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有两层意思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一语,出自《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于指导临床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为医者,不明阴阳变化之理,则难为司命。中医必须精研阴阳变化,才能够对疾病探本求源,辨证准确,治法精要,疗效显著。

如不明阴阳变化之理,则如夜行无烛,暗室摸索,轻则治病不得要领,重则误人性命。可见阴阳学说对学医者之重要。

今天我们所谈的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仅是阴阳学说中关于阴阳消长转化之理的一个部分,并非全部阴阳学说,所以希望大家听了今天的讲述后,能够自觉地、主动地去钻研《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学说,为学好中医、研究中医打好坚实的基础。

下面仅就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的含义,结合临床运用,谈点个人的体会。

从临床角度来看,此句话有两重意思。

1.同“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之义。

阴主寒,阳主热,这是阴阳所主的正常情况,但宇宙万物,有常则有变。人的生命和疾病也一样有常有变,经常不断变化,生命才能生生不息,变化停止生命亦即停止。

一 .根据《易经》阴阳变化的规律,阴可以变阳,阳可以变阴,春夏之暖热可变为秋冬之凉寒。

邵康节曾说:“动之始则阳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始则柔生,静之极则刚生。”此即《易经》所说的“老变而少不变的精神”,例如乾卦极则变为坤卦。

从这一精神来看,阴极则生阳,阳极则生阴。

二 .从病情变化来说,寒极可生热,热极可生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举例来说,人受了寒,本来是身体寒重,但却变为发热。热性疾病,发展到高热之极时,则可热极生寒而发生厥脱,冷汗出、四肢冷、阳气脱出,现阴寒之证。

现代医学的感染中毒性休克,如肺炎、脑炎等病,因高热而发生的休克等均属此义。

1982年会诊抢救两例危重病人,都说明了这个道理。

一例是郭××,因开腹手术时,腹内灌注了冰水,术后又床下放置冰块,于术后3天开始高热不退,西医曾用各种抗生素均未效。

我会诊时,见患者高热、喘闷、吐血、便血、语声低微,呈奄奄一息状态。又因患者当时还有头痛症状,故立法于益气解表,扶助正气以祛散寒邪,方用参苏饮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当时生石膏只用了20克,不是着眼于大量凉药退热,而是用人参、苏叶、荆芥引寒邪外出。通过会诊两次,患者终于得救,此即寒极生热之例。患者愈后谈体会时说:中医不但能治好疾病、抢救生命,而且还能讲出非常科学的道理。本例也告诉我们“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等阴阳变化理论,在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另一例是过敏性休克患者,杨××,因输血浆而心跳、高烧、出汗,虽经西医抢救高热已退,但病情由阳极生阴,变为少阴病,虽用大量升压药物(500毫升液体中加入10支多巴胺、2支阿拉明),也不能使血压保持正常,抢救濒临失败。

我会诊时见患者无热恶寒,盖棉被仍感冷,目喜闭,旦欲寐,脉沉细弱缓,运用中医热极生寒、阳极生阴的道理辨证论治,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而使经温阳回而愈,这又是重阳必阴的例子,说明阴阳之理,重极必变。

中医治病即是运用了这一理论,不论是轻微小病,还是危急重症,皆能从调整阴阳的盛衰而使病情趋向好转。

人体生命活动是动变制化的,表现是多变和复杂的。

除了“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的规律外,尚有“水极似火,火极似水”,“阳盛格阴,阴盛格阳”等,以及“真热假寒,真寒假热”,“寒极似热,热极似寒”之假象,不可不辨,稍有错认,则误人性命,故绝不可不谨慎辨认阴阳寒热、真假虚实。

2.“重”有双重、重叠、再次之义。

一 .《素问·阴阳象大论》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因冬天本寒,又伤于寒,两寒相加是为重寒,同气相求,寒邪必伤肾,如立即发病,可出现寒邪直中阴经之病;如未立即发病,则重寒之邪隐藏在身体的深位,必等待春天阳气发越时,所受的寒邪外合阳邪外发而变发为温病,是受于阴而发于阳。

