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猷国:家乡的川戏玩友|纪实 2024-07-30 04:57:18 毛颖:世纪初的虐心奇案(31)我有一个问题|小说 文/陈猷国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茶客满堂听座唱北碚区复兴街道的老街,以前叫复兴场,这里曾活跃着一批酷爱川戏的玩友。他们的戏艺可能不算精湛,服装道具也十分简单,但他们的座唱和演出,却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成为家乡父老最喜爱的娱乐活动和精神寄托。玩友们最常见的活动方式就是打围鼓(座唱)。他们通常在二五八赶场天下午或晚上聚在茶馆打唱。也就是拼上两张茶桌,上盖一块红布,桌前支一副红绿相间的耳帐,上挂一幅“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帷帘,桌面摆几尊寿星或八仙之类的瓷像,虽然简陋,但也让人感到戏味氛围。桌边一侧坐着鼓、锣、钹、镲等打击乐和胡琴唢呐等乐手,稍高位座一司扳鼓者——家乡人称鼓师或坐统子,是整个打击乐的指挥。自古有七分锣鼓三分戏之说,特别是座唱。别小看这几件锣鼓,它能将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及风雨雷电的特效表现得淋漓尽致。另一侧坐的是唱角,在铿锵有力、振奋人心的锣鼓声中,唱者通常是一只手端茶碗(早期无话筒),另一只手肘靠在茶桌边,手掌托着腮帮,微闭双眼,扯开喉咙,韵味十足的陶醉在戏角中。玩友们多是能打(锣鼓)能唱(戏)的全能者。打唱的戏目有《夜奔》《五台会兄》《南阳关》《杀奢》《斩黄袍》等等折子戏。解放初期,复兴场打围鼓的戏窝子在兴隆街中段的陈子和茶馆。茶馆前厅宽敞,中间上三步楼梯进入楼座,后边还有一个吊脚小茶廊,总共可容二十多张茶桌,是复兴最大的茶馆。这里也是江湖艺人说评书,唱竹琴,打金钱板的地方。随着那咚咚咚咚的闹台锣鼓(乡民们戏称为唤狗锣),戏迷们纷纷走进茶馆落座,每人泡杯盖碗茶,很快茶座满堂,后来者只好站在门口蹭戏。茶馆内外没有人聊天喧哗,一个个全神贯注地听戏,其痴迷度绝不亚于今天的追星粉丝。而且围鼓往往要打到深夜,但附近的居民没有人会向当地政府投诉噪音扰民。围鼓散场后,茶馆老板陈子和老先生通常是甩给玩友们两三条香烟,算是酬劳。玩友们从不计较报酬,自得其乐就行了。录音机和电视出现以前,打围鼓是家乡时尚,街道居民和附近农村社员凡遇红白喜事,总要请玩友们去打一台。玩友们的报酬就是吃一顿饭,每人一包烟。那时没有发红包的规矩。 引车卖浆也风流家乡的玩友多由没有固定收入的小商贩组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乡民们公认的当家男旦李德荣,是纳鞋底的鞋匠。他一米八的大汉,却在川戏《访友》中,把一个才貌双全、优雅多情的祝英台演得惟妙惟肖。在《斩黄袍》中,扮演红脸膛,龙纹双眉的宋朝皇帝赵匡胤的刘学文,靠摆水果摊为生。他把赵匡胤错杀忠臣后,被陶三春逼得无可奈何的窘态表现得幽默风趣,赢得观众笑声不断。在《五台会兄》中扮演出家的杨五郎,被乡民誉称罗花脸的罗绍文,是扛包子的搬运工。而在《放奎》中,把左右为难,最后仗义放走奎龙的老奴陈蓉表演得真实感人的刘子均,是排管站的退休职工,还是贺家拳的非遗传人。小有名气的锣鼓俩兄弟周盘卿、周应千,都是杂货摊主。而当家鼓师谢志成就是当地村民……他们都是十足的铁杆玩友。