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四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四  成大章
大道汎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分享听张庆祥讲师讲《道德经》第三十四章之心得。
上一章老子告诉我们生命的根本在内不在外,外在所有的一切都会随时空的变化而消失,只有我们内在的“真我”可以寿而不亡。但我们却总是将“小我”误以为“真我”而不自知,如何才可以找回真我,体证真我?惟有“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因此本章旨在告诉我们应怎样效法大道的“自知”、“自胜”、“知足”、“强行”。
大道汎兮,其可左右。
:广泛,范围很广。
左右:上下左右。
无边无际的大道啊,遍布于我们的周围。
这是在说大道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又无物不有、无处不到的本质。老子这里为什么要谈道的本质呢?因为要告诉我们:道已经具足于我们的一身,寻找大道无需外求,回到身内静静觉观就可以发现道原来就具足于我们的一身。
最近刚好在微信读书上看一本书《天堂的证据》,作者叫埃本·亚历山大,是美国的一名资深的脑神经外科医生,受过多年严格的科学教育,在脑神经外科领域的学术造诣也颇为深厚,有着这样背景的医者对关于人的灵性也就是科学无法验证的东西是不可能相信的,可是有一天他突然得了革兰氏阴性细菌导致的脑膜炎,在医院整整昏迷了7天之后又居然活了过来,并且大脑未收到丝毫伤害,这本来已经是世界医学史上的一个奇迹了,更难得的是他在7天昏迷中得到了更难以置信的濒死体验,这种体验完全颠覆了他过去对科学、宇宙、生命的认知,他说:
“我在自己的经历中发现,宇宙的广阔与复杂超乎我们的想象,而意识则是所有存在的基础。”
作者这里说的“意识”非大脑产生的意识,是指目前科学还无法验证的一种意识能量。
“如果让我总结一下的话,首先我想说,宇宙之大远超乎我们看到的实体部分。(实际上,这不是什么新鲜的看法。传统物理学已经承认,宇宙中有96%的部分是由“暗物质与暗能量”组成的。这些所谓的“暗”存在究竟是什么呢?没有人知道。但我的经历的独特性在于,我直接感受了那里的生命活力,体验了意识作为基础角色的真相。我在那里的时候,这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事实,像一股不可抵挡的、充满力量的气团直接拂过我的身体)”。
作者在昏迷期间,大脑停止了工作,但“意识”却进入了另一个从未知晓的世界,从那里感受宇宙的无边无际,感受生命本来的面目。
“我想说的第二点是,我们中的每个人都以复杂而必然的方式与巨大的宇宙关联着,那里才是我们真正的家园。与之相比,这个有限的地球世界就像一个小小的柜子,我们被禁锢其中,我们的视野也被局限在了里面。”
天地万物为一体,这个一体大而无边,其中个体与个体之间都彼此存在着复杂而又必然的关联,但由于人类小我的限制,无法体验这种联系及整个宇宙的真相。
“还有第三点,在传播“心胜于物”的过程中,信仰有着至关重要的力量。”
“宇宙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上帝无处不在。”
虽然作者只是对宇宙的惊鸿一瞥,而非真正的觉者,但其体验对人类来说还是非常宝贵,它可以让我们对生命,对宇宙,对大道有一个不同以往的感受,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上微信读书看看。
因此大道汎兮,其可左右是说大道其实就是气,就是能量,祂遍布于整个宇宙,宇宙中所有的个体都由道所生并彼此关联。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
依赖。
不辞:不言语,意为不加任何干涉。
成人成物,没有偏私。
万物生生不息的造化都依赖于大道,大道从不因此而加以干涉,也不因为万物的生生不息而居功自傲,大道只是毫无偏私地长养着万物而不因此控制万物。
老子这里是在告诉我们大道的无为,对生养的万物不干涉、不居功、无偏私,不控制。而我们人类呢,刚好相反,我们对所遭遇到的人事总是紧张兮兮,总期望将一切都掌控在自己的手中,任何一点不确定都会让我们焦躁不安,总是被压力和恐惧压得踹不过气来,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选择抽烟、喝酒、暴饮暴食、发脾气等方式来发泄内心的压力和恐惧,而当取得一点点成绩时,我们又妄自尊大,目空一切,所以老子说:
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
“常”是指道不生不灭的本质,而“欲”则是人类独有的七情,也就是情绪,因此这里讲的并非身外的道,而是在讲身内的道,讲人类身中本性气机的造化。
“常无欲”是我们黄庭一窍的气机尚未发动,内心很宁静、很清真,比如我们晚上睡了一个好觉,早上刚刚起来,还没有其它事情的搅扰,只感觉全身很轻松、很惬意,那种状态就是“常无欲”。处于这种状态之下,我们黄庭一窍的气机起伏非常隐微,我们常常难以觉察,所以老子说“可名于小”(“可”:可以;“名于”:称其为;小:形容很隐微的样子)。
“万物归焉”,这里的“万物”是指我们一切的感受,一切的造化的工程,一切的阴阳和合之道,一切的周行之理。“万物归焉”是说我们一切的感受,一切的造化的工程,一切的阴阳和合之道,一切的周行之理,都由黄庭一窍中那个很隐微的能量所控制,归它主宰。这也就是人类与其它万物的区别所在,人类能够认识宇宙,认识世界靠的就是黄庭一窍这个灵敏且微妙的能量感应,可也正是这个能量感应,使我们在烦恼痛苦的苦海中轮回,这是因为我们总是在这股能量上攀附分别好恶知见,然后去控制它,要这个感受,不要那个感受,所以老子说“而不为主”,我们虽然可以主宰万物,可我们却不去控制它、干扰它,不对其攀附好恶分别的知见,只是往内静静的看着它,与它和平相处,该来的时候就让它来,该走的时候就让它走,那么它就会产生很伟大、很精妙的造化。“可名于大”这个“大”是说本性中生生不息的造化工程很精妙、很伟大,而不是说我们人的伟大。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所以圣人始终保持无为,故能成就其本性的伟大。
不为大”就是无为,即不辞、不居功、不为主等。对外来说则是依循人事本来的法则行事,而非依自己的喜好行事;对内来说不对黄庭一窍微微起伏的气机加以分别取舍,任其发生,勿忘勿助。如果能始终做到这样的无为,就可以成就我们本性伟大的造化之功,就可脱离烦恼痛苦的轮回,享受自由自在的人生。
因此本章老子是告诉我们大道虽然无边无际,但也无物不有,我们每一个人身中本自具足的本性就是大道,祂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身中周行造化。我们要做的就是效法大道,效法大道的无为才是我们走上自在人生的唯一之路。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您的阅读!我们下期再见。(张讲师的讲解请见次条)
(0)

相关推荐

  • 大道泛兮 其可左右,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四章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氾,同泛,广 ...

  • 遵道而行:人知道了物的永恒和普遍,才能终生地守护自己

    在人的面前,事实上呈现两条道路.一条是道,它通向生命:另一条是无道,它通向死亡.遵道而行就是要否定无道而肯定道. 老子将道与无道之间的矛盾尖锐地突显出来.在道看来,道是道,无道是无道:但是在无道看来, ...

  • 听张讲师讲《道德经》第二十四章之心得分享

    第二十四 不处章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于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大家好,今天继续给大家分享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二十四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八章 处厚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七章 无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九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九章 得一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六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六章 微明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胜刚,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直译:将要收敛它时,必定扩张它:将要削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五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五  大象章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五章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三 尽己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听张讲师讲<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之心得. 知人者智,自知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二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二  知止章 道常无名,樸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和,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本章老子从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一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一  贵左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