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邪相争话伤寒(253~262)
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方三十七。(用前第二方,一云大柴胡汤。)
白虎汤证也是发热汗出,但那是濈濈然连绵不已之微汗出,不象本证是汗多而且急,有不尽不止之势。所以一个需要清,一个需要急下。当然仅仅从汗出的多少还不好把握,我们没法定一个尺度来确定多少汗为多,其实从脉象上最好区分,白虎汤证脉洪大,本证脉沉实。但仅脉沉实也不行,因为一般的大便硬也是脉沉实,所以必须汗出多和脉沉实结合起来才能确定为急下证。太阳汗出多容易亡阳,阳明汗出多容易亡阴,这还是我们在249条所说的道理,即太阳阳气散,阳明阳气聚。
254.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方三十八。(用前第二方。)
发汗后不解,可以转属阳明,论中已经多次提到,但一般多要经过白虎汤证的阶段,或调胃承气汤证的阶段,本证则是直接形成了腹满痛,腹满痛是有燥屎的特征,按理来说燥屎都是逐渐形成的,和日数有很大的关系,如第251条,在得病二三日的时候,只能用小承气汤微和之。本证既然形成燥屎这么迅速,说明病人平时就阴虚燥实,发汗以后,津液外亡,燥结马上形成,已有无水舟停之势,如果不当机立断的给予急下,将来恐怕下亦不通。要避免此证的形成,可能需借鉴后世的滋阴发汗法。
25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方三十九。(用前第二方。)
腹满不减有两种含义,一是攻下之前腹满持续,没有减轻的时候,这能说明什么呢?我们知道腹满有虚寒性的,随着阳气的盛衰,其满是时做时止,这种情况不但不能攻下,还有给予温阳。如果是实热性的腹满,因为存在有形的阻滞,不会自动减轻,这时就应当下之。腹满不减的另一个含义是,下之后腹满仍未减,或只下了少量粪便,腹满减轻的程度有限。但只要没出现其它变证,就不是误下,而是攻下的力量不足,下之未尽,所以要继续攻下,改用力量大的大承气汤。
256.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方四十。(用前第二方。)
论中合病的情况不少,但由于阳明属土,少阳属木,有个相克的关系,就使得二者的合病有了些与众不同。阳明虽为万物所归,但前提是阳明有足够的实力,并且要有一个时间过程,阳明化热化燥都是逐渐形成的。前面提到太阳阳明合病时,因邪气突袭阳明,不但不会大便硬,反而会下利;少阳阳明合病也是这样,阳明正在体内消磨水谷,邪气突然杀进来,把水谷津液都从大便排出了。如果是太阳阳明合病,外面还有太阳在抵抗形成的表证,这时阳明和太阳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即把邪气再打回去,给予解表升提止利的葛根汤就行了;现在是少阳阳明合病,少阳受病后的实质是少火被郁,也就是木气不舒畅,就象一个人心情不畅时要发脾气一样,少阳可能就要打盆摔碗,倒霉的当然是阳明胃土,会使下利加重,而且这个下利不再是太阳阳明合病的下利水谷津液,而是木火郁滞克土造成的热利,一定伴有里急后重的症状,需要黄芩汤之类的来治疗。也就是说少阳不但不能象太阳一样,帮助阳明阻挡一部分邪气,反而给阳明添乱子,阳明这时可以说是并受内忧外患。能不能挺住,就看正邪的实力对比了,如果脉以大为主,说明邪气主要在阳明,并且阳明实力还可以,会逐渐化热化燥,把邪气都降住,形成万物所归,无所复传的局面;如果脉以弦为主,那是少阳邪气过旺的表现,下利不容易止住。如果脉不大也不弦,而是滑数,那是旧有宿食,阳明受病后不会下利,而是形成腑实证,少阳木火内郁则迫津外出,形成热解旁流,用大承气汤下之即可。
257.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四十一。用前第二十四方。
258.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
病人发热七八日之久,没有恶寒体痛等表证,说明这个发热是个里热,又没有腹满便硬潮热等里证,这时有两种可能,一是邪气已经入里,但还没有聚集,所以脉不沉实;二是邪气根本不在正面战场了,而是悄悄地潜入了阴血。第一种情况虽然还没有形成腑实证,但已经没有表证,且发热七八日还不消散,是热有根底,根底在胃肠,可以以下代清,阳明通畅,热自可除。如果是第二种情况,热在血分,用气分的方药攻下阳明根本打不着它,而且削弱阳明的实力,血分之热乘机进入阳明胃肠,阳明受热,又没有燥屎阻塞,必定消谷喜饥。 血分之热进入胃肠之后,未必就停止不动,可能随着攻下而继续下利,这样热有出路,但因为热是存在于血中,血也必定随热一起下,就协热便脓血;也可能攻下之后又六七日不大便,则热无出路,必与血结滞于胃肠之中而为瘀血,要用抵当汤攻瘀血。
