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为什么要辨证?辨证有意义吗?

辨证,就是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是中医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

就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对通过四诊所了解到的症状、体征等临床现象进行综合分析,辨明其内在联系,推断其原因、性质以及正邪的盛衰和病情的发展趋势等方面的情况,从而作出诊断的过程。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独特的方法,体现了中医学对疾病独特的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然而辨证和论治,又是中医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也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临床上只有辨证正确,采取恰当的治疗方法,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所以,中医辨证是必须的,但问题的关键不是要不要辨证,而是我们对辨证的理解出现的偏差。其中关键的经络辨证,被我们所忽视。

首先,中医辨证的核心思想是经络理论。

中医辨证施治是在经络理论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例如六经辨证是经络理论在临床辨证方面的综合应用。早在《内经》中对热病、疟疾等的论述,即以足六经为代表分析全身性证候;以后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又有了重大的发展。六经概括了十二经,以此为纲分析全身的病症,而且所包括的证候,又不局限于经脉本身,也兼及络脉、经筋、皮部的范围。又如《内经》认为疾病的发展过程,是由皮毛,经过孙络、络脉、经脉渐次深入脏腑。温病学派结合“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的理论,认为人体最为外层是“卫分”,依次是“气分”、“营分”、“血分”,并用这一层次概念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来分析热病的浅深先后,这是对经脉学说的灵活运用和发挥。

经络学说作为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纲领,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理、法、方、穴、术、药、辨证论治无不以之为依据。经络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性,不仅只表现在对针灸治疗的指导作用,宋代的朱肱《活人书》中指出:“治伤寒先须识经络,不识经络,如触途冥行,不知邪气这所在。”历代医家不论是在治疗方面、著述方面也无不以经络学说来作为诊断和治疗以及说明病变的依据。近代针灸名家承淡安先生认为:“经络实是古代医学生理病理之基础,也是从整体观念出现的治疗准则。”“整个《内经》书中的理论体系,就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十二经络的基础上的。”(《经络之研究》译本自序)对于经络学说的重要性,《灵枢·经别》作了精辟的概括:“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指出十二经脉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对人体的生存、疾病的形成,以及保持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痊愈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初始学医的人开始就应学好有关经络的理论,即使学术造诣很深的人也必须深入加以研究,才能很好地掌握治疗疾病的技术。

其次,经络辨证是中医辨证方法中容易被忽视的

中医的辨证方法很多,有八纲辨证、气血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等。它们虽各有特点,各有侧重,但又是互相联系和互相补充的。但多为定性辨证,唯有经络辨证是定性辨证基础上的定位辨证。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来概括经络病变的临床表现以及经络、脏腑病变时的相互影响,总结出病变表现时的一般规律,实现以病归经,以经知脏,准确诊断。

一方面,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是人体内外联系的桥梁和网络周身的系统,经络辨证更易于将体表收集到的征象与内在脏腑功能变化之间建立联系,使诊断更准确,例如口干一症,唇周干燥应胃,足阳明经“环唇”;口颊干应肝,足厥阴经“环唇内”;咽喉干应心肺,手少阴经“上挟咽”、手太阴经“从肺系”;舌干以舌下舌根为重应肾,足少阴经“循喉咙,挟舌本”;舌干连及上鄂则应肝,足厥阴经“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又如头痛一症,前额痛应阳明经,多伴恶心欲吐的胃肠道症状;侧头痛应少阳经,多伴有情绪异常、口苦眩晕的肝胆症状;后头痛应太阳经,多伴有恶风怕冷、颈项僵直的外感表证;巅顶痛应厥阴经,多伴有记忆力下降、头昏的肝肾不足、髓海失养症状。

另一方面,经络辨证,包括经脉辨证(或称为十二经脉辨证)、奇经八脉辨证等内容。其中,十二经脉又统领着相应的皮部、络脉、经别和经筋,共同把人体划分为十二个基本不相交错的区域(或区带),每个区域内又分为表层的皮肤、浅层的络脉、中层的经脉与经别、深层的经筋。也就是说,十二经脉辨证除了将人体外部表现与内在脏腑变化联系起来,分析辨别表里、寒热、虚实、阴阳以及各脏腑的功能盛衰,进行定性辨证外,更为独特的是根据症状出现的部位特点,结合解剖结构,进行定位辨证,而且这种定位辨证,不仅是线性、带状的,还是分层次、立体的,是更为精确的层次定位辨证。例如各类腰部伤筋(包括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现代医学疾病),多辨证为足太阳经和足少阴经经筋病,根据疼痛及疼痛放射的具体部位归经辨证,选择小腿背侧承山(膀胱57)、飞扬(膀胱58)或筑宾(肾9)深刺治疗,多有显效。又如白带异味、阴部湿痒多辨为足厥阴经湿热证,取井穴大敦(肝1)刺血可治。

