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传太极拳的“修内”——古传太极拳单操系列

古传太极拳是道家武术,它讲究“内外兼修”。关于“修外”我们讨论过很多次(见附录1)。那么,古传太极拳怎样“修内”呢?

我们先看“修内”的概念。道家武术“内外兼修”的“修内”,并不是“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的“修内”(见附录2),而是指习练者在行功走架的过程中,对自身“意”的控制能力。

所以说,古传太极拳“内外兼修”所指的“修内”,实际上是“修意”。

一)古传太极拳为什么要“修意”?

因为“意生则气随,意散则气乱”。

这里的“意生”,实际上是指“意专”。“意专”了一定“气随”,“气随”了则一定“气行于筋”;“气行于筋”生“筋劲”,“筋劲”是内家武术技击和养生所必须的“内劲”。

而“意散”,实际上是指“意不专”。“意不专”一定“气乱”,“气乱”则一定“气不行于筋”而使“气行于肉”;“气行于肉”生“肌肉力”,“肌肉力”既拙力,“拙力”既不利于武术技击也不利于养生。

我们回过头来先看一下“修外”:32式中级单操,无论“自练”还是“对练”,都是在“练筋”和“练气”。“练筋”打造出了适合武术技击和养生的“筋骨”,“练气”则产生出了武术技击和养生所需要的特殊动力——“气”。

我们再看“修内”:“意”决定“气”的走向。“修意”之目的在于“意专”。“意专”可使“修外”所练成之“气”,途经正轨,“气行于筋”,产生武术技击和养生所必须的“内劲”。

而“不修意”则势必“意散”。“意散”则会使“修外”所练成之“气”,偏离正确轨道,“气行于肉”,产生既不利于武术技击,也不利于养生的“拙力”。

二)古传太极拳怎样“修意”?

“修心”即可完成“修意”。

因为“心为意之主,意为心之副。心动则意起,心乱则意散”。

这里的“心动”,实际上是“心专”;这里的“心乱”,实际上就是“心不专”。要想“心专”,必须“修心”。而“修心”必须依靠“心法”的实操训练来完成。

大家或许有体会:行功走架的同时,很难控制住头脑中“飞来飞去”的杂念,特别在单操动作熟练之后。大脑喜欢不由自主地去思考,喜欢给“遇见”的事物主动“贴标签”,有些时候想停下来都很难。这恐怕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对这种现象,我们常说“心静不下来”——这是个准确的描述。大脑是思维器官,“心”是洞察感觉器官。古传太极拳行功走架的训练,是肢体和行气训练,它需要我们用“心”去洞察和感觉,不需要我们用大脑去思考分析。大脑中的杂念开始活动了,“心”的洞察和感觉功能就会停止。而一旦我们的“心”静下来了,“心”的洞察感觉功能就会出现,我们就会做到立刻“用心”去练拳,同时也会把大脑中信马由缰的杂念,给停止下来。

做到了“用心”去练拳,这是“修心”的结果,它一定是通过“心法”的实操训练来完成的。

这实际上是一项艰苦的训练,它并不比筋骨训练容易。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要比筋骨训练难得多,除非您是一个“天生”专注的人。

三)古传太极拳怎样“修心”?

“心法”的实操训练是“修心”的唯一途径。

“心法”并不神秘,说白了,它就是集中精神练拳的方法。“心法”也是千人千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适合自己的“心法”。古人总结出来的“心法”,有“内观法”,“反观法”,“象形取意法”,“暗示法”,“意念单操法”,“口诀默念法”,“放松法”等等(见附录3)。

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古人“心法”的行功体验不是“心法”,它就是行功体验。但它们却被古人记载于文字,而广泛流传下来。很多人把古人的行功体验,当成“心法”来“实操”,这是没有丝毫实操价值的。

古传太极拳的“心法”训练,可使习练者入修士之门,但前提条件是“内外兼修”,也就是“心法”的实操一定要和单操的实操同步。在这里,单纯的“修内”是没有价值的。

综上所述,“内外兼修”虽被习练者所“熟知”,但在具体的实操上却被练偏。原因在于多数习练者,对“内外兼修”中“修内”的概念把握不准确。

准确把握“修内”的概念,认识到“修内”的难度实际上要远远大于“修外”,这对我们提高练功效率,完整传承武术这个中华国粹,有不可限量的价值。

作者微信号:fjks-tjss

*****************

附录1:古传太极拳有32式中级单操,习练者是通过这些单操的“自练”和“对练”,来完成“修外”的。

附录2:尽管“气”是内在的,也是看不见的,但经过行气单操“翻江倒海”的训练,“气”却是可以被强烈感知的。所以,古传太极拳把对“气”和“筋”的习练,都看成是“修外”。

附录3:关于“心法”的具体实操方法,前期有多篇文章做过专述,本文不再赘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