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十)
相关推荐
-
五十七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57) 这一条论述伤寒汗后余邪未尽而复聚的证治. 伤寒表实,用麻黄汤发汗,表已解,脉静身和,半天左右出现烦热.脉浮数的表现.说明余邪未尽,复 ...
-
云霄脉学解《伤寒论》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伤寒论>若头痛者, 必衄,他这个一句话差不多就是一段的意思了.假若吃过麻黄汤发汗, 而头痛不已,那个人啊还鼻衄,什么道理呢?这个就是病深,他在六七天,他这个病啊,这个热病都往上冲,六七天 ...
-
《集验方》治伤寒汗出不解如疟方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一日再发者,汗出便解,属 桂心(一两十七铢) 杏仁(十六枚去尖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一十六铢去节) 生姜( 上七味,切.以水五升,先煮麻 ...
-
经方:桂枝二麻黄一汤(太阳症,热多寒少)
桂枝二麻黄一汤 [原文]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四枚(擘)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 ...
-
『伤寒论方』《伤寒论》方→桂枝二麻黄一汤
汗出不彻邪还袭,如疟频来时翕翕: 桂枝汤二一麻黄,表后脉洪为病吉. 组成: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麻黄.杏仁. 功效:辛温轻剂,微发其汗. 主治:太阳中风轻证.症见发热,恶风寒,形似疟状,一日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十二)
伤寒论第十八条辨: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第18条辨的意思就是平素有喘病的人,因为感受了外邪而喘,治疗的时候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效果会更好. 如果这个病人本身是桂枝汤证,恶风,风吹难过,有汗,如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十九)
伤寒论第二十四条辨: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这个条辨就是说,太阳病,服了一遍桂枝汤,不仅表症未解,反而增添了烦闷不安的感觉,这就是邪气郁滞太甚所致.治疗应当先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十八)
如果是脉象微弱而怕冷的,也就是说脉很小又恶寒,这是表里阳气皆虚,阴阳俱虚,这个时候不要再发汗,这个阴阳俱虚有可能是误用汗法.吐法.下法所导致的,因此,就不能再用发汗.攻下.涌吐的方法治疗了.如果面部反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十五)
伤寒论第二十一条辨: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伤寒论第二十二条辨: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第21.22两个条辨日本的大塚敬节归纳成了一条.这个条辨的意思就是说太阳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十四)
桂枝汤,我们前面讲过,是调和营卫的,炮附子是回阳固表的,汗流得太多了,表虚的时候就会用到炮附子来固表,总之就是脱水太严重,津液丧失得太多,这个时候就是用炮附子的时候,当然单用炮附子是不行的,必须要加上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十)
伤寒论第十六条辨: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温针:针灸的一种方法,用针针于一定穴内,以艾裹针体而蒸烧之,以冀发汗. 坏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十九)
我们从28这个条辨来看,他有汗,有脉浮,医生以为是桂枝汤证,结果只开了桂枝汤来发表,病人喝了桂枝汤以后,喉咙里很干燥,还会出现呕吐,,烦燥不安说胡话,四肢冰冷,这外就是误治了,造成了阴阳两虚,这个时候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十八)
伤寒论第29条辨: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于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十六)
石膏称为白虎因为他是白色的,麻黄称为青龙,因为他是青色的,很多人认为麻黄是发汗用的,实际上,在少阴证上也会用到麻黄,桂枝麻黄这两位药从太阳一直用到厥阴,所以,麻黄不一定是只有发汗,关键是看你用在什么地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十五)
伤寒论第27条辨: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太阳病,发热怕冷,发热的时间长,怕冷的时间短,一天发作两三次,并见心烦口渴,这个为表郁兼内热之症,如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