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一二二)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试解No.108

    108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导言:本条多数医家都认为逻辑不通[注1],考虑为后人添加的条文,因"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只能推导出这是 ...

  • 《伤寒论》第108条解读

    一以参详|群疑冰释 <伤寒论>是一部医学经典著作, 对学中医者来讲,乃是必修之课. 历代为之研究与做注解者有数百家之多, 大家都墨守着"六经辨证"这一常规, 鲜有敢越雷 ...

  • 【伤寒精读】针刺期门穴疗法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伤寒精读]针刺期门穴疗法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期门穴] [摘要] <伤寒杂病论>以方药运用精妙著称,被称为方书之祖.相对而言,论中记载的针刺治疗内容虽然不多,取穴治病也颇具特色.期门是仲景 ...

  •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108条)

    从头学中医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108条) 讲者:孙洁  编辑:东旭 108.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伤寒而见腹满.谵语,很容易想到阳明腑实证. ...

  • ​十六、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日(横)〔纵〕(纵:是五行顺次反克的形式。),刺期门(穴名,位在乳直下二寸处。)。原文108

    ​十六.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日(横)[纵](纵:是五行顺次反克的形式.),刺期门(穴名,位在乳直下二寸处.).原文108 [郑论] 按腹满谵语,阳明之腑证也:脉浮而紧,太阳之表证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十九)

    我们从28这个条辨来看,他有汗,有脉浮,医生以为是桂枝汤证,结果只开了桂枝汤来发表,病人喝了桂枝汤以后,喉咙里很干燥,还会出现呕吐,,烦燥不安说胡话,四肢冰冷,这外就是误治了,造成了阴阳两虚,这个时候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十八)

    伤寒论第29条辨: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于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十七)

    伤寒论第28条辨: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我们先对原文做一个简单的解释,服了桂枝汤,或使用了泻下之后,患者仍然头痛,项痛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十六)

    石膏称为白虎因为他是白色的,麻黄称为青龙,因为他是青色的,很多人认为麻黄是发汗用的,实际上,在少阴证上也会用到麻黄,桂枝麻黄这两位药从太阳一直用到厥阴,所以,麻黄不一定是只有发汗,关键是看你用在什么地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十五)

    伤寒论第27条辨: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太阳病,发热怕冷,发热的时间长,怕冷的时间短,一天发作两三次,并见心烦口渴,这个为表郁兼内热之症,如果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十四)

    我们来看看白虎加人参汤的处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绵里,甘草三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二两.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里面有人参,知母和石膏,其次还有炙甘草和粳米,人参主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十三)

    阳明病有经证和腑证之分.经证者,热在神经血液二系,肠胃未结实.经证以白虎 汤为主方,腑证者,病在肠已结实,以承气汤为主剂. 太阳中风,喝了桂枝汤以后,出了很多的汗,病人出现心烦口渴很厉害,喝了很多的水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十二)

    伤寒论第26条辨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这个条辨的意思就是说,服了桂枝汤后,出很多的汗,病人出现心烦口渴很厉害.饮水不能缓解.脉象洪大症状的,为邪传阳明,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十一)

    桂枝二麻黄一汤原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杏仁二十六个去皮尖及双仁,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劈,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十)

    伤寒论第二十五条辨: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这个条辨就是说服了桂枝汤以后,大汗淋漓,脉象洪大,也就是说表症还在,还是用桂枝汤以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