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和中国文化】干戈玉帛

第十四课 干戈玉帛

在十三课我们学习了人类双手的意义,我们知道人是因为有双手而得以在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改变世界创造美好的。如果都是徒手干活劳作,人的智慧就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人是天地之性最贵者,徒手劳动过程中就发现了需求并且发明了捕猎工具,耕田翻土的工具,部落与部落之间争斗用到的武器。工具和武器是古人在地球上生存不可缺少的器具,延伸和扩大了人手劳作的范围,提高了劳动效率。在第十四课里我们就学习作为人手之延伸的工具和武器的字。

(甲骨文,干)最早的古人在捕猎时,发现借助于树枝可以碰触到徒手所碰不到的猎物,后来为了能很好地控制住猎物,就在有开叉的树枝上,三岔口的位置加多一条横杆,加强树枝开叉处的受力程度。这个工具来源于大自然的木,也已经体现出人的利用大自然现有资源创造工具改造大自然的智慧。后来这个字就成了干字。干戈的干,读第一声时是古时的工具。读低四声时,就是干活的干。

(甲骨文,戈)古代的一种曲头兵器,横刃,用青铜或铁制成,装有长柄:组词:大动干戈,倒戈,枕戈待旦。从这个戈的甲骨文写法可以看出这个武器既可以用以刺,又可以勾,用以捕猎和打仗都大大提升了战斗力。可以看出青铜和铁的熔炼铸造术,更进一步地提升了人类制造工具和武器的能力,制造出来的工具和武器的用途和攻击力随着人类的劳作和斗争经验而提升。

【兵器戈】

戈,最早期其实是骨质武器,在山顶洞人的山洞中即有发现,用途为狩猎。人类战争开始后,即用于战争,直到后来被青铜武器代替。可见古人的智慧来源于大自然也逐渐高于大自然。

戊,甲骨文=(战斧)+( 干戈)。造字本义:戈、斧组合的威猛长柄武器。随着战争的激烈发展,人们发现在戈的基础上加个斧,会让这个武器的攻击力得到飞跃性地提升,于是就发明了戊这种武器。戊也是天干的第五位。

【戊,汉字演变五百例】

第一个写法是戌的甲骨文,第二个是小篆写法。小篆的写法和现在楷体几乎一样了。其本义是斧类宽刃兵器,后借以表示十二地支的第十一位,又可以表示十二生肖中的"狗"、五行中的"土"等。从字形的结构可以看出,戌的斧更加重,面积更大,固定时需要整面三角形的斧直接固定在长柄上,可见,戌的杀伤力比戊的更强,当然使用戌这个武器的人也肯定比使用戊的人力气更大,因为戌的斧比戊的大了很多。

我,读作wǒ,最早见于甲骨文,其甲骨文本义指奴隶社会里一种用来行刑杀人和肢解牲口的凶器,后由本义衍生出“手持大戉,呐喊示威”等意。

甲骨文里的“我”字,像把有柄有钩的古代武器——大斧,斧口有三个锋利的锯齿。是比戊和戌都更有杀伤力的武器。

到了战国时代,“我”字本义所代表的凶器被后起的更优良的凶器淘汰,于是“我”字便被普遍地作为第一人称代词使用,所以《说文解字》解释为“施身自谓也”,此意沿用至今,且字音不变。而“我”是武器的原义便早已不为人所知了。先秦乃至汉唐以前,第一人称,是用“吾”“予”“余””自'’“己”等字表示的。(赵老师曾经分别写过两篇文章,一篇介绍我的一篇介绍吾的。)

武器在每一次的推陈出新的创造过程中,都是战争需求和人的体力和智慧相结合的结果。武器可以做得越来越有攻击力,同时使用武器的人也要更加有操控力,不然武器的斧头重量越重的情况下,战士如果体力跟不上也不能很好发挥武器的威力。所以,武器真正发挥的攻击力是武器本身和使用武器的战士的斗志,体力,技能等综合因素的结果。所以,古代的战士都是很爱惜自己的武器,并且要经常对武器进行保养维修的。试想,如果在战场上,战士很凶猛,但是武器的斧头松动甚至脱掉,还怎么去冲锋陷阵?

