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型学习是一种常见的且重要的学习类型或方式,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它是经常存在和进行中的学习,但是对于它的研究却是很缺乏的。它在学校教育中的有意识有系统的得到重视是近期的事。当前STEAM学习、创客教育的推广中,创造力培养得到重视的情况下,设计型学习开始得到了人们的关注。最近我在阅读《设计型学习:创客教育的实现路径》一书中,开始对设计型学习进行了学习和研究。关于设计型学习的概念,此书的作者的界定我比较认同。设计型学习是个体及共同体为改进现实、发展自身知识与能力,围绕真实、劣构问题中人工制品的功能、标准与结构进行的迭代拓展性的反思探究活动。1.设计型学习具有双重目的,从表层看在于创造应有生活:从内核看,它还具有个体及共同体发展自身知识与能力的目的。2.设计型学习的对象是真实世界中的人工制品,学习者围绕其功能、标准与结构进行反思,进而阐述期望、阐明表现形式、建立评价标准、提出备选方案等。3.设计型学习是人们通过与情境材料的互动,对真实、劣构问题进行主动求解的过程,本质上也是对人为世界有目的的创造性、决策性和规范性的探究活动。4.设计型学习的主体在往复循环的迭代探究中,实现对客体的拓展性认识。理想中,广义的设计型学习应该是可得的、泛在的、连续的、明晰的。(1)可得。可得意味着所有人有机会获得设计型学习。如今在许多国家,以设计为内容或手段的课程是通识教育的一部分。这意味着设计教育不再只是为职业所做的准备,它彰显出发展每个人智力的内在价值。它像文学、科学或数学样,已成为个人和集体知识文化的一部分,它犹如阅读、写作和计算一般,成为基本教育内容的一部分。(2)泛在。泛在意味着设计型学习可以无处不在。泛在的设计型学习得到了信息技术、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支持。无论是专业实践还是教育,都可不再拘泥于设计工作室、教室等物理场所当中。虚拟工作室和虚拟大学可以昼夜不停地对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开放(3)连续。连续意味着设计型学习贯穿于人的一生。人们公认教育是一个终生过程,这提示我们每个人在任何年龄都可以参与设计型学习,无论从个人选择出发,还是从为了追赶后工业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考虑。(4)明晰。有必要使设计型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近年来,人们对设计型学习日益关注,发现其缺乏明确和便于理解的原则。教师针对发展学生基本的内在能力具有清晰的理解,对引导后工业时代的设计型学习至关重要。广义设计型学习的主体、客体、时间与环境都是泛在的,是“泛在学习”的一种具体形式。设计学习与探究学习、项目学习、任务学习、问题学习等学习方式有关密切的关系,需要加以辨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图示表达如下:
项目学习、任务学习、问题学习都是从学习对象或学习载体的角度看学习,项目、任务、问题都是名词;设计学习和探究学习是从学习主体的行为方式角度看学习,设计、探究都是动词,是主体的学习行为。设计型学习活动应该以双循环的方式展开(佘丽萍 2012 见下,图),包括两个基本的循环: 设计 / 再设计循环与调查 / 探究循环。
通过不断地设计、再设计才能完成设计挑战,同时,在设计过程中遇到问题时需要探究相关知识, 因此设计型学习还需要调查 /探究循环。“设计型学习”实施过程中, 设计 / 再设计与调查 / 探究之间在不断循环,同时,设计 / 再设计内部和调查 / 探究内部也在不断循环。设计型学习活动始于理解挑战, 当学生需要了解某个新事物时,他们参与调查 / 探究,调查 / 探究的结果为进行中的设计 / 再设计提供了内容、知识的支持。每个循环都整合了科学知识、设计、合作与交流实践,每个循环都涉及各种实际操作、反思与公开展示,以帮助学生阐释他们的经验, 澄清他们所学的知识, 并将行动与目标联结起来。在设计、检验、学习与再设计中,学生迭代工作,逐步精制设计方案, 逐步提高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以及对科学实践的掌握,同时也使学习者的设计方案及作品越来越好。设计型学习的实施有以下一些要求(陈忠 佘丽萍 2015):设计型学习的任务一旦设计得空洞、被动,将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性,解决问题的迫切型,以及问题解决后的成功感悟。因此设计任务要在学生自我设计的情境中层层深入的设计才能令设计学习富有挑战、富有乐趣。设计并不单单是一种设计假设,而是需要在不断调查、探究、设计、交流、再设计、分享经验的过程中,完成实际的设计产品。设计型学习以完成设计任务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学生为了完成设计任务,必须调用已有经验,并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新知识,来参与设计。设计中遇到问题时再学习新知识,学到新知识后评价、完善自己的设计、不断建构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这种不断地学习、设计、再学习、再设计的迭代过程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学习了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和设计能力。设计型学习经常伴随着小组合作和知识、经验的分享。常常一个问题在讨论合作过程中不但得到解决,问题本身的意义也得以升华,且优秀学生的思考过程也有示范性、借鉴性,让小组内的同伴共同体验成功与失败,更使得解决问题的严密性得到保障。设计型学习模式中教师可以充当“指导者”,控制着设计型学习的整个流程,保证课堂能够顺利运行; 可以充当“促进者”,引导学生互相提出好的问题,并去探究问题的答案; 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促使学生不断设计、完善作品; 可以充当“合作者”,去帮助某些小组或同学完成调查、探究、设计任务; 可以“引领者”,引导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总结等。教师要胜任教学过程中的多种角色,设计好每个环境,灵活机智地解决课堂即兴问题。设计型学习能够较好地解决那些 “貌似学会了,但却不会用”的问题。设计型学习来源于我们所熟知的学习和迁移。即我们在一种环境下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另一环境中得以应用。在设计型学习中,学生在完成设计的挑战中
理解其中运用的知识与技能是多么的重要。在设计型学习中,学生被鼓励思考他们的经历,分享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这种方式使得他们面临相似的情景时,能够轻松地唤起已有的相似的认知。同时设计型学习中也会运用有用的暗示、支架,帮助学生想起忘记的一些事情,从而锻炼学生知识、技能的迁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