少阴与太阳相表里,故温病初起多是表证,是寒邪从阳化,重阴必阳之义。

二 .再如我们常诊治的尪痹(关节变形、骨质受损的痹证,目前主指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多发于肾虚之人或寒冬之时。

风寒湿之邪,以寒湿为盛,深侵入肾(同气相求),骨寒血滞,气血不周,筋骨失养,发为尪痹。本为肾虚寒实之证,但也有久病不已,复感于寒,不但疼痛加重,而且有的寒邪郁而化热,症见手脚喜伸出被外,但一会儿又怕冷,又缩回被里,或手足心热等,而成为肾虚标热之证,亦符合重阴必阳之精神。

阴阳变化的道理,临床一刻不能离。

如以西医的“发炎”等概念来解释尪痹,则不能用阴阳理论来治疗。临床往往遇到西医用“消炎”的办法无效而请中医会诊,中医用中医的理论指导,则可以找到病本。本于阴阳,从阴阳分析,可以找到调治办法。

三 .《内经》又说:“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春为阳气,风为阳邪,气通肝胆。春伤于风,为重阳,若不即病,而留连于夏,脾经湿土当令,木邪相侮,而发为完谷不化的飧泄(阴证)。

又说:“夏伤于暑,秋必痎疟。”夏伤于暑为重阳,若不即病,而暑汗不出,延至秋季凉邪外来,邪郁化热,寒热交争,故病为痎疟。又说:“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秋之时伤于寒湿之气,不立即发病,则湿蓄肺金,久而化热,使肺气逆乱,故发生咳嗽。这种咳不同于伤风感冒之咳,而多发于地下坑道作业或潮湿环境的工作者。

《内经》这些举例,即是说明“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的第二个意思,即有双重、重叠、再次的意思。

3.有的西医看中医,好像中医什么病都能治,其实中医治的不是“病”,而治的是人,是阴阳变化的人,根据阴阳变化规律来辨证调整其盛衰。

因此不论是多么危重的病,只要呼吸不止,仍存在阴阳变化,即可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调治。

值得注意的是《难经·二十难》中“重阳者狂,重阴者癫”的提法,又是另一种重阴、重阳,实为同字不同义之词,不可混为一谈。

读古人书要在无字之处求之,不能只看字面。

这里《难经》所说的重阳,是指寸为阳位,关以前的脉见浮滑而长,又兼实数等阳脉,阳位见阳脉,是为重阳,故症见狂越弃衣,自言大事,自称高贤等而发为狂症。

尺脉本为阴位,脉见沉短涩牢等阴脉,是为重阴,故症见仆倒不语,闭目不省,俟阴极阳复,良久即省,是谓癫疾。此虽亦是重阴、重阳,但不是“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之义。故读古人书不可死于句下,必须心维、活看,联系具体事物而悟之。

瓜蒌薤白白酒汤(《金匮要略》)
全瓜蒌30克(原为一枚),薤白10克(原为半升),白酒30到60毫升(原为七升)。取前两味水煮,去滓取汁,兑入白酒分为两次服(原为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本方为张仲景《金匮要略》治胸痹的第一张药方,主治胸阳不布,气机痹阻,阴气弥沦而致胸背痛,短气,喘息咳唾,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等症。瓜蒌薤白剂现已成为治疗胸痹的著名方剂,确有良好效果。

胸痹的主要病机为上焦阳虚,阴气上逆。正如张仲景所说:“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此方以瓜蒌宽胸降气,消痰开结为主药。薤白味辛苦,性温而滑,能通痹。酒味辛性温,宣发助阳,通行营卫为佐药。三药合用,能助胸中阳气布达,浊阴之气下降,阳盛痹通,诸症自然消除。

