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水悠悠》连载】孟宪洲丨轮 岗

  

作者/孟宪洲

2002年,乡镇机关实行干部“轮岗”,即主动报名招商引资,领办企业,工资待遇不变,时间1-2年。我第一个报名轮岗。

当时政府机关上百号人,人不少,干活的不多。县委、县政府出台如此政策,一是解决机关队伍痈肿,人敷于事的现象。二是招商引资,大力兴办个体私营企业和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克服单一种植落后被动的局面。但是,文件一宣布,看谁吓得很,唯恐一“轮”就“轮”下去再也回不了机关了!

而我没有考虑那么多,一是对长期从事办公室工作产生了极度厌倦的情绪;二是确实想办一些实实在在的事,不想浮在机关碌碌无为干些毫无意义的事情。鉴于轮岗前,我已与本乡在外工作人员张义彬有密切接触,他主动投资数百万元准备在家乡开办养殖场,镇政府比较支持。因为当时县里调整产业结构就是“北菜中粮南畜牧”,保安、辛店、夏李、常村四个山区乡镇利用浅山丘陵、畜牧业资源丰富的优势,确定主导产业为畜牧业。同时县里还提出十万亩畜牧园区,实施示范带动战略,采取“滚雪球”的办法,带动农民致力于畜牧产业,走脱贫致富的道路。为此,我在张义彬先生的请求下,答应协助他创办养殖场。

我把想法向党委、政府的领导汇报后,当时可能主要领导是出于抓点,感到我有能力把此事办好,就没多考虑什么,便一口答应了我的请求。其实,我当时任镇党政办主任,其职位可谓举足轻重,但书记镇长可能基于二者的轻重吧!

既然这么爽快答应了,我也就没有了更多的顾虑,趁势脱身“下海”,创办实业,我与张义彬先生一起商讨方案,并为他在场地征用、手续办理、电力设施、打井、进料、购买设备等方面,全身心、全方位地倾力相助。还从县畜牧局请来专家重点进行技术指导,协调县乡相关部门为其大开绿灯。

由于前期工作做得扎实,所以第一期工程不到四个月时间便顺利竣工,第一期猪仔如期入栏。经过精心经营管理,一年下来,生猪发展到存栏500头,出栏1200头,纯利润达到240万元,一炮打响!一火走红!县里领导纷纷前来参观,外乡镇也纷至沓来,取经讨宝。

在此养殖场成型的基础上,保安镇党委、政府有了新的工作思路,以方庄养殖场为依托,建立蔡屯、文寨、魏岗铺三村一线的养殖示范园区,并把园区的建设培育任务压在了我身上。我毫不推辞,在充分召开不同类型的会议后,解决思想认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缺资金,我亲自找信用社主任协调,采取三户、五户联保的形式每户分别在信用社贷一万到三万元的款,信用社先后为三个村发放贷款260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园区建设。有了发展资金,干部群众思想统一到一个行动上,发展形势势如破竹,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一个养殖示范园区初具规模,养殖户达到200多户,生猪饲养量突破5000头,是过去全镇全年的生猪存栏数。

这个园区建设不仅开了保安养殖历史上的先河,也在全县引起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惊动了县委书记武国定,也就现在的武省长。武书记在有关局委负责人的陪同下,亲自到园区实地察看,并向我询问了园区建设以及方庄养殖场发展的过程,每个细节他都询问,我都一一作了答复,武书记对我的回答以及做法比较满意,随后电视台还对我进行了专题采访,一时我成了“新闻人物”,让我还真有点难为情,怪不好意思的。

其实,办什么事都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都有难言的苦衷和酸楚。记得有一次为了给养猪场去河东杨湾借帐篷,在过干江河时,不小心掉进了河里,初冬的河水已经彻骨,冻得我是瑟瑟发抖,裤子也全湿了,但是我硬是坚持着把帐篷拉回撑好才回到家里换掉湿漉漉的衣服,这让张先生和养殖场的工人十分感动。那时候猪场没有空调,又有许多苍蝇,中午不能午休,其艰辛可以想象,非常艰难,但我硬是咬着牙撑了下来。为此,张先生要给我工资,被我一口回绝,我说政府给我发的有工资,我咋要你的钱,你的钱来的也不容易呀!一句话,让他异常激动,老泪纵横的哽咽着说:宪洲,像你这样的干部如今可真不多呀!说心里话,我虽然缺钱,但我轮岗不是为了挣“外快”,我是想为家乡干点实实在在事的,想为保安在外的有识之士圆他的梦助一臂之力,我也想实现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

几分汗水,几分收获。一年后,在县委、县政府轮岗工作表彰大会上我被评为“全县十大优秀轮岗人员”,佩红戴花,上台领了奖,并作了典型发言,引来了全场阵阵热烈的掌声,刹那间,我的一切苦与累荡然无存,感到一年来所受的委屈,所经历的磨难都是那么的值,我还想继续轮,继续干我想干的事业。然而这时的镇政府办公室早就乱了套,文件没人写,材料没人报,连书记镇长的讲话还得自己动笔,镇长坐不住了,他对我说:你轮啥岗哩轮,快回来吧!回来每月我照样再给你100的补助费。这话虽然有些半开玩笑,但事实上当时由于办公室我培养的人才尚未成熟,办公室的工作这一段着实弄得一塌糊涂,乱了套。镇长既然说了,那我就不能再任性了。2003年秋,我重又回到了镇政府,继续我那无休无止的党政办主任的生活。而我亲身培育的养猪场还是要时不时地去看看,碰到什么棘手的事我还是要一马当先,所以我与张义彬先生成了忘年交,成了好朋友。“轮岗”也成为了我历史上的一段“小插曲”。

