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副其实何须虑——《论语》悟读【139】
名不副实终有患,名副其实何须虑。

《论语》第六篇第二十三章:
【原文】
子曰:“觚不觚(gū),觚哉!觚哉!”
【译文】
孔子说:“觚不像个觚的样子,这还叫觚吗!这还叫觚吗?”

【悟读】
技进乎道庶几不惑,
名副其实何虑无闻。
这是蔡元培先生贺画家刘海粟先生四十寿时的一副对联。
觚,古时盛酒的器具,上圆下方,有棱,容量约二升,后来觚被改变了,上下皆圆了,所以孔子认为觚不像觚了,比喻的是事物的名实不符。
对于“觚不觚”的现象,孔子表示出了自己的不满。理由应该非常明白:
孔子之前,以礼乐为核心的文化符号体系已然存在;孔子之时,这一体系十分松散、很不牢固。而儒家的建构,就是要以“仁学”的价值观念来支撑“礼乐”的符号体系,以克服“礼崩乐坏”的局面。由于文化符号体系混乱的现状,当时“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社会现实大量存在。于是,孔子发出“觚不觚”的哀叹。
社会是由众多的机构和家庭组成,而机构和家庭又是由一个个的人组成,每个人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在社会上,或为士,或为农,或为工,或为商;在组织里,或是上级,或为下属;在家庭中,或是父母,或为子女。不论身处何处,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这一角色对每个人提出相应的要求。每个人只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在社会这个大江湖中更好的发展。

《周易》特别强调一个人的“时位观”,什么时间,什么位置,说什么话,作什么事。树立正确的时位观,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大事。
在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时,人们通常会犯的错误有两种,一是不尽职尽责,尸位素餐;二是干不该干的事,胡作非为。譬如历史上明神宗朱翊钧,身为天子竟然27年不上朝,典型的不作为;现实中很多官员不是为民众尽心办事,而是利用职权,贪赃枉法,鱼肉百姓,典型的胡乱为;更有甚者可耻地出卖良知,甘当利益集团的吹鼓手或哈巴狗,故意扭曲正常的社会价值观,严重败坏社会道德,对社会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生而为人,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伟大梦想。但是,实现梦想之前,说自己的话,做自己的事,做最好的自己,也许是实现梦想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