本方加半夏10~12克,名瓜蒌薤白半夏汤。治胸痹病兼见不得卧,心痛彻背,舌苔白厚或白厚腻,关脉弦滑等症者。此为痰浊盛故加半夏以除痰。本方去白酒加枳实、厚朴、桂枝,名枳实薤白桂枝汤,主治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此为客气留结在胸中,不只上焦阳虚,而中焦阳亦虚,故阴邪得以留居而上逆动膈而成为胸满,胁下逆抢心。故于瓜蒌薤白剂中如枳实除痞气,厚朴开气结,桂枝行阳气兼能疏肝,不但胸阳得畅而中焦亦调,故病自痊愈。《金匮要略》在本条中说“人参汤(人参、甘草、干姜、白术)亦主之”。人参汤实即理中汤之大意,对兼见中焦阳虚证者可用。总之,胸痹的虚,为胸中阳气微而不振,故不必用补,而用宣通之法,阳气宣畅则清阳盛、浊阴退而病除。

所以,我们要认识到,仲景用瓜蒌薤白的方剂,是以行阳为主,不是补阳。即使所谈“人参汤亦主之”,亦是兼补中阳,并非补胸阳。此乃仲景先师启示后人,对胸痹病应认识到胸中大气为全身之主,实为生死第一关键,特于胸痹篇独发其精义,本可不知。

今人常以此方随证加减,用于治疗以胸背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肌炎、胸肋神经痛等。以治疗心绞痛使用最多。常去白酒,加半夏、红花、赤芍、丹参、川芎等同用。我治疗冠心病、心肌炎等病出现心绞痛而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心慌、短气等症状,脉见寸沉、关弦或寸关弦滑、沉紧者,常用本方加减如下:
瓜蒌30克,薤白10~15克,半夏10克,桂枝3~12克,檀香6~9克(后下),茯神木30克,苏梗10克,红花10克,五灵脂9?12克,蒲黄6?10克,焦山楂10克,赤芍12克。

随证加减应用,每收良效。病情严重、服药效果不甚明显者,会饮酒的病人,在服药时可兑入黄酒20毫升,不会饮酒的可兑入米醋20?30毫升。心绞痛发作频繁痛重者,可再加用苏合香丸半丸至一丸,随汤药服,可提高疗效。

瓜萎薤白白酒汤与瓜蒌薤白半夏汤、乌头赤石脂丸(赤石脂30克、乌头15克、川椒30克、附子15克、干姜30克,为细末,蜜丸)均治胸痹、胸背疼痛。但瓜蒌薤白白酒汤主治胸阳不振、阴气上逆而致的胸痹,喘息短气,咳唾,胸背疼痛(我常去白酒加桂枝)。瓜蒌薤白半夏汤则主治胸痹之偏于痰浊壅盛、痹滞胸阳而心痛彻背不得卧者。乌头赤石脂丸则治阴寒之气厥逆上上,格痹胸背经脉,乱其气血而致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虽皆为胸痹,却有种种不同,必须详细辨证,决不可一病一方,呆板硬套,请深研《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篇”自知。

对于痰热结聚,滞塞胸膈而心胸疼痛者,则不可用本方。前几年我与北京首都医院心内科协作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时,曾发现不少患者呈现胸痛、脘堵、舌苔黄厚垢腻,大便秘结数日不行,脉象滑数有力的痰热结塞之证,经采用小陷胸汤(瓜蒌、黄连、半夏)合小承气汤(厚朴、枳实、大黄)随证配入红花、丹参、檀香、焦三仙、焦槟榔等治疗,病人随着大便通畅、痰热被涤泄、舌苔化薄而疼痛明显减轻,诸症亦随之而安。此证如误用瓜蒌薤白白酒汤或瓜蒌薤白半夏汤等则不但无效,反可使病情加重或延误。可见每个方剂都有它一定的主治范围,必须按照辨证论治的法则去灵活运用。