这令我想起前几天学习的“自”和“己”,自己合一才是我。古代的皇帝要打仗,军队人员身体状况,武器状况,人员的斗志加起来才是军队的综合战斗力。皇帝或者将领要如何打仗都要基于这个客观基础上才能发挥将领的意志。现今生活中的企业,最高决策者要定企业目标,能否冲锋陷阵,也都要看企业全体的斗志和使用的工具和能力才能做出最佳的决定。如果将领不了解或者无视军队的综合战斗力,决策者不依据真实的人员能力来定目标,纯粹只关心自己主观想达到的目标而做出作战计划,那么这个计划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同时最高将领如果自己的能力发展得比团队的整体力量发展要快,这不是最高将领很强,反而说明团队组织的建设弱了。所以将领自己在跑的时候,记得要充分和自己的军队一起训练,每天问候自己的军队,培养起来的军队才有斗志有共同的作战方向。

对于个体也如此,思想是自,肌体是己。心是自己的君主,意识上的追求高了也要关照肌体上的己要注意健康。自己合一才会是有综合力的我。

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下,个体要不断更新迭代自己的认识方法和工具,以便适应新的环境游刃有余地生存下来。

2021/05/30

阅读更多

【甲骨文和中国文化】双手的意义

【甲骨文和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含义

【甲骨文和中国文化】回家的方向

【甲骨文和中国文化】甲骨文和四方

【甲骨文和中国文化】甲骨文和干支

甲骨文和中国文化本源的关系

(0)

相关推荐

  • 【每期一字】听“戌”来讲述……

    久违了,诸位好,我是今天的讲述者,我叫戌,我乃戈的家族后代,戊.戍.戎.我以及成--他们皆是我的兄弟.后世语文教学者为了区分"戌"与"戊"."戍&qu ...

  • 【甲骨文和中国文化】甲骨文和四方

    编者按:不知道有没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学习甲骨文有啥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不停有人加入进来学习.也许,大家看看我们学员的文字,可能会有一些感悟.当然,学习甲骨文不一定能够解决吃饭问题,但是物质财富 ...

  • 【甲骨文和中国文化】回家的方向

    编者: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最成系统的文字.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源,从甲骨文中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而且,文字的产生,文字的演变一一相应的不正是中国的历史吗?从对文字的学习中,既可以了解中 ...

  • 【甲骨文和中国文化】甲骨文和干支

    甲骨文 第七课 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的概念在甲骨文出现之前就出现了,我国曾经出土过一块特殊的甲骨,这块甲骨上清楚地记录了六十甲子的写法.天干和地支合称为干支,是我国先民创造出来用于记数,记序,记时,记空 ...

  • 【甲骨文和中国文化】双手的意义

    第十三课  双手的意义 在甲骨文系统课里,我们每一节课学习一个系列的甲骨文字.之前学习过八卦,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太阳和地球的运动等存在于大自然与大气象有关的甲骨文.从第十一节课开始,我们学习与人类的 ...

  • 【甲骨文和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含义

    第十二课 生生不息 写第十二课的作业前先记录一下我这几天开小差的情况.第十一课中学习了"各"字,在和老师与同学们的交流中,接触到"格物致知".所以我花时间去了解 ...

  • 说到了高考语文题。【甲骨文和中国文化】天地之性人为贵

    第十五课 天地之性人为贵 上节课里我们学到一组和武器有关的甲骨文字,那节课的标题是干戈玉帛,我在学习和写作业时都没有想到怎么把玉帛一起写上去.直到后来看了甲骨文班同学的作业里写的:<淮南子·原道 ...

  • 至怎么和煤油灯相关呢?【甲骨文和中国文化】甲骨文和圣贤

    第十六课:甲骨文与圣贤 上节课我们学习中说提起三立经常想到圣贤,且看古人在甲骨文中刻画了圣贤的哪些特点. [圣的两个来源] 圣字的古文字有两种写法,第一种是形声字:耳+

  • 【甲骨文和中国文化】甲骨文与圣贤

    十六 甲骨文与圣贤 上节课我们学了天地之性人为贵,后面说到立,圣人与三不朽,圣人可以立德立功立言,然后说到普通人如何去立.那这课说到了圣贤,人分哪几类呢?我们普通人又属于哪一类呢?人分为小人.大人.君 ...

  • 【甲骨文和中国文化】甲骨文和止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甲骨文与止,止上部分像三个脚趾头,在甲骨文中三代表多的意思,这里的三表示的是五个脚趾.下面象脚面和脚掌,脚趾的方向又象行走的方向,止的本义就是指脚.脚表示与行走相关,人的生活中离不开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