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游子们,可还记得小时候吃过的那些“油”?
徽州游子们,可还记得小时候吃过的那些“油”?
司马狂/文
昨日夜里心血来潮,在朋友圈里面发了条微信,询问好友们家乡做菜时候都吃什么油。结果引来很多人的踊跃回复,那么干脆今天就一起来扒一扒我大徽州的乡人们都在炒菜的时候用什么油的!

孩提时代,家里穷,除了过年时候杀年猪能够大快朵颐之外,一年里面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只能眼巴巴望着家里腌制的腊肉或者火腿暗自吞口水。人的肚子里面没有油水,总是感觉空落落的。于是乡人们便会去杀猪匠的案头上买便宜的肥膘,就用这油腻腻的肥肉熬出油来炒菜,也算是吃过肉啦。


熬猪油得用小火,土灶的炉膛里面松柏因为燃烧发出一种煤气灶之流所不具备的特有香气,混着肥猪肉慢慢流淌出的猪油的香味,在厨房里氤氲开来,那味道能够香飘几里地。


熬制猪油会产生一种因为猪肉残余,名叫油渣的产物,那是父亲最喜爱的下酒菜。油渣漂浮在猪油上,用漏勺捞上来,待到冷却时候,用适量的盐搅拌均匀,就可以食用了。若是运气好,残存有瘦肉的油渣,那味道更是没得话说。当然,这油渣也可以用来炒菜,炒辣椒,都是少年时候最为喜爱的!


猪油熬出来之后,放置在很大的一口钢筋锅里面,会自然冻住,需要的时候,挖一块下来食用。我还记得小时候,父母若是在山上干活来不及回家做饭,放学回家的孩子们不会做饭的话,会挖一勺子猪油,配上一点酱油,开水一冲,就能美美得吃上一顿饭。那时候物质匮乏,却活得分外快乐,现在钱赚得越来越多,却再也找不到那份纯真的感觉。

如果说猪油是为了解决徽州乡人肚子里面的油水问题,那么菜籽油则是乡人们赖以生存的必需品了。歙县的菜籽油,曾经上过《舌尖上的中国2》,节目播出后一时间,成为很多老饕们争相购买的美味。而对于土生土长的歙南农村孩子来说,那种种油菜,割油菜的苦,兴许这辈子都无法忘怀,尤其是我在割油菜的时候,鼻子过敏,喷嚏不断。
这些年很多游人因为徽州的油菜花纷至沓来,在他们眼中油菜花是一种美丽的景致。而对于我们来说,它不仅仅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更是生存下去的希望。徽州人无论地多地少,家家户户都会种油菜!


古老的徽州有自己独有的古法压榨菜籽油,而榨油作坊在油菜籽收割的季节总是昼夜灯火通明的。乡人们把自家收割下来得油菜籽送到油作坊来,作坊的老板会按照一定的比例核算出乡人们应得的菜籽油数量,一人一个油本,慢慢取回家去,老板也不会收取保管费。


这两种油在徽州一府六县是最常见的,还有一种油则是徽州的乡人们特地留给自家媳妇做月子时候食用的,那就是黄豆油。最早的时候,徽州人是在地里面套种油菜、黄豆的,那时候阴历六月就能收割黄豆,所以又被称为六月黄。


收下来的黄豆,经济价值很高,乡人们会把它售卖掉,当然那也是在留着自家做豆腐、熬土酱的黄豆足够的基础之上。但若是这户人家这一年正好有媳妇怀孕,那么肯定会把六月黄留下足够的分量专门熬黄豆油,供媳妇在做月子的时候食用。至于说,这黄豆油到底为什么要留给月子食用,你们不用问我,我其实也不懂!我只记得十六岁的时候,一场大病过后,咳嗽不断,母亲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给我吃黄豆油。

当然在徽州,还有一种常见的油就是山茶油,那是用收集来的茶籽提炼出来的油,在我的记忆中,我不曾享用过这个相对价格很高的油。记忆中母亲还曾种过芝麻来榨油,不过徽州最常见的还是上面说的三种油,这篇文章是我针对自己的记忆去写的,有什么纰漏请大家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