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良平:那年徒步去北京(十)

顾问  钟石山    主编  何俊良  sdhjl1

投稿邮箱 203666763@qq.com

【作者简介】曾良平,网名拜林西甫、大地栖居者。邵东县人,男,1970年7月生,一生爱好是天然,不求闻达于诸侯,痴迷于文学,赖法学以栖身。信奉白乐天所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视卡夫卡为终生偶像,知我罪我,庶几在焉!

那年徒步去北京

(十)

曾良平

一九九四年七月二十二日

香山公园

在动物园汽车总站等去香山的车。

看北京人慢条斯理吵架,既不红脸,又无脏话,到底是天子脚下,大家不敢随便撒野。

护城河也有人游泳,看来人们还是喜欢这样原生态的野游,不喜欢在游泳池游。

等了好一会,车才来。

端王坟,成了一块大菜地,也算是充分利用资源了。“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倒也适得其所。“虽然流放中的端王,一直受到朝廷的供养,甚至到了民国,还享受政府的补助,并且还免不了有些不喜欢洋人的人,时不时去崇拜一下这位敢跟洋人开仗的王爷,但从此以后,这一家子在历史上基本上就没动静了,曾经剑拔弩张,气势汹汹的王爷,再也没见有什么钢火,一点脾气都没有。现在看来,在当年的满清王爷中,端王肯定不是最混的一个,也未必真的很保守。但是,一个废立机缘,把他推到了政坛的漩涡中去,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不幸的是,由于利害的原因,他起的恰是一个特别糟的作用,差点把国家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摘自张鸣《庚子年,有个端王爷》)

我们到了香山门口,他们还没来。

过了好几分钟,他们四个骑自行车飞驰而来。

有一个男生是初见,赵介绍说是清华的,有许多令人发笑的故事,但很遗憾一路上他们也没跟我们讲讲。

走吧,这里离公园入口还颇有一段距离。

香山红叶到处都在卖,应该买点做个纪念。

进山后,首先到静翠湖,远远的立着一座琉璃塔。一大群外国人走过来,其中有一位还友好地跟我们打招呼。

缆车,上山道其实只有五百米,我们一口拒绝了坐缆车。两位男生和唯一的一位女生坐缆车上去。

我们三个徒步登山,走惯了平路,终于尝到了爬陡坡的艰难,前面就是鬼见愁了,再加一把劲,就到了山顶。

在峰顶转了一圈,遥望远处的玉泉山,你想到了彭大将军那次“从朝鲜秘密回到北京,径直赶往西郊玉泉山,求见毛泽东。此时,毛正在午睡。这种情况下,是不允许任何人打扰的。彭因军务紧迫,不顾警卫人员的劝阻,闯门而进。”他最后的人生悲剧其实多少跟这次“白日闯宫”有点关系。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

他们继续坐缆车下山,我们继续挑战自己,看谁先下山。

气喘吁吁跑到山下,比他们的缆车先到几分钟。不过逞强的后遗症是接连两天只能在家休养生息。

大家会师一处,在静翠湖旁边捧清泠的山泉水洗脸,透心凉。

我以为准备出山了。

实际上这里曲径通幽,别有洞天,这才是香山真正的迷人之处。

随处可见的小木屋,竹子做的门帘,“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我和李在这古色古香的竹门前合影,留下此行极为有限的几张相片,(我们两个合影是唯一的一张,另在桃花坞照了一张六人合影照)

双清别墅。过其门而不入,可惜那两条清澈的泉水毫无踪影,难道是跟着伟人一起飞升了。

此地果然山清水秀,一派江南风光,难怪伟人呆在这里就不想走。

香山寺,只见寺名高挂,却不见寺庙,亦无和尚,空空落落,人迹罕至。

慢慢的,我迷恋上了它空空如也的静好......

原来此处也是八国联军造的孽,断壁残垣,历历可见。

在一座有了年纪的四方台上,大家坐了歇息,清风徐来,心旷神怡。

在下山道上,买了几张红叶明信片。真正的香山红叶要等到十月以后了。

再次与他们挥手作别,此后至今一直无缘得见,我们曾经的萍水相逢,虽如香山红叶飘落,但在记忆深处,却散发着暖暖的馨香。

回到“家”里,快四点了,肚子又咕咕叫了。

于是大家一起做菜做饭。

又来了一位老乡,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他整天背着一个书包,一幅很勤学上进的样子,言行举止却颇为洒脱随性。

快吃饭时,来了一对博士夫妻,博士面容苍白清瘦,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说话不多,学问蓄在淡泊里。其夫人亦显一脸贤惠,与其相得益彰。

