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麦子的成长轨迹和它的伟大使命

(朗读者:自洽)

我常对小朋友说,吃饭要“一粒米都不剩”,孩子只机械的知道粮食得来辛苦,但并不懂得怎么个“辛苦”法。所以作为亲历过种植的人,我想讲讲麦子和我们的关系。

在北方,吃面是一种信仰

胃里填满热乎乎的面也就等于填满了安全感和满足感。不管你有多膨胀,或者多不堪,一碗面就能让人获得最接地气的快乐,哪怕是短暂的。

谁主导胃,谁就主导精神。因此,麦子是神。人人有必要清楚的了解一颗麦子的成长轨迹。

1

立春后不久,人们还沉浸在春节的氛围里,甚至还尚未感觉到暖意,大地就已经有了春天的味道。

沉睡了三个月的土地泛出了看不出痕迹的湿气,只有懂它的农人才能嗅出这股味道。他们已经准备好耕种了。

迎着寒风,农人把土地耕的松软,然后把精选的小麦种子成行播种。

疯狂的风会持续刮,大地看起来还是没有丝毫生机,人们也还是裹着厚厚的棉衣,但埋在黄土里的种子却并未睡着,它最懂春天,也最懂大地。

不管外面多么天干物燥,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种子就能最大限度的吮吸到的甘汁。

终于,在风里带着一丝暖的时候,突然有一天你就会发现,黄土地里冒出了芽尖。它看起来那么嫩黄柔弱,不堪丝毫负担,谁承想,那倒在两边的土块竟都是被它们推开的。

过于巨大的土块也并不能阻挡一颗麦子的成长,小苗从它的四周冒出,甚至有些从它小如针尖的空隙中钻出,只为享受地上的阳光雨露。

冒出地面的麦苗每一天的成长几乎都肉眼可见,从嫩黄变青绿,从两颗小芽变多个枝头,从一根变一撮。很快,整片地都绿油油的。

农人们几乎每一天都在地里呵护它们,除草、施肥、浇水、拢土……在最炙热的太阳下,在最措不及防的风雨中,甚至在最黑暗的雨夜里,都有农人们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的身影。

很多人看到地里成行的麦子,分不清它和草有什么区别,也联想不到它跟我们吃的饭有什么关系,毫无感情。

但我的爷爷,我的爸爸,他们都曾无数次蹲在田埂上,看着满地的麦浪微笑,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

如果没有特别的天灾人祸,经过一百多个日夜的成长之后,麦子就抽穗变黄了,饱满的麦粒排列在穗子里,压弯了麦秆的腰,也压弯了农人的腰。

在快要收割的那些日子,如果前一两周能下一场好雨,那就真是一个丰收的好年。麦粒在最后一次吸收了大地的养分后,颗颗饱满,再加上连续几天的暴晒,更加成熟结实。

摘下一穗捻开,露出白色丰满的麦子,胖胖的、圆圆的,带着草木的清香,还有大地的醇厚味道。农人的胃笑了。

丰收真是令人喜悦呀!

2

大型机械收割我们看的多了,感谢工业的力量。但我想说一下传统的收割。

在观测过土地和天象的反应后,农人们会选择某个最合适的日子收割。

这一天不能太晒,不然麦穗太干会将麦粒洒落;不能太阴,免得刮风下雨来回扫动沉甸甸的麦穗就连头折断了;不能太湿,不然收割的时候镰刀会带出泥。

一天里最好的时间是清晨或傍晚,这是太阳最温柔的时刻,也是植物带露水和地面泛出湿气的时候。麦秆最柔韧,麦粒最多汁,天气也最清爽。(这就是为什么,每每农忙的时候,农民们总是深更半夜回家,天没亮就要起床。)

