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求达不求闻”

“求达不求闻”,是孔子赞赏的立身行事的信念和原则,其间也包含了孔子所期许的君子品性与特质。《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述:子张问孔子,士怎样做才可以称得上“达”呢?孔子反问说:你所问的“达”何所指呢?子张应答说:我所理解的“达”,是知名于国家,知名于乡邦。孔子说:这是“闻”啊,哪里是“达”。孔子强调,“达”为“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而“闻”则与此大相径庭,是“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从文意来分析,“闻”指名声、令誉等社会知晓度,而“达”则指“质直好义”,涵摄道德的成熟和品格的完善之意。诚如朱熹所注:“达者,德孚于人而行无不得之谓。”显然,“达”是向内的,追求的是自我的成长与“成人”。故朱熹又说,“达”要在“主忠信”,行为合宜,谦虚低调,处事慎重,皆自修于内,不求人知。与此相对,“闻”则是向外的,务求人知,博取名声,其间难免务虚矫饰,表里相违。

“达”与“闻”有此迥异,故孔子舍“闻”而取“达”。他反复强调君子不应汲汲于求知于他人,不要在意所谓名声的有无和大小。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只应反省、自责自己的能力不够,而不要担心、顾虑不被人知,更不应焦虑自己的名声不足。“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孔子甚至认为不被人知而淡定自如,不愠不怒,才是真正的君子。显然在孔子看来,求“达”的君子,是内在自足的,无须外求干誉;求“达”的君子也是内向务实的,故也无意于外在的虚名。因此,孔子特别主张君子应忠厚笃实,少说多做;君子还应言实相符,言行应一致,言而过其行,在君子那里是可耻的;孔子尤其要求,作为一个君子,不仅要做到言出有物,做不到的不说,说的则必须做到,“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所谓 “无所苟”,即意力戒虚浮,更拒绝为了所谓“闻”而虚张其词,夸诞其语。

从《论语》可见,孔子对于自炫之类求名的花言巧语,极为反感,也十分鄙弃,斥之为“不仁”。“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文中的“巧言”,按朱熹的注解,即“好言”,不过此非好坏之好,而是“致饰于外,务以悦人”的讨好之意,亦即巧舌如簧的夸夸其谈,以哗众取宠。

孔子之所以如此强调君子应求“达”不求“闻”,在逻辑上与他倡导的君子“为己之学”密切相关。“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儿的“人—己”之分,非如一般意义上的“人—我”之别,其所谓“为己”,非谋一己之私利和好处,其所谓“为人”,亦非为他人着想的奉献。在上述语境中,“为己”即实事实做,治学是为自己的学问和道德进步,而“为人”,则只是做样子给别人看的,即只意在邀誉而已。“为人、为己”之分,表面上谈的是治学,其实论的是如何做人,特别是如何做一个君子一样的人。孔子借古讽今,欣赏的是“为己”,鄙薄的是“为人”,而前者是“君子”应有的品性,后者则是“小人”的机巧和敷衍,即“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所谓“求诸己”,在孔子的思想中,首先意味着主动而自觉的追求道德之善,这种追求不是外加的,更不是被迫或受利禄诱惑的,而是自觉自愿的,是一种内在的需要。其次,“求诸己”意味着乐观进取,“为己”之学不在博取外在的名声或功利,而专注于“闻道”和“怀德”,寄意于“为圣成贤”,故洋溢着向上向善的追求,它是充实而快乐的。孔子曾生动地形容这种追求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以至都忘了生命的年轮,不知不觉老了都没意识到。可见,“求诸己”的迷人之处。再次,“求诸己”还意味着严于律己,时刻坚守君子的操守与德行,而绝不会在外在虚荣牵制和左右下,俯仰迎合、弄虚作假的表里相背。因为,君子“求达”而学在“为己”,必然要求内在的真实和诚实,即“吾日三省吾身”,在毫不松懈的自我检视、反思中,坚定而始终的严于律己。不论处在何种情形下,也不论身处何种境况中,“求达”的君子,会自觉为仁,并且时时刻刻以此为信念,不在意浮名,不在意虚誉,永远做个真诚、纯粹的人。在我看来,这就是君子“求达不求闻”的底蕴,也是社会对君子立身行事的现实而迫切的期待。(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0)

相关推荐

  • 孟子心目中的“君子”

    君子一词,最初为社会阶级地位之象征,是与普通百姓相对,为贵族所专有之称号.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对君子这一概念,作了创造性改造,赋予其更多道德内涵,使其从社会阶级概念,转变为"人人可学 ...

  • 修养人生 立己达人

           人生在世,做人修养修身是百事之首."修养"即古人所谓"修身"."养德",主要指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以及正确的为人处事态度,求得 ...

  • 晓锦源:死得其所,真的不容易

    个人要想走进历史,成为被人学习的榜样,堪比登天. 无论你如何奋斗,你的名字与历史的缘分,总是擦肩而过.你回了一万次头,历史都不在搭理你. 也就是说,想走进历史的人,多了去了,能走进的凤毛麟角, 这中间 ...

  • 《论语》:立身行事,求达不求闻

    <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述:子张问孔子,士怎样做才可以称得上"达"呢?孔子反问说:你所问的"达"何所指呢?子张应答说:我所理解的"达" ...

  • “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

    李大钊纪念馆陈列的李大钊肖像照. 李大钊纪念馆陈列的樟木书箱.河北日报记者赵杰摄 编者按 回首建党百年风华,铭记燕赵历史荣光.一代代燕赵优秀儿女秉承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赴汤蹈 ...

  • 知恩图报真君子,施恩求报是小人

    今天,看到一个视频,在一堂感恩教育的课堂上,老师循循教导,让五六岁的孩子们跪下给父母磕头. 所有的孩子都跪了. 只有一位父亲,对自己的女儿反复说: "别跪,别跪,站直了!站直了." ...

  • 孟子日课156丨君子处世,但求合于义,安于心

    今天是孟子日课第156节.欢迎你留言交流. 曾子居武城,有越寇. 或曰:"寇至,盍去诸?" 曰:"无寓人于我室,毁伤其薪木." 寇退,则曰:"修我墙屋 ...

  • ▷卿听格言 | 第113期:人生最高之理想,在于求达真理

    ♪ 点击上方绿标聆听张士卿为你读格言 今日格言 人生最高之理想,在于求达真理. --李大钊 格言释义 要理解这句格言,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真理.真理是最客观.最符合实际的道理和规律.心中有真理的人,就 ...

  • 不求解脱不求成佛(迦摩)

    很容易满足的人在这个世界很稀少,不容易满足而且是一边学佛.信佛,禅坐修行一边又开始贪婪世间索取名利的人很多.我们把一边学佛.信佛,禅坐一边又贪着世间财色名利的人称之为佛教痞子或罗刹种.你是这样的人么? ...

  • 【国画】国画山水画常用积墨法,求润不求湿!

    【国画】国画山水画常用积墨法,求润不求湿!

  • 动直线动椭圆探求面积参数,求动点求线段规避韦达定理: 顶点正交弦的另类考法【2016全国Ⅱ理20】圆...

    动直线动椭圆探求面积参数,求动点求线段规避韦达定理: 顶点正交弦的另类考法 [分析]此题背景是一个熟悉模型:从顶点处引出两条垂直射线,交椭圆于两点,易知过此两点的直线必过定点.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出题者 ...

  • 太极步法,动中求定,求其轻灵、稳健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