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情怀

县里举办了中小学校“马铃薯文化”系列主题活动。历时几个月的全员参与、汇聚全县中小学生的特长发挥、情感表达,使得活动圆满结束。女儿做被选志愿者的参与颁奖活动。看着孩子们热情洋溢的照片,被那份荣耀和快乐感染。心中不由得想起自己与土豆的不解之缘。
爷爷、爸爸还有叔叔们都是科研单位的职工,虽然处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岗位,但都离不开一个奉献科研的主题,所研究的对象就是大众眼里的土豆。爷爷是1959年受省里指派,举家来到此地支援农业科研建设的,爸爸是别人眼里研究土豆的土专家,与别人不同的是,爸爸研究的领域是马铃薯病毒,所以我们从小就在爸爸的耳濡目染下,比同龄的孩子多了些专业上的认知,从小我们就知道,爸爸工作的地方不只一处,随时换着地点,有时候在实验室,进屋得换白大褂,有长在试管里幼苗,不用浇水,不用土壤,只用透明的培养基,所有试管苗都整齐地摆在架子上,上下都打着灯管,提供光源、温度,小苗就可以在里面疯长;有时候在温室,那里有许许多多的花花草草,爸爸说那是指示植物,直到自己读完了大学才弄明白,指示植物是何物,是与马铃薯同科同属的不同植物,主要作用是根据马铃薯病毒在不同植株上会有不同的表现,用作检测病毒的是否存在的。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爸爸领我去温室参观,让我们开了眼界、长了见识,我们见识过长在花盆里的结出的果实比鸽子蛋还小的柿子和甜椒,我们记住了吃的悠悠还有个学名叫龙葵;开白花的曼陀罗果实是带刺的,开紫花的曼陀罗果实是光球的。
爸爸另外的工作地点就是田里,只有在田里,我们才印证了爸爸的工作和土豆有关系,用网纱隔出的大棚里,爸爸搞的是无土栽培模式,把幼苗或是切好的块茎栽在厚厚的蛭石粉上,靠定期给植物浇营养液为植物生长提供营养。目的是将生产环境理想化,最大程度地排除试验干扰,获得最理想的实验数据。
对土豆的认知更多地来源于妈妈随时变换的工种和工作环境,春天,妈妈去种试验田,我了解了什么是小区,什么是保护行,什么是实生苗,什么是原种……;夏天,土豆花开,妈妈去做杂交,我知道了,什么是雌蕊,什么是雄蕊,做土豆的杂交是培育新品种的唯一渠道,给土豆做杂交的时间不是中午太阳正热,而是早晚阳光不强的时候;秋天,收获季节,妈妈去考种,我知道了,什么是株产量,哪个品种适合炒丝,哪个品种适合炖菜,哪个品种晾晒出的土豆干颜色正、口感好;冬天,妈妈去给存放土豆的大窖供暖,我见识了,土豆也可以住进地下的大房子,有供暖炉,有排气孔,有限定的温度。
对土豆的认知还有味蕾慰藉,从小到大的薯香从未走远。小时候,妈妈变着花样地用土豆为我们做成各种各样的美食,软糯绵香的蒸土豆;热面糊香的烤土豆;伴着油香的煎土豆块;还有回味无穷的妈妈的拿手菜——家常素炒土豆丝;土豆磨成沫蒸的馅包子;搭配炖菜的土豆干。注入了情感和智慧的土豆美食,让我们在艰难的岁月中有份温暖的记忆,因为爸爸的职业,我们和土豆有了解不开的缘分,因为从小被土豆滋养,受土豆恩宠。岁月更迭,时空转换,对土豆的情感慢慢地成长为一种眷恋情怀,眷恋过往岁月,眷恋曾经相随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