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五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五  大象章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五章之心得。

本章是继续上一章的未尽之意。上一章结束时说“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圣人之所以能成就其无比伟大的造化之功,是因其始终坚持无为。那么圣人何以能够做到无为呢?因为圣人内心始终守护着一个根本——“大象”

“执大象,天下往

老子说的“大象”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很多的古今学者都解释说即是,历史上最早为老子作注的汉代隐士河上公也说:“象,道也”。但这样的解释让我们有个疑问,如果即是,老子为何不直言大道却说大象呢?

有过黄庭禅实修的朋友就知道,道不可,可的是在我们身中周流不息的感觉、感受,因此老子这里不说大道而说大象

而“大象”的字也是告诉我们,现在谈的这个道不是身外的道,而是身内的道。因为这里的不是大小的意思,而是“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中的王(王即人)大的意思,也就是说这里的“大象”是指道在我们人身中的感觉或感受,而道在人身中又叫做性,本性,因此“大象”指的是人的本心本性在尚未受到贪嗔好恶的遮蔽和污染时所表现出的那种浩然之气的感觉或感受,也就是张讲师讲的一种不拘碍的、开阔的、大公无私的心量。

我们再来看“执大象”中的,即守,守护的意思,不要让本心本性被私欲遮蔽和染污,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落实到具体的修行上就是不对黄庭一窍的气机起伏产生任何分别知见,该来的就让它来,该走的就让它走,“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就是“执大象”的意思。

“天下往”,“天下”指尘世的各种境遇。“往”,行走,比喻各种的应对进退。因此“天下往”是说在尘事纷扰的世间里各种的应对进退。

纷扰,什么东西会纷扰到我们?尊卑、高下、荣辱、好坏……,各种的境遇,面对这样的境遇,我们的黄庭一窍中就会起起伏伏不停,各种感受涌上心头,我们若能持守住廓然大公的心去应对进退所有的境遇就是“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在尘世间的各种应对进退中,因为能够“执大象”,对内来说不会伤害到我们的本心本性,我们的心也因此保持着安宁、平和与通达;对外来说因为能够“执大象”,就不会造成对他人的伤害,由于没有伤害,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争斗,国与国之间也不会发生战争,所以就是“安平泰”。

在这里,“执大象,天下往”是內圣,“往而不害,安平泰”是外王,內圣是外王的根本,而外王是內圣的最终呈现。因此要想做到外王,必先做到內圣。要想在生活、工作中获得快乐和幸福,就必须先做到“执大象”,以廓然大公的心量来待人接物,来为人处世,只有这样才可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也许这就是老子这段话的给我们的启示吧。

“乐与饵,过客止。”

,音乐,比喻能通过感官产生快乐的所有人事物。

,诱人的美食,比喻能诱发内心欲望的所有人事物。

感官的刺激会产生快乐的感受,若不懂得“执大象”,心就会被感受所绑架,因而被各种诱惑牵着鼻子走,所以叫“乐与饵”。

一旦被诱惑牵着鼻子走,本性的造化将无法展开,这一生来到这个人世间,因为无法体悟生命的根本,而成为一个匆匆的过客,而不是生命的主人,所以叫做“过客止”。

在文化、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总是被形形色色的各种诱惑所包围,“心动”成为我们选择怎样的生活、怎样的人生的重要因素,我们从未觉察过这样的“心动”到底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欲望如果能彻底被满足也就罢了,可事实是越是努力满足欲望,欲望越是不满足,它好像是一个无底的洞,怎么也填不满,所以老子才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我们的本心本性就是在这样的诱惑中逐渐从生命的主人沦为过客,成为一个装载欲望的器具,随着时光的流逝,终有一天这个器具将灰飞烟灭,本性却因为没有完成返本还原的造化而堕入六道轮回之中不能解脱。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道之出口”是用语言来形容的意思,道无论如何形容都是非常平淡无味的,祂无法让我们的眼睛为之一亮,也不会让我们口舌感觉很爽,反正无法让我们为之心动,所以叫做“淡乎其无味”。

道不但“淡乎其无味”,而且还看不见听不到,而当我们真正懂得祂的时候,真正能在身中实施得来的时候,就可以知道祂原来是可以应用的,而且是用之不尽的(既:尽的意思)。

这段话是告诉我们,修行的过程即是卸掉贪嗔好恶的过程,卸掉那些我们认为好的、要追逐的感受知见,卸掉那些我们认为不好的、要抵抗的感受知见,只是让感受单独的存在,千万不要被身中的任何感受所迷惑,我们只需要“致虚极,守静笃”就可以开启生生不息的,伟大的,精妙的造化。

好了,本期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您的阅读!我们下期再见。

(张讲师的讲解请见次条)
(0)

相关推荐

  • 高恒解《老子》之三十五

    高恒解<老子>之三十五 35.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译文: 执掌着象征着人民利益的<道>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八章 处厚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七章 无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九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九章 得一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六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六章 微明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胜刚,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直译:将要收敛它时,必定扩张它:将要削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四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四  成大章 大道汎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分享听张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三 尽己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听张讲师讲<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之心得. 知人者智,自知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二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二  知止章 道常无名,樸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和,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本章老子从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一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一  贵左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  不道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衿,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是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