但这种不太晒、不太阴、不太湿,又能在整个七月连续十多天保持好天气的天象,怎么可能是说有就有的。

所以,什么叫好年头?什么叫敬畏天地?什么叫悲天悯人?大概只有农人们最懂。

如果你不懂,去田野里种两年地,你就懂了。

3

收割后,麦子被扎成一抱左右的麦捆,用车拉到打谷场。带着麦秆的麦穗是麦子最后一次吸收能量的时机。

麦捆被成垛垒起来,捂上几天,麦粒继续吸收日月精华,直到麦秆逐渐变干。

我妈说,这一捂,产量又能增加一成。(所以一开始很多农民不愿接受机械化收割)

大概一周左右,麦捆晒的很干,在一个艳阳高照的夏日,农人们开始做脱粒打场工作了。

麦秆被打散,晒到能听到“哔哔”的爆破声。这是最需要烈日的日子,人们顶着火烤一样的日头转动石磙,一边碾压一边翻晒,汗如雨下。

直到所有麦粒都脱离了麦穗,巨大的铁叉挑走麦草,剩下麦壳和麦粒,然后在有风的时候,高高扬起,清风将麦壳吹到一旁,留下麦粒。

女人们拿着筛子将小石子和草秆筛出,将上好的麦子装进口袋。

扛着一百多斤的粮食口袋,尽管皮肤晒的像焦炭,汗把脸上的泥土冲出“沟壑”,但收获的喜悦却难以掩饰。

一年到头不就为了这一天吗?

粮食在仓,心里不慌。麦子会磨成面粉,做出各种各样的面食,满足人们的胃,开始履行它的真正使命。

4

看到了吗,一颗麦子从播种到变成食物进入我们口中,中间要经过一百多个日日夜夜。

需要有合适的阳光雨露,需要大地的丰沃土壤,还需要有农民们的辛勤耕耘。这一百多天,对于农民来讲,每一天都在担忧,每一天都有辛劳,每一天都在祈祷风调雨顺。

风调雨顺是个什么意思呢?

要风的时候有风,要雨的时候有雨,要太阳的时候有太阳。怎样的上天才会这样悲悯生灵、无条件满足人们的愿望?

没有耕种过的人,无法理解农人们在天灾中颗粒无收的绝望。

当冰雹扫荡过麦田

当收割季节遇到连日雨水

所以,我们入腹的每一粒米,每一片面,都是上天的恩赐,大地的馈赠;它们饱含农人的汗水,满载心愿寄托。

我们有什么理由浪费粮食?

上一篇不是“996”,不配拥有幸福的人生?

我是村头小芳

只说我们村里的事

也可能是胡言乱语

(0)

相关推荐

  • 【中州作家】陶军:麦子黄了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795] 麦子黄了 河南洛阳     陶 军 久居城市,每天上班下班,在城里来来回回的穿梭,城市的外面是什么样子?西红柿红了没有?西瓜熟了没有--当然我都不知道.   ...

  • 美文共赏:收麦

    收麦 [作者档案]李瑞金,笔名山之阳,1967年人,正宁西坡林场护林员.原庆阳地区财政学校财政专业毕业.自幼喜爱读书,写过诗.散文,业余时间继续坚持读书,只为更好的认识世界和人生. 享受过菜籽收获的欢 ...

  • 【西北作家/大赛作品49】贺璇:夏日随想

    当第一缕曙光,透过落地窗,斜洒进卧室,粉色的透花帘幔,在风的舞弄下,曼妙多姿.空气里流淌着凉爽,似捎来草间的露珠,甚或虫鸟叽啾--而我的鼻尖早已被院内米兰的花香,挑逗了许久,是那种幽幽的,甜甜的,嗅也 ...

  • 齐悦社群专栏||收麦子咯

    每到麦收时节,我总会情不自禁吟起白居易的诗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一夜之间已是金黄铺满地. 记得五月下旬回家,远处蔚蓝天空下涌动着金色的麦浪,屏息而立,一股热风迎面扑来 ...