本方中之“白酒”,据《千金方》用“白載酒”,后人考证“載”读zai(再),即酢浆。“酢”字,《辞源》引古人注中有“醋本字”之句。《金匮玉函要略辑义》说“今用米醋极验。”但今人有用醋者,也有黄酒者。我在临床上的体会是用醋效果最好,用黄酒也有一定效果,用白干酒(半盅至一盅)未见疗效。仅供参考。

已故著名中医学家焦树德老先生《用药心得十讲》一书,在百合一药中焦树德老先生曾云:“我常用百合30克,乌药9克,丹参30克,檀香6克(后下),草豆蔻9克,高良姜9克,香附9克,川楝子9克,作为基础方,随证加减,对溃疡病所致的长期胃痛,属于虚实并见,寒热夹杂,气血皆病的证候,往往取得满意的效果。”余深受启发,每遇虚实并见、寒热夹杂、气血皆病的病例,辄以此基础方加减用之,每获良效。多年来治疗此类病不下几百余例,有效率在95%以上。

本方是以陈修园《时方妙用》百合乌药为基础加味而成。考百合汤何以对此类之胃脘痛有此良好的效果?

在《本经》中载:“百合,味甘平,主邪气腹胀心痛。”

缪希雍《本草经疏》亦谓:“百合得金之气,而兼天之清和,故味甘平亦应寒……解利心家之邪热,则心痛自瘳。”

陈修园亦谓:“百合合众瓣而成,有百脉一宗之象。其色白而入肺,肺主气,肺气降而诸气俱调。”

《医学从众录》则认为百合有治心腹疼痛之功,其关键在于百合入手太阴肺经,能降肺气。肺为诸气之总司,肺气得降则诸气皆调。且百合甘润微寒,兼清热;乌药辛温行气止痛。

《本草从新》谓其能“疏胸腹邪逆之气,一切病之属气者皆可治”。两药相配,一凉一温,柔中有刚,润而不滞,故对胃脘部的气痛、热痛均宜。而方中综合了良附丸、丹参饮而成方,其中良附丸由高良姜、香附组成,主治肝郁气滞、胃部寒凝所致的胃脘疼痛。良姜辛热,温胃散寒,《本草求真》说:“同香附则除寒祛郁”;香附味辛微苦甘,性平,理气行滞,利三焦,解六郁,金元医家李杲曾说它“治一切气”,“消食下气”。二药合用,善治寒凝气滞胃痛。寒凝重者,重用高良姜,因气滞而痛者,重用制香附。丹参饮为丹参、檀香、砂仁三药组成,是治疗心胸、胃脘疼痛的有效良方。其中丹参味苦性微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吴普本草》说它“治心腹痛”;檀香辛温理气,利胸膈,调脾胃。《日华子本草》说它“治心痛';砂仁辛温,行气调中,和胃醒脾。三药相合,以丹参入血分,又配以檀香、砂仁,既能活瘀滞,又能理胃气,再兼丹参功同四物,砂仁兼”益肾理元气”、“引诸药归宿丹田”,故对久久难愈、气滞血瘀、正气渐虚的胃脘痛,不但能够活瘀定痛,并能养血、益肾、醒脾、调胃。是故慢性胃脘痛者多虚与寒并,热与瘀杂,气滞与气郁并见者为多,用上方治疗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有这么一句老话:“冬吃萝卜夏吃姜”。“夏吃姜”之姜,多指生姜。

中医认为,春夏养阳。张仲景在《伤寒论·辨脉法第一》曰:“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小能胜冷,故欲著复衣。”