在老玩友一代代人的言传身教下,他们凭着对川戏的深厚感情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顶着家人“不务正业”的埋怨声聚在一起,没有一分钱的回报,没有一丁点的名利可图,甚至常为演出服装、场地发愁,仍然乐此不疲。在那文化生活十分匮乏的年代里,他们为家乡父老带来了欢乐,活跃了乡场上的文艺生活。除了打围鼓,玩友们还时常在惠民宫粉墨登场。惠民宫在复兴场的大码头街段,旧时是汉流袍哥聚集的会所。里面有古戏楼(也称万年台)和宽敞的坝子与看台,因而也是戏剧演出的好地方。玩友们在戏台上的表演非常精彩,能够表演喷火、变脸等川戏绝技。玩友们的活动也不局限于本场镇,还经常到周边的两口、悦来、龙王等乡场和江北煤矿交流演出。玩友们受到乡民追捧,被尊称为老师。一些平时老实巴交的乡民,也以在演出中当一名吼班(龙套)为荣。当他们斜披一件红黄相间的腰鼓服,头扎一条红布巾,在戏台上走两圈8字形的台步,吼一声“呼哦”之时,自豪感爆棚,甚至演出结束后走在街上腰杆都挺得直直的。每逢传统节日,一些在外工作的老玩友返乡,总要聚在一起打围鼓或登台演出。笔者幺爸陈培根就是一名老戏骨,每次从铜梁回来,第一件事必定是赶到茶馆打围鼓过戏瘾。记得一次在惠民宫唱《南阳关》,幺爸饰演武生伍云昭,出场前一声马门腔,“恨杨广斩忠良,谗臣当道啊!”那俊美的扮相和高亢的唱腔,赢得台下阵阵掌声,受到家乡玩友和戏迷的追捧。还有一位在外地读书、工作的冉孟雄,不但戏唱得好,一把京胡拉得出神入化、韵味十足,每一次返乡必定要为玩友们助兴。 稚童少年学登台可能是受幺爸的影响,笔者童年时也是一个十足的小戏迷,常与同学邓步良、王远伦等小戏迷,像现在的追星族一样,跟在玩友们的屁股后面跑。当时最喜欢看《黄沙渡》《驼子回门》《滚灯》等谐戏,也爱看《三岔口》《拦马》《杨八姐盗刀》等武戏。玩友老师们常为我们说戏,教几句唱腔,从而略知川戏的“手眼身法步,昆髙胡琴灯”。可以说,许多历史知识和民间故事,最初都是从川戏中知道的。笔者母亲也喜欢看川戏,没有读过书的她,提起川戏中的人物,故事,也能说得头头是道。在几位小戏迷中,数王远伦爱戏如命,据说他外公是重庆某有名川戏团的鼓师,他发誓长大后也要跟外公一样做鼓师。上小学时,老师在讲台上讲课,他偷偷地用双手食指在课桌上敲打,口念鼓经“打巴娄壮,打巴娄壮”,为此多次被请家长。还有一次其母催他背书,王远伦却摇头晃脑地念起《做文章》中徐子元的台词:“春来不是读书天,夏热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又冷,收拾书箱待来年”,结果挨了他妈两个磕拽。我们几个小戏迷的记性特好,凡是喜欢的折子戏,看一遍就能记住台词,然后找一个背静处演练为乐。记得一个星期天下午,我们偷偷爬上惠民宫的戏台,学着大人们演《牧虎关》。邓步良反串杨八姐,王远伦唱黑头花脸髙旺。王远伦扎衣(长衫)挽袖,头缠一条黑布带,把作业本纸撕成条状当口条(胡须)粘在嘴巴上,背上背一节红甘蔗颠颠做钢鞭,逗得大家肚子都笑痛了。他出场大吼一声:“阳关大道起灰尘,雅之府搬来我高道臣”……那霸气十足,浑厚响亮的唱腔,简直不输大人。笔者扮演守城的张豹,手持一根竹棍当做花枪,当演到两人打斗,比试驾风时,笔者从城墙(桌子)上跳下来歪了脚,跛了十几天。在几个小戏迷中,唱功最好的贺显立被当时的江北县川剧团招去当了演员。贺显立在县城水土镇主演《乔老爷上轿》时,我和邓步良步行二十多里路去观赏,心中羡慕不已。 一代新人成好角自然灾害那年,我就读的江北县第一初级中学(今莲华中学)停课,笔者参军离乡。