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在黄土地层中的地形。黄土是第四纪陆相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占陆地面积的1/10 。典型的黄土地貌有以下特征:①沟谷纵横、地面破碎。中国黄土高原沟谷密度达3000~5000米/平方千米,最大10000米/平方千米。沟谷下切深度为50~100米。沟谷面积占流域面积的30%~50%,有的达60%以上。地面坡度>15°的约占黄土面积的60%~70%,<10°的不超过10%。②侵蚀方式独特、过程迅速。侵蚀营力有水、风、重力和人为作用。作用方式有面状侵蚀、沟蚀、潜蚀、泥流、块体运动和挖掘、运移土体,其中潜蚀作用可造成陷穴、盲沟、天然桥、土柱、碟形洼地等“假喀斯特”地貌。黄土抗蚀力极低,侵蚀速率为1~5厘米/年,个别沟头可达30~40米/年,甚至一次暴雨冲刷成一条数百米长的侵蚀沟。③沟道流域内有多级地面。各流域的最高分水岭为第一级;降低60~80米为第二级;再降低40~60米为第三级。一般第一级地形面的黄土地层层序较完整;第二级地形面离石黄土上部地层较薄,以致消失;第三级地形面多只有马兰黄土堆积。第二、三级地形面分别构成谷地,第三级地形面以下为现代河谷。沟道流域黄土地貌层状结构是黄土地貌发育历史过程的记录。黄土地貌类型主要有:①黄土沟间地。包括黄土塬、梁、峁、墹地、坪地、洑地等。顶面平坦宽阔的黄土高地称塬。长条状的黄土丘陵为梁。沟谷分割的穹状黄土丘为峁。老沟谷(距今约10万年形成)中由黄土堆积成的平坦谷地称黄土墹。为沟谷分割后的平地称黄土坪。沿沟呈条状分布的破墹地称地(有的称壕地)。②黄土沟谷。有细沟、浅沟、切沟、悬沟、冲沟、坳沟(干沟)、河沟等。③黄土潜蚀地貌。地表水下渗对黄土进行潜蚀,使土粒流失(包括机械与化学作用),引起地面崩塌,形成黄土碟、黄土陷穴(有漏斗状、竖井状、串珠状)、黄土桥、黄土柱等。黄土地貌是黄土堆积过程中遭受强烈侵蚀的产物。有纯自然过程的侵蚀(即古代侵蚀)和人为因素参与的侵蚀(称现代侵蚀)。如何减少侵蚀,充分利用黄土土地资源,改造黄土地貌是十分重要的任务。目前的主要办法是:控制水土流失;因地制宜地利用与改造;始终注意保持黄土地区生态系统的平衡。断层地貌(Fault Features Landform)
断层地貌(Fault Features Landform)是指岩层受力发生破裂并有相对位移所形成的地表形态。断层位移有的以垂直方向为主,有的以水平方向为主,它们形成各种断层地貌。断层垂直位移能形成断层崖、断块山地、断陷盆地和断裂谷等地貌。断层崖是断层错动所形成的陡崖。断层崖受横穿崖的一些河流的侵蚀,被分割成许多三角形崖,称为断层三角面。断层三角面是残留的断层崖面,其底线就是断层线。如组成断层三角面的岩石很坚硬,或者断层崖形成的时代很新,则三角面清晰;如断层崖形成时代久远,在长期剥蚀下,断层三角面高度降低,坡度变缓,三角面就变成缓坡,坡麓线向山地方向后退并和断层线有一定距离。断块山地为断层上升所抬起的山地。有地垒式山地和掀斜式山地。地垒式断块山的两侧山坡坡度和坡长较一致;掀斜式断块山抬起的一坡短而陡,另一坡长而缓,山体主脊偏居抬起的一侧。断块山地的山边常发育断层崖或断层三角面。断陷盆地是断层围限的陷落盆地。平面形状呈长条形、菱形或三角形,剖面呈地堑式槽状或半地堑式簸箕状。断陷盆地有较厚的沉积层,在垂直方向上常为湖泊沉积和河流沉积的互层,或为河流冲积和洪积的互层;在水平方向上,由盆地边缘的山麓洪积物向盆地中心过渡为河流或湖泊沉积物。断裂谷是沿断裂发育的河谷。其走向受断层走向和排列方式控制,常呈宽狭相间的串议状分布。在断裂谷中,断裂再次活动会使河流改道,废弃河道一般分布在较高的部位。断层水平位移还能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带附近派生出若干构造地貌。错断地貌如冲沟被切断,洪积扇水平错开形成眉脊,沟谷被错断,上游受阻形成小湖泊。派生构造地貌有断层弯曲处构造地貌、斜列断层首尾相接处构造地貌、断层端点附近构造地貌和断层收敛或撒开处构造地貌。①两个相邻地块沿着一条走向弯曲的平移断层发生位移时,断层弯曲处出现两种构造地貌:一是拉张应力使地壳下陷成凹地或盆地;一是挤压应力使地壳隆起成高地。②斜列断层,首尾相接处,若受挤压则地壳隆起为高地,若受拉张则地壳下陷成凹地。③平直断层作水平运动时,断块运动前方的断层端点附近因受挤压而隆起为台地或丘陵;断块运动后方的端点附近因受拉张而凹陷。结果在断层两侧形成两个隆起区和两个凹陷区。④主干断层和分支断层交汇时,断层运动便有收敛方向和撒开方向。两断层相收敛时,断层间的楔形地块将受挤压而抬升成高地;两断层相撒开时,则楔形地块受拉张而下降为低地。雅丹地貌(Yardang Landfo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