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微塾】古诗词中的倒装、通感、互文句

我们在古典诗词赏析时,修辞就如同美丽的陷阱,只有掉进去了,才能体味陷阱下面让人心碎的美。这些修辞的陷阱就是古人在有意无意之间为了追求意境的完整和平仄韵律的和谐之美而设置的。

倒装

诗人有时为了强调表现某一景、一物、一事、一境,或追求音韵的和谐和特殊的意趣,会将正常的语序打乱,从而使诗词产生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

示例赏析

最经典的当属《秋兴八首其八》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侧重和倒装》认为,杜甫这诗是回忆长安景物,他要强调京里景物的美好,说那里的香稻不是一般的稻,是鹦鹉啄余的稻;那里的碧梧不是一般的梧桐,是凤凰栖老的梧桐,所以这样造句。就是“香稻——鹦鹉啄余粒,碧梧——凤凰栖老枝”,采用描写句,把重点故在香稻和碧梧上,是侧重的写法。

周振甫先生只是从词义和诗歌的创作背景角度赏析了这两句诗,下面我们以陌生化的理论,从审美角度赏析这两句诗。语言的陌生化是指文学语言具有阻抗性,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诗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使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知道事物。香稻是鹦鹉啄余之粒,碧梧是凤凰栖老之枝,“香稻”“鹦鹉”“碧梧”“凤凰”四个意象,打乱语序,更能烘托出曾经盛唐时下的渼陂物产丰美,满地奇珍异兽和自己的当年青春意气风发,也与当下自己的穷困潦倒形成鲜明的对比。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唐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

这两句诗正常的语序是:风折绿笋垂,雨肥红梅绽。将语序这样排列的话,它只是一这正常的陈述句,毫无新奇可言。而原句色彩词“绿”,后加动词“垂”;“红”后加动词“绽”,使绿色、红色有了流动的美,仿佛绘画,一片绿色低垂,一片红色绽放,这样打了底蕴后,点明那是风折断的新笋,是雨滋润中肥大的梅。

通感

即通过联想、想象将各种感官打通,使各种感官发生转移,嗅觉的气味仿佛能视、能听、能触,有色彩、有声音、有触感;听觉的声音仿佛能嗅、能听、能触,有气味、有色彩、有触感。

这种修辞能使诗词突破语言的局限,产生韵味无穷艺术效果,能使敏感的读者产生无限的想象。

最为经典的是钱钟书先生《通感》一文对宋祁《玉楼春》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批评。他说:“闹”字是把事物无声的姿态说成好像有声音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

示例赏析:

“翦翦轻风未是轻,犹吹花片作红声。”宋杨万里(《又和二绝句》)

剪剪:料峭的春风。料料峭峭的春风并不是轻轻盈盈的,春风拂过,聆听那花片纷纷扰扰飞舞的声音,仿佛那声音都是红色的。诗人用“红”这个色彩词修饰了花片飞舞的声音,从而使听觉有了视觉的艺术效果,再加上料峭的春风,细腻的笔触,使读者不仅听到风声和飞花飘落之声,而且还看到花色,感到了寒意,也流露出诗人的惜春哀伤。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唐高适(《塞上听吹笛》)

不知从哪座戍楼上响起了一曲梅花落,悠悠扬扬的,那声音飘在散广袤的边关,似乎变成了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上句梅花落的笛声是实境,下句悠扬的笛声如飘飞的梅花是虚境。以新奇的比喻修辞,赋予听觉的笛声以视觉的形状。既表现戍边之苦,又表现思乡之愁,但这种愁苦是被豪迈的英雄气慨笼罩着的。

互文:

又叫互辞,即“参互成文,含而见文。”指在表达一个完整的意境,一个整体的含义时,为了平仄韵律的和谐,以两个部分来阐述一个整体。从而使表达产生陌生化的艺术效果。

要注意的是,在散文和诗词中,对互文修辞的翻译和理解是有区别的。诗词讲究句式的整齐,韵律的和谐,因此,翻译是翻译,理解是理解,翻译和理解两张皮。而散文最好如何理解就如何翻译。