后来退伍后也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复兴老家。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一年春节,笔者回复兴时,又听到那久违的川戏锣鼓声。遂循声来到兴隆街起首的大码头茶馆一看,川戏围鼓打得好闹热。于是找了个座位,泡了杯盖碗茶要一饱戏福。当笔者朝唱台望去,一眼瞥见那高座的鼓师,分明是当年的小戏迷王远伦。只见他右手执签,左手持板,有板有眼地指挥着乐手发出铿锵有力的锣鼓声。惊喜中,忽闻几声高亢嘹亮,穿透力极强的胡琴声。循声望去,只见一个微躬着腰,歪着头,快速抖动琴弓的操琴者,那不是好友邓步良吗!笔者竭力控制住激动的心情,提醒自己不能中途扰场。再一细看,打唱者中,除了认识的几位老玩友,还有好多新面孔,特别显眼的是多了好几位女玩友,这是以前难得见到的。一出戏唱完,见王远伦和邓步良从打击乐边换到唱角位置,听报戏名《杀奢》,这可是儿时最喜欢的戏。果然,王远伦唱曹操,那时而浑厚深沉,时而高亢激昂的唱腔,把阴险狡诈的曹操刻画得入木三分,笔者恍然觉得他有当年重庆川剧花脸名角吴晓雷的风采。邓步良的演唱更是字正腔圆、宛转圆润,把陈宫的正义与无奈拿捏得十分到位。加之刘子均表演的吕伯奢也非常生动,把整场戏推向高潮。围鼓结束,笔者忙上前对玩友们的精彩表演表示祝贺。老友相见,自然十分亲热。我从邓步良口中得知:川戏曾一度销声匿迹,现在迎来了又一个兴盛时期,队员达三十多人。前不久王远伦从西昌回来,邓步良也从川戏之乡静观调回复兴镇卫生院,现在他俩都成了老戏骨。此时复兴的玩友阵容空前壮大,涌现出了许多好角。在鼓师贺明德的艺术指导下,新上演许多深受乡民欢迎的戏目:如姜仁碧主演的《桂英打雁》、王远伦主演的《牛皋扯旨》、罗小刚主演的《提拿王魁》、邓步良主演的《别窑》以及胡菊英主演的《前帐会》等。不但在惠民宫演出,还经常到周边的村镇表演。笔者为家乡川戏玩友的发展感到由衷的高兴。 沉寂之时盼中兴近些年笔者回复兴老家,再也没有听到那扣人心弦的川戏锣鼓了,心里总觉空荡荡的。前不久笔者到渝北区两路参加战友会,在碧津公园幸会老朋友邓步良,两位七十多岁的白头翁相见,感慨万分。老邓退休后就搬到两路来了。当聊起家乡的川戏玩友的境况时,老邓长长地叹了口气说:“时代不同了,今天的年青人追的是歌星影星,对传统川戏不感兴趣,加之家乡的老玩友,老戏迷走得差不多了,连唱戏的惠民宫都要垮了,看来在家乡活跃多年的玩友会,就在我们这一代终结了!”说完唏嘘不已。家乡的玩友真的就这样消亡了吗?笔者认为:川剧已列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正在大力抢救振新,目前除了专业川剧团体在发展壮大,不少古镇的川剧演出仍然火爆,兴许哪一天家乡的川戏玩友又会东山再起呢!一阵凉风吹来,碧湖上漾起微波,笔者仿佛听见远处传来那亲切、熟悉的川戏锣鼓声。 【作者简介】陈猷国:重庆铁路退休职工、重庆铁路老年书画协会会员。 赞 (0) 相关推荐 黄陂的人行天桥,正式噶事! 上个月20日,黄陂区发表公告,宣布位于前川的2座人行天桥将于3月开建,9月完工,通告转载如下: 01 这4座人行天桥规划了许多年 4座天桥里,3座位于前川街道,一座位于盘龙城开发区(中百超市门口),在 ... 唱戏的事 唱戏的是这辈子注定的命.登上台就要传承,守望.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看戏的是恰到好处情景.看在眼里开心,唱戏人都是疯子,看戏人都是愣子. 