针灸治疗过程中的实体操作特点,使得针灸临床中更多地使用了经络辨证方法,形成了定性与定位相结合的辨证特点,如果定性辨证是一种抽象诊断方法,那么建立在早期解剖学基础上的定位辨证就是一种具象诊断方法,抽象与具象并重,这既是建立在经络辨证基础上的针灸疗法的优势与特色,也是中医针灸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植于传统中医学,同时又被现代医学广为接受、在世界范围内开花结果的内在原因。

以程莘农院士为代表的程氏针灸强调经络辨证,其实强调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强调的是建立在传统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双重知识结构基础上的思维方式。如果说传统中医学更注重属性、归类、特点等抽象宏观概念,那么现代医学就更注重位置、结构、组成等具象微观概念。如果说经络辨证兼顾了抽象与具象两种认知方式,那么经络就可以承载传统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作用,这种作用甚至是使命性的。因而,对经络的正确解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0)

相关推荐

  • 筋长一寸,延寿十年|不等同于《易筋经》所说的筋

    俗话说:筋长一寸,延寿十年. 尽管这句俗话所说的筋,还并不能等同于易筋经所说的筋,但它也是<易筋经>中所说的"筋"的锻炼范围. 我们先说"筋长一寸" ...

  • “离魂证”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

    离魂证是指一种特殊的感知异常,即患者产生一种超脱自身或躯体分离的感觉,一般发生在清醒状态.至于睡眠或半睡眠时出现的异常,虽然与之有明显差别但古代文献仍称之离魂,故聊备之.<灵枢●本神>篇云 ...

  • 惊恐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

    惊恐是指易惊善恐,情志反应失其常度的病证,至于常人因惊恐造成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发生种种症状,此乃因惊恐而得病:此外,因妄有见闻,惊怖恐惧,神不自主者已涉及癫狂病证,前者之惊恐乃病因,而后者乃癫狂之症状 ...

  • 便秘中医分型、辨证大全(附:治疗中成药方)

    便秘是指由于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难解,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而排出不畅的病证. 临床常伴腹痛,腹胀,嗳气,食欲减退等症状. <读医随笔·方药类>载:&qu ...

  • 膀胱癌的中医角度理解以及辨证治疗思路

    膀胱癌是指发生在膀胱黏膜上的恶性肿瘤.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全身十大常见肿瘤之一.占我国泌尿生殖系肿瘤发病率的第一位,而在西方其发病率仅次于前列腺癌,居第2位. 要认识膀胱癌,首先要了解膀胱 ...

  • 38味对肺好的中药,老中医都知道!辨证使...

    38味对肺好的中药,老中医都知道!辨证使...

  • 38味对肺好的中药,老中医都知道!辨证使用

    ​38味对肺好的中药,老中医都知道!辨证使用 1.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2.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 3.蜜蜂--补中缓急,润肺止咳,滑肠通便,解毒 4.饴糖-- ...

  • 中暑治疗需分型 中医教你巧辨证

    夏季气温较高,人如果长时间在烈日下或高温中劳作,暑邪便会乘机侵入而发病.中医认为暑为阳热之邪,容易耗伤*气阴.一旦中暑,病情发展迅速,病人会很快出现神昏.出血.抽搐等症状.这时候就需要对病人进行辨证治 ...

  • 特发性震颤在中医中是怎么辨证的?

    如果您的手,头或身体其他部位持续发抖,会发生什么? 这些是原发性震颤(特发性震颤)的一些典型症状. 您是否仅考虑一下就感到不便? 但是原发性震颤患者一直无时无刻不在承受这种痛苦,甚至因工作而失去家人和 ...

  • 28味祛痰、化痰中药,老中医都清楚!辨证...

    28味祛痰、化痰中药,老中医都清楚!辨证...

  • 中医教你来辨证什么是荨麻疹 食疗小贴士

    什么是荨麻疹 荨麻疹俗称风团.风疹团.风疙瘩.风疹块等,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产生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主要表现为边缘清楚的红色或苍白色的瘙痒性皮损--风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