下面举例说明。

示例: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辞》)

其含义是:将士们身经百战,十年后或战死沙场,或凯旋而归。翻译:将军身经百战,战死沙场;壮士十年戎马,凯旋而归。

艺术效果:这样写更从侧面突出了旷日持久的战争的惨烈,和胜利的来之不易。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其含义是:明月依旧是秦汉的明月,关隘依旧是秦汉时的关隘。翻译:秦时的明月仍高悬,汉时的关隘依旧在。

艺术效果:这样写拉伸了时间和空间的,读之会产生一种时空的绵长感,历史的沧桑厚重感。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李贺(《马诗》)

其含义是:苍茫的燕然山,大漠无垠,白沙如雪,弯月如钩。翻译:大漠无垠,白沙如雪;燕山苍茫,弯月如钩。

艺术效果:燕山,有两种解释,一为河北省燕山,一为现在内蒙古杭爱山,此诗在题材上讲是边塞诗,大漠和燕山相连,我个人认为是内蒙的燕然山(现杭爱山),因此这两句诗上下两句互为补充,构成一个完整的诗境,刻画了一幅大漠月夜图,也烘托了诗人欲建功边关,平定藩镇的豪情壮志。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个名句是典型的散文中的互文,因此,怎么理解就怎么翻译。可译为: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

本文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

  • 中国名言大辞典:原野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语出宋代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诗.一条小溪围护着农田,把绿油油的庄稼环绕起来:两座山峰撞开了屋门,送进来青翠的颜色.二句诗写初夏时节江南乡村的自然景色,富 ...

  • 【诗词学堂】古诗词中的倒装、通感、互文句

    诗词学堂 古诗词中的倒装.通感.互文句 我们在古典诗词赏析时,修辞就如同美丽的陷阱,只有掉进去了,才能体味陷阱下面让人心碎的美.这些修辞的陷阱就是古人在有意无意之间为了追求意境的完整和平仄韵律的和谐之 ...

  • 【诗词微塾】古诗词中常用的借代

    诗词微塾 古诗词中常用的借代 "借代"就是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借代"也叫"换名",这样的换名可以引人联 ...

  • 【诗词微塾】古诗词中的语言风格

    古诗词中的语言风格 古诗词中的语言风格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平实质朴.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贾岛的<访隐者不遇>:" ...

  • 【诗词微塾】古诗词写作之倒装

    诗词微塾 古诗词写作之倒装 "倒装"又叫"颠倒",即古人在写作时为了文章表达的需要,特意将某个词.某个句子语序颠倒的一种修辞手法.在古诗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修辞 ...

  • 【诗词微塾】古诗词中的八个传统习俗

    诗词微塾 古诗词中的八个传统习俗 踏青.折柳.登高.放纸鸢--你知道古人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吗?古人的传统习俗是怎样形成的?诗中又是如何记载这些习俗的?八个习俗,与君共赏. 1.踏青 踏青,古时也叫行青. ...

  • 【诗词微塾】怎样学写古诗词(中)

    诗摘词选 今天 诗词微塾 怎样学写古诗词(中) 胸藏文墨怀如谷,腹有诗书气自华.想写好诗词确实需要掌握一些写作技巧的.每位诗人都在创作过程中熟练地运用着自己感悟到的一些写作技巧.这里主要从总体上.从大 ...

  • 【诗词微塾】古诗词技法之点染与虚实

    古人在诗词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在写景.状物.言情.述志时,往往采用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辩证手法,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这些辩证的表现手法包括点染.虚实.疏密.浓淡.离合. ...

  • 【诗词微塾】唐之韵||新乐府派(中)

    走进诗摘词选,品味诗意人生 诗摘词选投稿邮箱 mm0127m@163.com 诗词微塾 本文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