  • 王霁霞:过完“六一”过麦收

    儿童节·麦收 作者:王霁霞 儿童节和麦收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概念,但六一儿童节惹得些中老年人羡慕,想回童年,于是就有了"放学以后割草,积肥,拾麦穗"的美好回忆.其实,美好不美好都是 ...

  • 麦收

    又是一年麦梢黄,田野里到处是一片金黄色,干燥的热风吹拂着,掀起阵阵麦浪,此伏彼起,沙啦啦作响.即将成熟的麦穗摇来晃去,好像在等待着人们的收割.在我的家乡,麦子成熟得比山区要晚一些,芒种过后不几天,就进 ...

  • 英国耗时56年,跟踪14个孩子的成长轨迹,决定人生命运的是什么?

    人的出身各有不同,有贫穷有富贵,在很多人看来,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改变不好的出身,为了验证这种说法,英国一名导演,挑选了14名不同出身的孩子,对他们进行跟踪拍摄,从他们7岁一直记录到了56岁,从 ...

  • 【6000年的成长轨迹,《汉字演变集萃》...

    [6000年的成长轨迹,<汉字演变集萃>]汉字,即是记录汉语的文字.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与宝贵的智慧财富依靠汉字得以保存.汉字为中国社会的推动.发展,中华文明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 四川绵阳民间流传的独特钓法:一颗麦子钓一条鱼

    四川绵阳钓麦子非常出名,独特的卡麦钓法可以说独步天下.各位上网估计也常会看见有外地人见识了绵阳人去他哪儿使用卡麦神奇的效果后四处求教绵阳卡麦的问题,但是基本上不会得到真正的解答.而用卡麦的高手对于其装 ...

  • 耗时50年,BBC跟踪14个孩子的成长轨迹,告诉你人生的残酷真相

    本文作者:豆瓣@杉姐,青年作家.导演.影评人丨 首发公号:电影烂番茄丨 感谢作者为豆瓣提供优质原创内容丨 摄影机可以记录一朵花开的时间. 也可以记录一个街道从繁华到失落的样子. 大千世界,万般姿态. ...

  • 亚洲三天王:孙兴慜、南野拓実、武磊2019各自的成长轨迹

    亚洲三天王:孙兴慜.南野拓実.武磊2019各自的成长轨迹 2019年圣诞假期过去之后,2019年基本就算是翻篇告一段落,2020年向我们迎面而来.在这短暂的2019年中,世界足坛和亚洲足坛发生了众多事 ...

  • 刀疤老二是谁?他的交易思想成长轨迹是怎样的?(内容涉及交易方法,中肯)

    刀疤老二其人,我不认识,只能通过他的文字,谈一些看法.网上流传的文字,都是网友根据他在论坛的发言进行整理的,并没有出版.不过我可以通过这些文字,看到一条清晰的脉络,也就是刀疤老二交易思想的成长轨迹. ...

  • 后天型超级英雄的成长轨迹:土豪玩科技,屌丝靠变异

    为准备在多伦多置业投资安居乐业的您 献上一本电子杂志 科幻爱好者期待许久的<毒液>(Venom)终于在全球上映,我女儿昨晚上也跑去电影院看了,大呼好看. 作为漫威世界里少见的暗黑系超级英雄 ...

  • AlphGo zero成长轨迹第1局——不可抗拒的尖顶

    AlphGo zero是怎样从根本不会下棋,然后几天功夫就超越了一代又一代高手,一路杀到master面前呢? 我很好奇这个成长轨迹,现在就一步一步从它第一次战胜AlphGo lee(击败李世石的&qu ...

  • AlphGo zero成长轨迹第2局——点三三的终极奥义

    这是 AlphGo zero 对 AlphGo 李世石版的第二局 铁船长认真和第一局做对比,分析一下AI双方对抗成长的思路,比较一下人机的异同,也想趁机偷偷的长点儿棋吧. 棋谱1(1-11) 到黑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