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止

(0)

相关推荐

  • 不要倒下(乞者鼎然)

    世人问:如何出苦? 乞者说:出苦的心是一种逃避,因自我内在对苦有着脆弱的恐慌.倘若能够认识苦的实相即是出苦,而非出离所谓自我认知的苦受. 世人又问乞者:苦的实相是什么? 乞者说:苦的实相是不知不觉.不 ...

  • 鼎然文章:修止的奥妙

    止,通俗易懂的解释就是断念(不让自己的念头相续).止,形象的解释就是戛然而止的喜悦.止,用专业术语解释就是寂静态或安止态.然而止的如实性解释就是觉知或觉察.也就是说如实觉知,如实觉察就是止的本态. 当 ...

  • 南怀瑾:善念不能生起要先修止,达到凝停莫动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第六十一章 境来不劳眼]节录 现在再接着下一段: 其心虽广分别,心及诸法,而信念精进,毫善不生,即当凝停莫动,诸善功德因静而生. 学佛的青年朋友们要特别注意哟!当我们 ...

  • 南怀瑾都没有说透的奢摩他修止法门,到底该如何理解和运用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南怀瑾先生的书籍开始在大陆出版,<圆觉经略说>一书,就是最早在大陆出版的书籍之一,当时还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作为"中国神秘文化研究丛书"而出版的 ...

  • 用呼吸修止与观的差别对比ok

    用呼吸修止与观的差别对比ok

  • 静修止语

    观察别人的时候,会发现很多东西,从显现的语言,表情,语气,可能会用带给自己内心特别真实的感受做一个评判,评判时也就基本上有了回应,这个时候,如果对方陷入某事的焦灼之中,基本上所言所行并不代表真实想法, ...

  • 失眠后为何不要抱怨?因为“止语”是修心的过程,抱怨会影响人生

    每当失眠者抱怨的时候,大当家的总是说,莫抱怨,抱怨什么就会成为什么,难道真的有真么邪门吗?其实不是邪门,而是有心理学上的依据的. 经常听到一句话,说你的口头禅就是你未来的生活,因为你经常说的词语,会通 ...

  • 渊回禅修:如何证得未到地定?儒家来讲知止而后有定,这是大原理

    渊回禅修:如何证得未到地定?儒家来讲知止而后有定,这是大原理 大家好,我是李渊回,欢迎大家来到新一期的渊回禅修. 最近有师兄在后台提问,如何能证到未到地定?渊回这期内容就这个问题,简单给大家补充点内容 ...

  • 静之徐清浊以止,修心悟性见五难

    小珠:"师父近来有点焦虑,就是觉得大家进步是有,但还有相当距离,他不断在努力帮助大家寻找原因,分析原因,大家也认同,但一到具体的心知体行上,就有各种表现." "有的觉得自 ...

  • 渊回说南:南怀瑾佛家文化重点在哪?在修止观,止是定,观是慧

    渊回说南:南怀瑾佛家文化重点在哪?在修止观,止是定,观是慧 渊回说南和大家说一说南怀瑾老师. 南怀瑾老师在呼吸法门精要这本书里面提到:"全部佛法的重点在修止观,止就是定,观就是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