夏季酷暑炎热,人们贪图凉快,喜吃冰喝凉,且长期待在空调房间,易伤脾胃,损伤阳气,胃中虚冷,所以,要吃生姜来温暖脾胃,帮助阳气升发。

夏季吃姜的好处

▶ 升发阳气

夏天早上吃姜,保健养生的效果最好。原因是姜最擅宣发阳明经的阳气。

夏天早晨正是气血流注阳明胃经之时,此时吃姜,正好生发胃气,促进消化。而且姜性辛温,能加快血液流动,有提神的功效。

▶ 防暑

姜汤具有提神醒脑,排汗降温等作用,夏天可有效缓解头晕、心悸、恶心等症状。

▶ 增加食欲

夏季因为天气热等原因,人体分泌的唾液、胃液会减少,导致食欲下降。

姜里面的姜辣素可以刺激唾液、胃液的分泌,从而加快肠胃蠕动,促进消化,增强食欲。

▶ 杀菌消毒

夏季天气较热,食物容易滋生细菌,引发肠胃疾病。姜可以杀死或者抑制细菌,而且用生姜水来漱口,也能起到治疗口臭和牙周炎的作用。

▶ 祛风散寒

夏季贪凉,长时间呆在空调房容易受寒,加上一直不出汗,会出现头痛、恶心、食欲下降、拉肚子等症状。

生姜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喝生姜茶能驱散体内寒气,帮助身体出汗,预防和治疗“空调病”,也能预防夏季肠胃病。直接取3~5片生姜,用沸水沏开,趁热喝。

吃姜牢记3个讲究

生姜吃起来也是有讲究的,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 早晨中午吃最好

中医认为,天人相应,白天阳气旺盛,人应该多活动,吃些温补性质的食物,如生姜,可以帮助阳气生发。

晚上阴气逐渐旺盛时,阳气就要收敛起来,这时如果摄入过多的温热食物或补品,会影响睡眠和代谢。

▶ 吃姜并非多多益善

天气炎热时,人们容易出现口干、烦渴、咽痛、汗多等热证。生姜辛温属热性食物,根据“热者寒之”的原则,不宜多吃。

▶ 腐烂的生姜千万别吃

腐烂的生姜会产生一种毒性很强的有机物——黄樟素,它能使肝细胞变性,并会诱发癌症。

并非人人都适合吃姜

姜的好处虽多,但也不是人人都适合吃,下面几类人尤其要注意。

▶ 手脚心发热的人

这类人属于阴虚体质,是体内津液不足所导致。而生姜性温,会容易耗损津液,还会出现口干、眼干、心烦易怒、失眠等症状。

▶ 肝炎病人

常吃姜会加重其症状,因为生姜引起的燥热对炎症的消除不利。

▶ 口臭的人

中医认为口臭是由胃热所致,生姜性温,胃热的人吃会加重原有的症状,甚至引起牙痛、头痛、痔疮出血等症状。

▶ 便秘人群

因为便秘多属于肠热,此时如果过食生姜,会加重便秘症状。

▶ 暑热或风热感冒者

风寒感冒或淋雨后出现畏寒、发热时,食用生姜有助于寒气发散外泄,可温中暖胃。

暑热感冒或风热感冒非寒邪引起,因此,不宜用生姜。此外,服用鲜姜汁可对付受寒引起的呕吐,其他类型的呕吐则不宜使用。

▶ 不贪凉者

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容易口干、烦渴、咽痛、汗多,而生姜性辛温,属热性食物。

如果您平素没有喜食冷凉食品的习惯,或者一直在吃温热的食物,那么再多吃姜就会“火上浇油”引起上火。

为了防止夏天吃生姜上火,把生姜肉和姜皮一起吃,也会有较好的效果。

生姜小验方

▶ 解毒

生姜可缓解食物中毒症状。吃野菜中毒,口舌发麻时,立即嚼生姜,可缓解病情。

食鱼、蟹后,若出现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可用生姜和紫苏叶各30克,水煎,加红糖适量,每日分2次服用。