作者介绍

孟宪洲,亚圣孟子第七十二代嫡孙。笔名:丑牛,号:黄城山居士,农历辛丑年六月二十二出生,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本科学历。高级书法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法学会会员,河南省黄庭坚书法艺术研习院院长,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平顶山市诗词学会副主席。叶县政协委员。

从事书法创作40余年,参加过全国、国际书画大赛百余次,在泰国、日本、加拿大、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书画大赛中多次获奖。2016年12月在湖南长沙举办了首届个人书法展,成为第二位在湘办展成功的中原书法家。之后参加了北京、徐州、绍兴等地举办的国内、国际书画展,均获殊荣,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香港华人台等20多家媒体相继报道。被国家权威部门授予“当代最具影响力书法家”、“中国百杰书法家”、“世界儒学书法大师”等资格称号。有大量作品被国内外收藏家、商家、友人收藏。

特此声明

凡是作者投稿《智泉流韵》的各类文章都属原创首发,本刊严打剽窃,拒绝抄袭,文责自负。文章配图来源于网络。

主  办:  

   智泉流韵文化传媒

协  办       

全国十佳孝贤组委会;
河南孝贤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平顶山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工作委员会;
河南智泰实业有限公司;

主创人员

总编辑:  郭进拴 

总编辑:  王海水

主   编:  李建设 

执行主编:郭方向

副 主 编: 郭向敏

责任编辑:张   瑞

               张婉琬

(0)

相关推荐

  • 【推荐诗人】孟宪钧|写在九月九日的日历上 (组诗)

    诗人简介 孟宪钧 1940年出生,原籍秦皇岛市农村.因家境贫寒,勉强读完初中便只身闯了关东自谋生计,在北国边陲黑河落地生根.最初当工人,因酷爱读书写作,后到文化.宣传部门工作.发表各类文学作品100余 ...

  • 【《泽水悠悠》连载】孟宪洲丨烽火台边的生命起点

    烽火台边的生命起点   作者/孟宪洲   1961年8月3日,农历辛丑年六月二十二日子时,一个不该出生的生命却呱呱落地来到这个不该来的年代. 俯瞰小保安 国家三年自然灾害刚过,经济并未复苏,内外交困, ...

  • 【总第1477期】【《泽水悠悠》连载】孟宪洲丨拾柴

    拾   柴 作者/孟宪洲 提起拾柴,八零.九零.零零后根本没有概念,但在我们五零.六零.七零后这几代人中印象太深刻了,虽然没有粮食那么重要,但却是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东西. 奇了怪了,粮食不够吃时,连烧 ...

  • 【《泽水悠悠》连载】孟宪洲丨切薯干

    切薯干 作者/孟宪洲 "红薯面,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 农村大集体年代,最伤脑筋的农活要算上分了红薯切薯干,晒薯干,收薯干了!工序非常繁琐.但是,这个农作物却在关键时候还能派上 ...

  • 【《泽水悠悠》连载】孟宪洲丨我的小学读书路

    我的小学读书路 作者/孟宪洲 记不清是哪一年,隐隐约约记得是1967年也就是我7岁时入学,那时的启蒙小学就在南泽河的两间破草房里. 小学时期的课时钟 南泽河也就一河之隔,不到二里地.由于这条小河把河边 ...

  • 【《泽水悠悠》连载】孟宪洲丨第一次进城

    第一次进城 作者/孟宪洲 1970年我九岁那年,有幸同伯父进了城,傻鹰般的我不知道县城是个什么样子,东张西望,看个不够. 记得五.六岁开始,常闹肚疼,开始怀疑是肚里有蛔虫,但吃了打虫药,也没见有虫下来 ...

  • 【《泽水悠悠》连载】孟宪洲丨借 粮

    借  粮 作者/孟宪洲 1981年前,我家里常常青黄不接,每到开春,粮食总是接济不住,为了度过饥荒,只好去外村借粮,因为本村收入都相差不远. 除了伯父去外地借粮外,1978年我随四哥,也就是族兄,宪字 ...

  • 【《泽水悠悠》连载】孟宪洲丨受罚

    受  罚 作者/孟宪洲 读初中时遭伯母两次严厉惩罚,是委屈也是教训,虽然错不在我,但她如此严厉的家法,也使我心灵上受到了震颤. 那年我应该是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由于从小崇拜尊敬领袖,给的零花钱舍不得买 ...

  • 【《泽水悠悠》连载】孟宪洲丨我的初中是这样念完的

    我的初中是这样念完的 作者/孟宪洲 初中时期的校址 什么样的年代,就有什么样的产物.我的初中生活可算是五彩斑澜,丰富多彩了. 1974年下元(当地人都是叫下元,叶县官方称"夏元". ...

  • 【总第1490期】【《泽水悠悠》连载】孟宪洲丨入团

    入  团 作者/孟宪洲 提起入团,这些年代无论在校学生或是社会青年都觉得无所谓,没有一种神圣感更没有一种向往感,而我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那可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也是令人嫉妒的事. 1975年,那年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