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二十七章
相关推荐
-
如何成为一个深不可测的人?
鬼谷子说,圣人行事,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我们在生活中,能遇到这样的人吗? 甚至,我们能通过努力学习,成为这样的圣贤之人吗? 鬼谷子说,圣人之在天地间,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筹策万类之 ...
-
“善行者无辙迹”“是谓袭明”?是老子写错...
"善行者无辙迹""是谓袭明"?是老子写错了,还是我们理解错了? "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以梼筹策,善闭者无关键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约而不 ...
-
道经之二六、人无弃人,物无弃财
帛书校订本: 善行者无达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关龠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胃神明. 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最根本的道理,本身无形无象,非要语言文字才能说得清楚.但语言文字并不是道理本身.许多人研究道之类的哲学问题,往往在语言文字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道以虚极为妙本,人以得道为有德.道虽虚极,而所有的有都从它产生,所以说无形的道之中就有象,就有物.什么是兆见?唐玄宗解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十七章
太上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侮之,信不足,有不信. 太上之治,只是古人的政治理想.按唐玄宗的理解,这时的政治,臣下只知有君,并尊之如天,但君主并不施教有为,臣下对君主也没有任何的吹捧和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皇帝就是占据了大宝之位的人,天下只能有此一人.但谁是此唯一的一人,则由天命决定.此即唐玄宗所说的"历数在躬"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老子的重与静,由唐玄宗发展为权重与心静,而且是皇帝的权重与心静.这是唐玄宗对老子思想的一个运用.权集中于一人之手,这就是权重.心不求物欲之欢,这就是心静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老子所说的道本来不是物,但要谈说它,就不能不在语言中把它称作一个物,这就使得非物的道在人们的意识中成了一种物.除了根本不说它,只要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二十四章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人活在世上首先要立得起来,然后是行得通.这样才能有事功,有业绩.这可说是人类的共同心理.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恐怕首先要有相当明智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窪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委曲从顺,不与物忤,则可以全身,这是可能的,但在这种全身的同时,其人心中恐怕会有不小的压抑感.因为你从顺于别人,是在委曲自己的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二章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明太祖注:国王及臣庶,有能行道者,笃能行斯大道,勿于道上加道焉,善上更加善焉.凡以巧上此二事者,美则美矣,不过一时而已,又非常道也.故美尽而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