还有一位是阿林请来的大厨,很健谈,性格活泼,开朗,是个开心果。

都是老乡,且多在风华正茂之时,一边吃,一边指点江山,其乐融融。

只是室内增加了一层热度,外面没有一丝风,恼人的阳光还不断往里钻。

大家比试用筷子夹花生米,我的成绩居中,背着书包的帅哥大显身手,勇夺冠军。

对比路上的风霜苦难,如今的我们简直是过着神仙一般的日子。

吃了饭,大家继续在宿舍内打牌。

阿林借了十几本关于宗教的书,我翻了翻,读不进去。

然后就睡啦。

一九九四年七月二十三、二十四日

在“家”争上游,无事可记,略。

一九九四年七月二十五日

圆明园

“记得那年暑假,与一位老乡同学只带了70元,就开始了我们的徒步远征,一路或徒步,或搭溜车,或乘火车,跌跌撞撞到了北京,还剩下最后几元钱,在北京一条胡同里买了一个大西瓜,好好犒赏了一下我们自己。然后就落单到北师大几个穷同学的宿舍里。没有钱的我们进了祖国最大的花园,要是什么也没看到,岂不是宝山空回吗?大家一合计,好像只有圆明园值得一试,因为其中一位老乡知道一条秘径,可以逃票。

于是我们一行浩浩荡荡杀向圆明园,经过七弯八绕,我们穿过一条田间小道,拐过一片深林,摸进了万园之园——圆明园。

顺利逃票进去后,我们在里面胡乱转了一大圈,又兜回到原来进园的地方,因为游兴未尽,又想到一路畅通无阻,于是我们主动问起一个园内工作人员,问圆明园废墟怎么走?这下彻底暴露,那人追问我们的门票在哪里(当时只要5元钱),我们狡辩说丢了,那人使出杀手锏,说:我明明看到你们是偷偷进来的!一句话让我们哑口无言,最后黔驴技穷,只好把老乡同学的学生证押给那个工作人员。

事后,有几点让我犯迷糊,明明我们已经游了大水法等遗址,只是有几个还没找到,为什么我们还愚蠢地去问圆明园废墟怎么走,实在是天要灭曹,不可活呀。

时隔十几年后,一家三口重新来到圆明园,我急迫地只想找到旧时出糗的湖边小亭以及那片偷渡进来的森林。唉,这个万园之园实在太大啦,入得其中,马上便迷失方向,只好趁早收起那份怀旧的心,赶紧撤退。”

多年以后细细回想,其实这次我们偷游圆明园,除了寻看了圆明园废墟遗址外,还看了园中的“正大光明殿”与“九州清晏殿”,第一次亲历了康雍乾三个皇帝聚于一堂的旷世盛事,还仔细赏玩了朗世宁精雕细画的《雍正十二月令圆明园行乐图》,对其中的雍正效仿陶渊明抚松独立、山间明月弹琴的旷逸神态,惊诧莫名,百思不得其解,想不到这个心狠手辣的血滴子皇帝还是陶渊明的超级粉丝,真是匪夷所思。

下面是阎崇年先生写的《雍正与圆明园》,正合我意,摘录如下:

“正大光明殿”的北面有湖,湖后为“九州清晏殿”。这是雍正帝寝息之所。以“九州清晏”为殿名,寓意国泰民安,海宇升平。乾隆帝曾作诗道:“昔我皇考,宅是广居,旰食宵衣,左图右书,园林游观,以适几余。”它的前面第一层殿,悬挂康熙帝御书“圆明”匾额。其上二层就是“奉三无私殿”。殿附近有牡丹台,乾隆帝改为“镂月开云”,为圆明园全盛时四十景之一。这里有一个故事。康熙六十一年(1722)三月,康熙帝游幸圆明园,雍亲王胤禛和后来的乾隆帝弘历,在牡丹台迎驾銮舆,聆听训诲,陪侍赏花,与宴引觞。祖孙“三个皇帝”聚于一堂,其乐融融。可说是清代历史上的一桩政坛趣事,也是一桩家庭趣事。后来乾隆帝题其额为“纪恩堂”,以纪念这件旷世盛事。“慈云普护”在“九州清晏”后湖对岸,是一所观音庙。雍正帝写诗云:“夜静梵音来水面,月明渔唱到窗边。虚堂虑息难成寐,冰簟心清即入禅。”说的是他夜深人静心绪万千的心境。

圆明园西边有西山,借景入园,北远山村,西峰秀色湖光山水,令人心旷神怡。雍正帝有“四宜书屋”景区。“四宜”取意“春宜花,夏宜风,秋宜月,冬宜雪。”一年四季,宜于居住。雍正帝常休憩于此,他的诗集名《四宜堂集》。

雍正帝的《花下偶成》诗云:“对酒吟诗花劝饮,花前得句自推敲。九重三殿谁为友,皓月清风作契交。”

乾隆继位后,开始大兴圆明园工程,圆明园进入鼎盛时期,成为汇聚中华五年文明的精萃的“万园之园”。而1860年的英法联军入侵和1900年的八国联军再次入侵,使圆明园最终遭受焚毁,“可怜一片繁华地,空见春风长绿蒿。”

又:

“就人新暑似江南,半蒲烟光嫩不含。得便画舲听雨去,诗怀夜宿到吴山。”(郎世宁诗配画第六首)

又:

