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如果你身边有一些带着“孩子气”的人,你一定要珍惜,这种人真诚、纯真,作为亲人或朋友,都是我们难得的财富。

如果你发现自己常常像孩子一样看待问题,不要以为这是自己幼稚,这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叫做孩子气,也叫童真童趣。

孩子气,就是一颗绝假纯真的真心。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意思是说,永恒的德不离开,复归到婴儿的纯真状态。

在第49章又说:“圣人皆孩之。”

真正的圣人教育人们,就是使得老百姓都像婴孩那样单纯质朴。

老子对于婴儿琢磨透了,他的心态当然能不断地校正,他的人生当然长寿,当然超脱,当然潇洒!

老子所说的婴儿、赤子是浑然元气初生之儿,是天真未凿的幼儿,如果到了后来这些心灵就起了变化了。

比如在生命的进程中,有的希望做官,有的希望发财,有的希望美色,有的希望美食,等等。

于是一味地意气用事,一味地霸道逞强,一味地贪欲扩张,都与最初呱呱堕地的婴儿、赤子那种浑朴、真纯、柔和相去越来越远了...

最终与强硬、衰老、危险、死亡越来越近了。

老子赞美婴儿、赤子,说他们具有纯真自然的天性,没有厉害得失的计较打算,最符合于老子道德的理想。

而这种生命状态,也正是老子所提倡的'涤除玄览'所需要达到的精神状态。明代的李贽、袁宏道等人就多次赞美赤子、稚子的天真,一切出于自然,最符合审美的要求。

袁宏道说:“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而无往而非趣也。”

你看,一个人一天到晚就算计着那些钱财,还会有趣味吗?有啊,不过那叫'铜臭味儿'了,老百姓的话多有趣味啊!

明代的思想家李贽说: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儿童,是人生的开始;孩子气和童心,是心灵的本源。

童心就是我们绝假纯真的那颗心,拥有童心的人真诚的待人接物,不自欺欺人。

人在学习中,通过耳闻目睹会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长大之后,又学到更多的理性知识,而这些后天得来的感性的闻见和理性的道理一经入主人的心灵之后,童心也就失落了。

久而久之,所得的道理、闻见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觉察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从而又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计地去发扬光大。

知道恶名是丑的,便挖空心思地来遮盖掩饰,这样一来,孩子气和童心也就不复存在了。

童心一旦失落,说出话来,也是言不由衷;参与政事,也没有真诚的出发点;写成文章,也就无法明白畅达。最终会变成一个呆板、无趣的人。

梁启超:做人有孩子气是很好的。

1925年7月,梁启超给孩子们写信:

我说你“别耍孩子气”,这是叫你对于正事——如做功课,以及料理自己本身各事等——自己要拿主意,不要依赖人。至于做人带几分孩子气,原是好的。你看爹爹有时还“有童心”呢。

梁启超说有两种孩子气,一种是任性、耍小孩子脾气;另一种就是我们说的童心童趣。梁启超始终保持一颗童心。

他昵称儿子梁思礼做“老白鼻”,风趣的父亲将英语Baby(宝贝)一词汉化,变成属于梁思礼特有的甜蜜。

也正是这个“老白鼻”,后来成为我国航天质量可靠性工程学的开创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

梁启超重视子女教育,但绝非板着面孔说教。相反,在孩子们面前,他是一个亲切有味的父亲,一个童心未泯的老顽童。

对长女思顺,梁启超常亲切地称其为“娴儿”“宝贝思顺”“顺儿”等;对思懿,则干脆取外号为“司马懿”;至于思宁,却又以行名,呼为六六。

后来,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同在国外,梁启超写信时,又写作“一大群大大小小孩子们”“大孩子、小孩子们”。

英国大诗人华兹华斯说,“欢乐和自由,是童年时代的纯真信念。”

在华兹华斯看来,童心是神圣的,它使孩子更加接近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他说出了一句惊世骇俗、振聋发聩的话:“孩子是成人的父亲。”

爱一个人,就守护TA的孩子气。

拥有孩子气的人,比起那些浑身散发着铜臭的人更坦率、真诚;比那些整日追名逐利的名利客更洒脱、潇洒;比那些处心积虑的人更快乐、幸福。

孩子气,这是一种独特的气质,更是一种不自觉的人生境界。

拥有孩子气的人,不会把事情复杂化,他们的世界简单、富足,身上总有强大的正能量。就算有伤口,也会很快愈合。

在这个追名逐利的市场经济时代,孩子气成了奢侈品。

我们的孩子,都被学校名利化了,甚至被教育成了自私自利的高学历人才!更不用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商界精英,爱出轨、爱吸毒的娱乐圈明星。

孩子气,比干净的空气更稀缺。爱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要守护TA的孩子气。不管是爱人,还是孩子,甚或是父母,要用爱心呵护,用宽容滋养。

愿你身身畔有一人,愿意呵护你的孩子气。

(0)

相关推荐

  • 老子“赤子”功

    以武学打开世界 老子姓李名耳,字李聃,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道家学派的开创者.他之前虽然有被后世称为道家的赤松子.广成子.彰祖.容成子.王子乔等,但因那时的道家没有系统的理论,没形成学 ...

  •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

    这一章节,老子讲了为人处世的方式,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仔细想来,很少能够做到,能够做到的人如果没有对应的心性是容易走另外一种极端的,而心性行为合一做到如此所说的,的确是大家,并且难得. ...

  • 《道德经》通读 第二八章

    <道德经>通读   第二八章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 ...

  • 道家从根本上把握大道,故为道者能自身生生不息,新而又新

    当人亲近道德的时候,它也亲近人:当人远离道德的时候,它也远离人.但一个为道者将修德不仅实现于自身,而且扩大到他人乃至世界. 一个修道之人在完成了闻思修证行之后就成为了有道者.一个有道的人就是一个有德的 ...

  • 《道德经》“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有何深意?与恒卦有何关系?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此篇承接("知其雄,守其雌&q ...

  • 老子说给大人的话: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本文作者为四川正道文化特约作家. 老子说给大人的话: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曹蓉 /文 让我们闭上眼睛推想一下:假如你回到童年--你是一个婴儿,坐在摇篮里,脸上绽放纯真的笑容,一双如星子的眼睛,充满对这 ...

  • 《道德经》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离。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

    <道德经>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离.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荣,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复归於朴.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 ...

  •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出自<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意思是,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 ...

  • 《道德经》:20句话,20种处世大智慧

    《道德经》:20句话,20种处世大智慧

  • 老子道德经全文

    <道德经>--<老子道德经> 老 子: 「道 德 經」: 第 一 章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 无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万 物 ...

  • 还原版《道德经》老子自序二:我独异于人

    本章是还原版<道德经>"老子自序"中的第二章"我独异于人",全文如下: 使我絜有知,行于大道,唯迆是畏. 大道甚夷,人甚好解.恍兮其未央哉,惚兮其若 ...

  • 道德经的奥秘

    一.老子传道 真假不一定是相对的   中华文化的根源就是易经 读道德经要检讨自己,抱着冷静恭敬很真诚的态度好好听听老子的话,回头调整自己,而不是用我 的看法评价老子. 为什么和老虎在一起?和老虎说什么 ...

  • 小国寡民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80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