖注:草庐(指元代学者吴澄)已注尽矣,吾再益之.老子之意深焉,夫尚贤之国病多,贵难得之物,民患盗矣.夫多病者,比国有淳良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