▶ 防伤风感冒

所以伤风感冒时,吃几片生姜能促进血液循环,使全身发热出汗,减轻感冒症状。

可将连根葱白5根、生姜3片水煎之后加红糖趁热服用。

将生姜捣烂,涂搽病人足心、前胸、后背及两臂弯曲处,也可促使发汗,治疗感冒。

▶ 抗衰老

生姜有抗氧化功效,其辛辣成分可抑制过氧化脂质的产生,起到抗衰老的作用。

人体内的自由基是一种衰老因子,若其过度活跃,可致人早衰,姜中的姜辣素可有效地控制自由基。

此外,生姜中的姜辣素被人体吸收后,对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和心脏有兴奋作用。

▶ 镇痛

生姜中含有一种与水杨酸类似的物质,故有镇痛抗炎功效,可用于风湿痛和腰腿痛,冲服姜糖水,微微发汗,症状就会减轻。

▶ 防治呕吐

生姜可治呕吐。

用生姜汁1汤匙,蜂蜜2汤匙,加水适量煮开,趁热服用,每日3次。

乘车前喝些姜汁可防止晕车呕吐。妊娠呕吐时,可冲饮红糖姜水,有较好效果。

▶ 治牙痛

生姜还具有治牙痛作用。生姜中的挥发油,对产生口臭和牙周炎的致病菌有杀灭作用。

嚼几片生姜可治牙痛。口舌生疮可用生姜汁漱口,或用生姜汁涂患处。

▶ 止咳喘

老年慢性咳嗽、肺寒咳喘、头痛鼻塞,可用半匙生姜汁加1匙饴糖,用沸水冲服,每日2~3次,有较好效果。

(0)

相关推荐

  • 中医内科学——胸痹痰浊闭阻——瓜蒌泻白半夏汤合涤痰汤——阴阳解析

    瓜蒌泻白半夏汤合涤痰汤--阴阳解析 胸痹痰浊闭阻证候: 胸闷重而心痛微,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阴雨天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咳吐痰涎,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 ...

  • 34.瓜蒌薤白半夏汤

    瓜蒌薤白半夏汤出自<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原文:"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组成及用法:瓜蒌实 一枚(24g),薤白 三两(9g), ...

  • 何为中医里所说的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关于中医阴阳学说里的重阴必阳和重阳必阴,相信很多主管中药师的考生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医学/教育/网小编搜集并与大家分享这篇讲解何为中医里所说的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的信息,希望可以给考生们带去一些收获. 重阴 ...

  • 双阴克阳,必遭奇祸丨东师说

     01  我四叔虽说没那么严重,我奶跟他媳妇生完气,他媳妇回到娘家,我四叔一直想让我奶帮助他把媳妇叫回来,我奶就是不去.弄得我四叔怎么办?一把火把四间大房就烧了,烧得我奶是无处容身啊.最后可怜得,在镇 ...

  • 婆媳不和,双阴克阳,必遭其祸

    婆媳不和,双阴克阳,必遭其祸

  • 平台式小阴小阳后必有大阳

    平台式小阴小阳后必有大阳

  • 【焦树德】“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有两层意思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一语,出自<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于指导临床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为医者,不明阴阳变化之理,则难为司命.中医必须精研阴阳变化,才能够对疾病 ...

  • 佳明讲中医基础第八讲,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大家晚上好,我们上次课和大家讲了中医基础理论阴阳的消长平衡,包括此长彼消,此消彼长,今天我们和大家讲讲第三个,就是此长彼也长. 怎么样去看待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呢?此长彼也长说的就是阴阳的互根互用的作用 ...

  • 焦树德:“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有两层意思

    导读:中医必须精研阴阳变化,才能够对疾病探本求源,辨证准确,治法精要,疗效显著.如不明阴阳变化之理,则如夜行无烛,暗室摸索,轻则治病不得要领,重则误人性命.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

  • “重阴必阳”的理论依据是A.阴阳交感B....

    "重阴必阳"的理论依据是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制约 C.阴阳转化 D.阴阳互根互用 E.阴阳消长 正确答案(C.阴阳转化). 解析:重阴必阳是指阴气亢盛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

  • 重阴必阳

    ​重阴必阳: 疾病的性质 原属阴气偏胜 阴气亢盛到 一定限度时 会出现阳的现象或 向着阳的方向转化 基本内容: 病理变化中 的"寒极生热" 阴寒盛的病 在一定条件下 出现热性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