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十二年(二)

不多久四种解决方案公佈了:留校继续升学的同学有的暗自高兴,有的掩饰不住自已,有的甚至向被公佈下放的同学投去异样的眼光。意味着这些人的前景,前途一派光明。留城的同学也松了口气,因为残疾照顾意味着他们可以在城里得到一份工作安排,上述两种情况意味着他们有了铁饭碗。而家在农村的同学则别无选择一一回乡。如乔永星同学,朱明歧同学,还有其他同学。而我们属于下放插队的同学似有一种淡然,沉默然而又激愤的感觉,不甘不服而又无奈的感觉。不丢人!因为我们属于即将奔赴一一广阔的天地一一农村这个大学一一去接受一一再教育了。去从事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一一修地球去!从此定格在我们只是初中毕业生!同学同窗五年(学习三年,"革命"两年)在那一刻割裂了!以致几十几年,几十年后再聚首,仍颇有微词,仍愤愤不平!也难怪当时。
实事求是地说,母校在下放地点(公社)的选择上还是周到的。一是南洋公社,两是步凤公社,这两个公社以种棉花为主,盐碱吸沙土下雨天不烂,离城不远,,交通在当时来说也较为便利。况且南洋夲身一直是盐中学生忙假劳动基地,两地的干部群众素以待人热情周到。学校在下放人员建组方面出了两条:一是自愿组合,至少满八人以上,二是自愿组合人不够基准数则学校协调,也可自已去协调,分批实施。获批下放建组的同学可自行去这两地实地了解。

我和我们原师专后教育学院大院的在盐中上学的王一民、丁丰三人一起去南洋走了一遭,后又与盐中其他几位同学共同组成一个知青组。其中有沈德跃、哈中培,孟凡成(三人都是高三),加上王志山(高二)后又陆续加入卢万年,哈中和,邱丕华(我的弟弟,年龄最小才十五岁)共十人。因哈中培,哈中和弟兄俩是回族,故后来单独砌两间知青房给他们住。
下一步是办下放手续了,那时派出所就在盐中西大门对面,户籍警办事效率挺快,也很简单,一纸文就行了。这是六八年六,七月份的事。在第一批如李瑞安,徐秀銮,刘锦云等八月八日下放后,我们在静静地等待第二批确定在八月二十七日。进入了向母校老师,向父母家人,向同学,向盐城县城一一告别的时刻。县城一一已没有了我们的户口,我们将不是城里人,呆不下去了,做学生,做工人,做商店营业员甚至去拉扳车都与我们一一无缘了。我们将是农村户口了,即将是知青式的农民了,将享受宪法赋予的劳动的权利了!
【作者简介】邱丕民,盐城人,盐城中学1966届初中毕业,1968年8月到原盐城县南洋公社新乡三队插队劳动,1979 年回城。1981年起任盐城中学司务长,招待所所长,宿舍管理员兼司务长。2003年任新校区司务长,直至2014年卸任。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