“雍正皇帝曾将自己喜欢的佳章好句编成一本《悦心集》,在这本大悦龙心的集子里,可以清晰地看清皇帝的喜好。书中收录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刘禹锡的《陋室铭》、邵雍的《十分吟》,这些清远闲旷、超然尘俗的文字,反映了雍正皇帝对古代文人理想、意趣、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的仰慕,这正是他所追求的审美意境。他还将这种文人意趣表现在绘画上,从未远游过的皇帝,命画师将自己画成文人、樵夫模样,或抚松独立,或于明月山间弹琴,称之为行乐图。”

游了这繁华地,再看那片废墟,回想进门的那条田间小道。圆明园历史之沧桑、景物之繁盛萧条、人生之复杂无常,或许只有“万树梅花一布衣”孙髯翁先生的天下第一长联才能写尽这万园之园的绝世风采: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略带一点狼狈被逐出圆明园,我们来到清华园。

“水木清华”,在里面转了一圈,很漂亮的游泳池,老鬓斑白的六三级校友在合影留念。

似乎清华的全部精华都凝聚在那白色牌坊的三个大字上:

“清华园”,历百年而不变。

下午两三点回到“家”,抽空参观了一下北师大的教室、图书馆,

瞻仰了“三.八烈士纪念塔”。

晚上吃完饭,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柔曼的草坪上,想想明日就要离京南下,坐一坐,做个纪念,这里真安静,空气真新鲜。

(0)

相关推荐

  • 雍正当皇帝后,为何会大开杀戒

    第一:吏治的需要. 首先要从康熙皇帝执政说起,康熙在位61年,削三藩,平敖拜,收台湾,征服葛尔丹,使清朝的疆域达到最大,确实做出了丰功伟绩.但由于康熙执政时间太长,后期对吏治失之于宽,以致于贪污受贿盛 ...

  •  道光(官窑)慎德堂制 芙蓉雉鸡夔耳灯笼尊

    道光 芙蓉雉鸡夔耳灯笼尊(官窑)(<慎德堂制>款) 此尊撇口,束颈,夔耳,长腹,圈足,足内红彩书<慎德堂制>四字楷书款.外壁以粉彩绘芙蓉雉鸡图,画面集中在前方,雌雄雉鸡相望,白 ...

  • 甄嬛去世后,她的儿子弘曕结局怎样?下场令人感慨

    甄嬛传中弘曕,灵犀是甄嬛和果郡王的私生子,甄嬛在联合叶澜依害死了雍正时,她为了弘曕的幸福和自己的未来的地位,把养子弘历捧上了宝座.因为她明白自古帝王无情人家,还不如做个逍遥快活的王爷,因此在弘历当皇帝 ...

  • 曾良平:那年徒步去北京(一)

    顾问  钟石山    主编  何俊良  sdhjl1 投稿邮箱 203666763@qq.com [作者简介]曾良平,网名拜林西甫.大地栖居者.邵东县人,男,1970年7月生,一生爱好是天然,不求闻达 ...

  • 曾良平:那年徒步去北京(二)

    顾问  钟石山    主编  何俊良  sdhjl1 投稿邮箱 203666763@qq.com [作者简介]曾良平,网名拜林西甫.大地栖居者.邵东县人,男,1970年7月生,一生爱好是天然,不求闻达 ...

  • 曾良平:那年徒步去北京(三)

    顾问  钟石山    主编  何俊良  sdhjl1 投稿邮箱 203666763@qq.com [作者简介]曾良平,网名拜林西甫.大地栖居者.邵东县人,男,1970年7月生,一生爱好是天然,不求闻达 ...

  • 曾良平:那年徒步去北京(四)

    顾问  钟石山    主编  何俊良  sdhjl1 投稿邮箱 203666763@qq.com [作者简介]曾良平,网名拜林西甫.大地栖居者.邵东县人,男,1970年7月生,一生爱好是天然,不求闻达 ...

  • 曾良平:那年徒步去北京(五)

    顾问  钟石山    主编  何俊良  sdhjl1 投稿邮箱 203666763@qq.com [作者简介]曾良平,网名拜林西甫.大地栖居者.邵东县人,男,1970年7月生,一生爱好是天然,不求闻达 ...

  • 曾良平:那年徒步去北京(六)

    顾问  钟石山    主编  何俊良  sdhjl1 投稿邮箱 203666763@qq.com [作者简介]曾良平,网名拜林西甫.大地栖居者.邵东县人,男,1970年7月生,一生爱好是天然,不求闻达 ...

  • 曾良平:那年徒步去北京(七)

    顾问  钟石山    主编  何俊良  sdhjl1 投稿邮箱 203666763@qq.com [作者简介]曾良平,网名拜林西甫.大地栖居者.邵东县人,男,1970年7月生,一生爱好是天然,不求闻达 ...

  • 曾良平:那年徒步去北京(八)

    顾问  钟石山    主编  何俊良  sdhjl1 投稿邮箱 203666763@qq.com [作者简介]曾良平,网名拜林西甫.大地栖居者.邵东县人,男,1970年7月生,一生爱好是天然,不求闻达 ...

  • 曾良平:那年徒步去北京(九)

    顾问  钟石山    主编  何俊良  sdhjl1 投稿邮箱 203666763@qq.com [作者简介]曾良平,网名拜林西甫.大地栖居者.邵东县人,男,1970年7月生,一生爱好是天然,不求闻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