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九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九章 得一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贞而贵高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本章为得一章,那么什么是“一”呢?

首先“一”就是气,具有生生不息造化之功的气。其次,“一”是这股气尚未分判阴阳,而又正待分判阴阳,简单地说就是无形至有形的一个临界点。老子在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万物均由这股气所生化而来,因此这股气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本。由此可知,“一”在天地万物的生化中是何等重要,所以老子说: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纵观过去的“得一”者,天得一所以清明,地得一所以安宁,神得一所以灵验,谷得一所以丰盈,万物得一所以生生不息,侯王得一所以天下贞,而天、地、神、谷、万物、侯王之所以能够清、宁、灵、盈、生、贞,都是因为有了这个“一”。

在宇宙混沌未开的时候,只因有了这股气,才有了清明的天,才有了安宁的地;之后也是因为有了这股气,才有了有灵的神,才有了丰盈的谷;再之后也是因为有了这股气,才有了生生不息的万物,以及万物之首的人类。

这里的“侯王”比喻人类,之所以称其为王,一是因人类为万物之首,二是人身本就是一个小天地,而人类则是自己这个小天地的君王。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是说人类因为有了这股生生不息的造化之气,天下(身心命)生生不息的造化得以开启,而不偏离正确的轨道。“贞”通“正”,不偏离的意思。

这说的是有了这股气的情况,那么如果失掉这股气又会是怎样的结果呢?老子接着说: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贞而贵高将恐蹶。

天因为没有了清明恐怕将要破裂,地因为没有了安宁恐怕将要崩塌,神因为没有了灵验恐怕将要终止,谷因为没有了丰盈恐怕将要枯竭,万物因为停止了生息恐怕将要灭绝,侯王也就是我们人类因为身心命不能朝着返本还原的方向造化恐怕将要从万物之首的位置上跌落下来。(蹶:跌倒休克的意思。)

由此可知,天、地、神、谷、万物、侯王均以“一”为本,“得一”则兴,失“一”则亡。可是怎样才能“得一”而不失“一”呢?老子接着说: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所以贵要以贱为本,高要以下为基石。正因为如此君王们才自称孤、寡、不榖,这不就是以贱为本吗?难道不是吗?故对待众多的荣誉要像毫无荣誉那样。不欲求像玉那样光彩夺目,那样高贵,而应像石头那样鄙陋,那样粗贱。

这就是老子给出的如何才能“得一”的答案。这个答案并不针对天地神谷和万物,针对的只是侯王。

因为天地神谷和万物没有私欲,没有贵贱、高下的分别对待,天清不自以为清;地宁不自以为宁;神灵不自以为灵;谷盈不自以为盈;万物生生不息不自以为生生不息,因此“得一”自是必然。

而人类却因身居万物之首,身份“高”而“贵”,常常因为“高”而“贵”的身份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比如“人定胜天”;比如吐纳导引,人为造作……,总之是以人类自己的欲望为主宰,这样就因此失掉了本来具足的“一”,所以老子才要告诉我们贵要以贱为本,高要以下为基石,就是说我们不要用我们的世智辩聪(高而贵)来干扰平凡而朴实的本性(低而贱),不要因万物之首而骄矜,而应效法天地万物的无为。

就像君王自称孤寡不榖一样,孤,孤德少仁的意思;寡,寡德薄仁的意思;不榖,不善或不德的意思。君王甘居不德不仁,甘居卑下就是放下对德、仁荣誉的追逐,也就是老子说的“数舆无舆”,舆,通誉,即声誉、荣誉的意思。“数”就是众多的意思。拥有众多的荣誉却不自恃就是“数舆无舆”的意思。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也是甘守卑下,不自以为高贵的意思。玉,因为外观温润剔透,而又稀少,因此夺目而高贵,石头外观却粗糙而又随处可见,因此鄙陋而粗贱,甘守低下鄙陋就如平凡朴实的石头,不要自以为高贵夺目如玉石。

而要做到“不欲琭琭如玉”,而“珞珞如石”,不是指注重外在的言谈举止,外在的言谈举止的根本还在于内心的一团气上,如何在这团气上下功夫,过去谈得比较多,本期张讲师的讲解也讲得比较详细,这里就不再赘述。

因此本章的主旨是说作为万物之首的人类,应效法宇宙天地万物的自然无为,“以贱为本”、“以下为基”,持守住本来具足的“一”,从而开启内在生生不息的造化。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您的阅读!我们下期再见。

(张讲师的讲解请见次条)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讲义-第三十九章 得一为本-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三十九章 得一为本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 ...

  • 昔之得一者 故致数 誉无誉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 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 万物无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二十九章之心得分享

    第二十九  自然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也.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呴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这段话的文字翻译是: 用有为的手段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十九章之心得分享

    本章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学习张庆祥讲师讲<道德经>第十九章之心得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八章 处厚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七章 无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六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六章 微明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胜刚,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直译:将要收敛它时,必定扩张它:将要削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五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五  大象章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五章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四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四  成大章 大道汎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分享听张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三 尽己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听张讲师讲<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之心得. 知人者智,自知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二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二  知止章 道常无名,樸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和,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本章老子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