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加减治不稳定性膀胱医案、配方
不稳定性膀胱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膀胱逼尿肌不稳定,过度活动的疾病,是指膀胱充盈期自主地或诱发地产生一种患者无法自主控制的无抑制收缩。既往也称不随意性膀胱、自主性膀胱、痉挛性膀胱等。
引起膀胱不稳定的因素很多,概括分为神经源性和非神经源性。神经源性关键在于原发病的治疗,非神经源性包括精神因素和局部因素。
后者包括膀胱出梗死,局部炎症,肿瘤以及先天性逼尿肌不稳定,在局部因素解除后仍有很多患者遗留程度不等的尿频、尿急、尿失禁症状。本病属于中医学淋证中劳淋、气淋或遗尿等范畴。运用中医理论助膀胱气化,以五苓散为主,化气利水治疗,颇见良效。
【病案举例】
1.白某某,女,36岁。3个月前由于房事过度,渐感尿频、尿急,咳嗽或喷嚏时常伴尿失禁,严重时每日小便14~15次,以致恐惧饮水,尽量减少汤、粥等液体食物,但症状仍无改善。外院曾怀疑泌尿系感染,但反复查尿常规未见白细胞,尿培养未见致病菌。口服氟哌酸等效不显,遂来就诊。查其身体瘦弱,面色白,饮食可,无发热恶寒,伴腰酸乏力,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多津,脉沉细弱。尿常规:白细胞(0~1)/Hp,膀胱测压15mmH2O,诱发试验(+)诊为不稳定膀胱。中医诊断:淋证(劳淋),肾气不足,膀胱气化不利所致。治法:温阳化气利水。予五苓散加减:茯苓15g,泽泻15g,炒白术12g,猪苓10g,桂枝10g,川续断15g,炒杜仲12g,熟地12g,炙黄芪15g,14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二诊时患者症状明显减轻,小便后有畅快感,尿失禁消失,尿急明显解,小便次数减少,每日约7~8次。继以上方14剂;症状基本消失,小如常。后以六味地黄丸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复发1122.甄某某,女,77岁。患者既往有慢性泌尿系感染病史,曾反复发作,每因劳累则诱发,口服氟哌酸可缓解本次发作后服氟哌酸无效,遂来就诊。主症:尿频、尿急、小便不畅,尿有余沥,小腹坠胀,伴气短乏力,面部及双下肢浮肿,四肢欠温,舌淡边有齿痕,苔薄,脉细弱。查尿常规:白细胞1~3/Hp,未见红细胞,尿培养未见致病菌。尿动学检查因患者拒绝而未做。诊断:不稳定膀胱。中医诊断:淋证(气淋),中气不足证。治法:补中益气,化气利水。予五苓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化裁:茯苓20g,泽泻15g,猪苓10g,炒白术12g,桂枝10g,党参15g,炙黄芪18g,升麻3g,柴胡3g,陈皮6g,当归10g,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二诊时,双下肢水肿好转,体力渐增,小便次数减少而尿量增多,可以自控,唯略感口干。
上方减桂枝至6g,加天花粉10g养阴生津。继服14剂,症状基本消失,排尿正常。后嘱服补中益气丸,六味地黄丸1个月以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