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辨证的源头是:症状!(学经方必从症状入手)
相关推荐
-
医圣张仲景及其著作
张仲景,[2] 名机,东汉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汉灵帝时(公元168一189年),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至于张仲景曾否做过长沙太守的事,是有争论的,有的学者肯定,有的学者否定,现在还没有确实的证 ...
-
症状:经方辨证的源头
4天前 一.经方治病理论源于症状反应 经方的发展史和理论,即主要是根据症状反应总结的治病经验.上世纪60年代胡希恕曾论述道:"中医治病,辨证而不辨病,故称这种治病的方法,谓为辨证施治,亦称辨 ...
-
经方辨证要点罗列,值得收藏 – 经方派
第一章·桂枝汤类方 一.桂枝汤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 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3.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4.阳明病,脉迟,虽汗出多.而微恶寒,表未解者. 5.病下利而脉 ...
-
胡希恕提出经方辨证依据症状反应
众所周知,辨证论治,亦称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病一大特色,但是要回答怎样辨证?各派纷呈,莫衷一是,其中又有经方(以<伤寒论>为代表)与医经(以<黄帝内经>为代表)两大理论学体系的不 ...
-
浅谈张仲景脉法的运用+十大常见症状的经方脉诊+方证乃辨证之尖端
从<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所创立的辨证施治中,虽然不直接讲述脉法,但脉学确是诊断的主要依据之一,并多次提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如" ...
-
经方 l 十大常见症状的经方脉证合参辨证体系你掌握了吗?
导读 脉与病证之间不是简单.机械的对应关系,依据脉象,采用对号入座的方式对病证做出判断.如果不在医理层面上去分析,认识脉象在辨证过程中的意义,拘泥于规律常法,易使脉诊陷入僵化的思维程式. 一.心悸 ...
-
学经方2年,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心身疾病的中医辨证思路
日记周一至六更新 微信公众号:经方日记 佳明每天十分钟经方讲述第二期: 今天下午不是很忙,走进一位女子,她面带一点点的忧虑. 我:你怎么了? 她:我主要是乳房很痛,感觉越来越严重了,不知该怎么办? 我 ...
-
仲景《伤寒论》经方症状学(一)
头痛.头晕(头眩.目眩) 能量上行过多或下行受阻,导致头部能量淤积刺激筋膜而痛.或其他部位存在病理性阻滞,导致头部能量供应不足而晕. 太阳病之头项强痛,系表部向上.向外的气机运行阻遏,根据阻遏熵增的原 ...
-
仲景《伤寒论》经方症状学(二)
发热.身热.微热.无大热.烦热.潮热.往来寒热 发热.身热: 从文字意义上看含义接近,但在经方语境中二者微细差别.发热者,含有热气外发之意,一般内热不甚,热气发于体表欲透体而出.故病人多微有汗,或虽无 ...
-
仲景《伤寒论》经方症状学(三)
不仁 不仁,是指皮肤感觉减退.麻木的一种表现.<伤寒杂病论>中,涉及不仁的方证有四条: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