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之足太阴脾经,消化问题就找它,有这5个重要穴位
相关推荐
-
足太阴脾经(上午9—11点)
生活中有些人很能吃,但就是长不胖,甚则的面黄肌瘦.有些人总不耐劳,动则气短,疲劳乏力倦怠,不易恢复.甚则肌肉消瘦萎缩.这关键的原因是脾的运化和吸收功能问题. 1.脾和脾经的作用. 脾主肌肉,司运化,其 ...
-
李东垣升阳除湿汤最有名的3个方子
李杲生于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姩)卒于元年(公元1251年),终年71岁他家世居真定(今省,因真定汉初为东垣国所以李杲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富甲一方曾从学医.其医论以为饮食不节.劳役所伤及情绪失常易致 ...
-
月经过多隐白主之
隐白为脾经的起始穴位,不仅是补脾的要穴,而且对月经过多,崩漏,便血,尿血,腹胀,癫狂,梦魇,惊风等疾病亦有很好的效果,且穴位位于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操作的安全性较高,但因局部肌肉浅薄,针刺 ...
-
民国岭南第一节 吕楚白
第一节 吕楚白 一.生平简介 吕楚白(1869-1924年),名绍晰,广东省鹤山县(现为高鹤县)人,著名妇儿科医生.他于民国二年(1913年)在广州医学卫生社学习,1922年为广州卫生局注册中医师.他 ...
-
辨证论治(一0一)
我们这一节来谈谈如何通过经络来养护我们的脾脏,脾经上有一个很重要的穴位叫三阴交穴,为什么叫三阴交呢?就是三条阴经交会的地方,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这三条经络交会于一点,这个点就叫三阴交穴. ...
-
对于妇科疾病的一点理解之一: 带下
妇人之病,平常的痰,瘀血,风,寒,热,以及虚都有可能引起.只不过有月经,生产,和哺乳的关系,因此各种病因表现出来的证状不同于平人.这需要特别考虑,但是治疗原则上和一般人没有大的区别.昔年学习<金 ...
-
十二经脉之足太阴脾经,护好脾经百病不生,这5个穴位很常用
今天所讲的是十二经脉之足太阴脾经.前几篇文章讲述了经脉的命名,在这里再简单重复一下,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可见经络对人体的重要性. 再一个就是循行于人体上部肢体的为手经,循行 ...
-
《黄帝内经》骨灰级4:十二经脉之“足太阴脾经”,图文详解!
阴阳和经脉是<黄帝内经>中的最核心,人体一共12经脉,连接了五脏六腑和重要腧穴,就像是人体的12道生命线.难怪有人说,熟练并领悟了人体12经脉,等于领悟了中医精华的一半!接下来我们根据&l ...
-
足太阴脾经[十二经脉之一]
十二经脉之一,起自大趾内侧的隐白穴,沿足胫内侧和膝股内侧前缘上行至下腹,进入腹内,属脾络胃:沿任脉两侧4寸处上行,止于体表第6肋间腋中线上的大包穴,其体内支则经锁骨上窝止于舌根,其胃部分支则在体内从胃 ...
-
十二宫对应十二月,十二时辰和人体十二经脉...
十二宫对应十二月,十二时辰和人体十二经脉.依次为:命宫,兄弟,夫妻,子女,财帛,疾厄,迁移,交友,事业,田宅,福德,父母.宫原意为房屋,住宅,是一个空间概念.
-
天下无疾:十二经脉循行要穴及各部常见病症总结
无疾把十二经脉循行所过之处及各部常见病症,以文字的形式表述如下,供大家参考. 按照<内经>对经络的记载,虽然经脉的全程像一条入海的河流,一棵繁茂的树木,但最为重要.备受重视的是河流未入海的 ...
-
针灸十二经脉常用穴位总结
針推精粹 针推名家临床精粹. 关注 手太阴肺经 列缺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脘横纹上1.5寸.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解剖:在肱桡肌腱与拇长 ...
-
十二经脉的位置、走向规律、交接规律及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其实体现了经脉的主要分布部位和所联系的脏腑,了解并灵活运用它们,将很快记住十二经脉循行分布情况,用于指导针灸临床选穴与治疗. "十二经脉循行方向的规律" & ...
-
穴位知识 | 十二经脉·手太阴肺经之天府穴
十二经脉之手太阴肺经 经脉循行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联系胃及肺系:从肺系出来,外行线起于侧胸上部,循行于上肢内侧前缘,经过寸口,止于拇指桡(ráo)侧端:分支从腕后分出,止于食指桡侧端. ...
-
耳与十二经脉关系耳为清窍之一,为宗脉所聚...
耳与十二经脉关系 耳为清窍之一,为宗脉所聚.清阳交会流行之处,与全身脏腑经络关系密切,如肾开窍于耳,心寄窍于耳,胆经入耳中,脾主升清而濡养于耳,肺主声.令耳闻声: 研究发现,循行于耳及其周围组织经络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