台上是帝王将相,台下仍是平民百姓.戏子们从小跟着师傅拜师学艺 ... 老四川人听川剧时,到底听到些什么? 说到川剧,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变脸,花脸吐火,顶灯-- 关于川剧,你还知道什么呢? 或许很多人对川剧这张巴蜀文化名片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更别提知晓其中的滋味.当我们看到公园里听戏的老人家时,不由得有 ... 【远方·天籁天·精品推荐】 广东 《 家乡真秀美》 作词: 陈敬国 作曲 :陈敬国 演唱:袁渊 欢 迎 关 注 远 方 诗 歌 文 化 传 媒 作词:陈敬国 作曲 :陈敬国 演唱:袁渊 家乡真秀美 层层叠叠显示高山的雄伟, 弯弯曲曲透着河道的秀美. 花花草草散发生态的芳菲, 庭庭院院 ... 【远方·天籁天·精品推荐】 《家乡的老屋》 词曲:陈敬国 演唱:石小红 欢 迎 关 注 远 方 诗 歌 文 化 传 媒 词曲:陈敬国 演唱:石小红 家乡的老屋 SUMMER.TIME 我思念家乡的老屋, 又回到了童年的故土. 老屋的小路我常漫歩, 老屋的灯下我常苦读. ... 【卧虎诗苑】嫦娥落月|杨玉辰 李庆国 郑相豪 刘远友 唐昌棕 陈志生 于占海 牛学 宋有富 许卯松 贺嫦五成功落月 杨玉辰 (一) 嫦五嫁月讲信用, 成婚吉时不变更. 准确落轿预定地, 礼成即把影像送. (二) 嫦五岀嫁常五送, 漫漫旅途靠单行. 几次变轨到婆家, 吴刚捧酒喜接风. (三) 嫦五远道 ... 【整理存档】陈为习“家乡风物”诗词小辑(词) 你我的平台,大家的舞台 麻城文学微刊 主办单位 麻城市诗词学会 麻城市作家协会 智慧搜索 麻城文学微刊 <从大别山走出的共和国将星>卷一|老屋湾大赛全部作品|大赛评奖|颁奖盛典|获奖作品电 ... 【远方·天籁天·精品推荐】 广东 《红船之恋》 词曲:陈敬国 演唱:吴沙 欢 迎 关 注 远 方 诗 歌 文 化 传 媒 词曲:陈敬国 演唱:吴沙 编辑:张小璇 红船之恋 一艘红船从南湖破浪驶过来, 铁锤镰刀开创着百年航程. 百年求索,百年奋斗, 百年大党,永远年轻. ... 【奋斗者】陈老板的创业路 ‖ 梁志友 陈老板的创业路 梁志友 陈老板在天全县白土坎的山地鸡饲养场养了近四千只鸡,公母各半.母鸡下的蛋大多用于孵小鸡苗,公鸡年前陆续被省城一家公司定单买空.养鸡场是我年前去白土坎重楼种植园访友时,被园区后山阵 ... 【远方·天籁天·精品推荐】 广东 《党旗飘飘党旗红》 作词:陈敬国 作曲:陈敬国 演唱:李子维 欢 迎 关 注 远 方 诗 歌 文 化 传 媒 作词:陈敬国 作曲:陈敬国 演唱:李子维 党旗飘飘党旗红 南湖船,升党旗,伟业千秋颂, 井冈山,炮声隆,破敌万千重. 延安洞,唤民众,抗战展雄风, ... 最具学术前瞻性特别推荐艺术家——陈传国 陈传国,1945年7月出生.中国扇子艺术学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汕头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汕头市南方画院院长.出身美术世家,青年时代就师从老一辈名画家黄德荣.吴芳谷先生学习中国画及素描.水彩画.长 ... 陈振国水墨人物国画作品选萃 笔墨丹青新视角2020-05-03 04: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