这里给人一种感觉,好象第二种情况是没有判断好病情的误治,其实不然,我们知道在仲景方中只有攻血热的方子,还没有清血分热的方子,那么对这样一个血热证该怎么治呢,热不在表不能发汗,不在胃肠之中不能攻下,白虎汤只清气分热,也不能用。张仲景想到在体内实力最强的还是阳明,还是要想办法用阳明来对付它,于是就先攻下一次阳明,这是让阳明先“示弱”,在评书中叫做故意卖个破绽,邪热一看阳明有机可乘,就大胆的攻入阳明了,这一进来才发现上当,后悔也晚了,因为阳明是万物所归,象漩涡一样,进来容易,想沿原路出去不大可能,只能是最后从大便利出,或被攻下攻出,这是把分散的血热集中起来。如果不用这个办法,邪热在血分散漫的存在很难办,下之以后,脉不浮仍数,浮脉消失就说明热不在散漫了,而是变得比较集中。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一作温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湿邪运行不畅才会形成发黄,如湿热黄疸是汗出不畅,热不外透,小便不利,湿不下出,被封闭在一个空间中,缺乏流动性,这样就会酝酿发黄。本证是伤寒发汗已后,不存在热不外透的问题,但由于素体阳虚湿盛,发汗后阳气更虚,不能运湿,湿邪仍然是缺乏流动性,因此也能郁滞发黄,是属于寒湿,其色必晦暗,口不渴,脉沉迟。
湿热发黄是空间狭小引起的,发汗或下之,打开密闭的空间就能痊愈,寒湿发黄是动力不足引起的,所以汗或下打开空间的办法没有用,反而损伤阳气,因此说不可下也,发黄是发汗后出现的,当然也不可发汗。于寒湿中求之是说需要温阳化湿。
26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四十二。用前第二十三方。
伤寒过了七八日之久,热要由表入里了,里热就可能变成正式的阳明病,但由小便不利知阳明的燥气不旺,不能形成腑实证。阳明热力不强就无法蒸出汗去,使热郁滞在里面,和不能由小便排出的水湿结合而郁蒸发黄,上条寒湿发黄病性属阴,黄色晦暗,本条湿热发黄病性属阳,黄色必鲜明如橘子色。
前面说了湿热发黄是空间密闭造成的,想打开空间既可以从上面发汗,也可以从下面通利二便。这里因为有腹微满,所以要让湿热从下而去。至于这个腹微满是怎么引起的,不好确定,既可以是因为小便不利,也可以是因为阳明燥化能力不强,不能形成正式的腹满,只是形成了微满,即有轻微的大便不通。不论是哪种原因,茵陈蒿汤中栀子、茵陈可通利小便,大黄可通大便,总是可以给邪以出路的。
261.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檗皮汤主之。方四十三。
肥栀子 十五个,擘 甘草 一两,炙 黄檗 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本条述症过于简单,无疑是结合上下文说的,上条突出了小便不利,腹微满者,是下面不通畅,所以用茵陈蒿汤使邪从下出,下一条是瘀热在里,突出的是郁闭不能透出,所以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使邪从表透,本条没有这些特点,说明不是以郁闭为主要矛盾,而是以热为主,所以体外还有发热,属于热重湿轻,因此用栀子柏皮汤清泄热邪兼化湿,从方中用甘草来看也是湿邪郁滞不重,不然不会用甘缓的药物。
26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方四十四。
麻黄 二两,去节 连轺 二两,连翘根是 杏仁 四十个,去皮尖 赤小豆 一升 大枣 十二枚,擘 生梓白皮 切,一升 生姜 二两,切 甘草 二两,炙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瘀热在里的里并不代表里证,那样就不会再用麻黄了,这个里字是用来强调气机被束缚,不能透出。在这三条中,无疑本证的病位最偏外,应该还有一定的寒热表证,而小便不利、腹微满等症状不明显。方子以麻黄开表,赤小豆利水湿下出,连翘、桑白皮起到疏利作用。方中不仅有甘草,还有更滋腻的大枣,也说明了郁滞在表,不在里,大枣虽然甘壅助湿,但湿在表而不在里,大枣即没有妨碍,如果是前面的茵陈蒿汤证加大枣肯定是不行的。总之治疗湿热黄疸的这三个方子分别代表了汗、清、下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