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次考上清华,1次考上北大,那个天才理科状元,最终却沦为了“废物”……
前段时间看《十三邀》,李诞的一句话,让筱爸很有感触:
我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考上名校。

生活中,可能很多人都会有这种遗憾。
虽然有了自己的小事业、小家庭,但还是感叹自己为何当初没有考上大学,或者没有拼尽全力去考一个好大学。
但有这么一个孩子,4 次参加高考,2 次考上清华,1 次考入北大,还曾拒绝过复旦的录取。
可在值得羡慕的高分传奇背后,是让人唏嘘的人生弯路。
这个孩子叫张非。
2007 年,央视的《实话实说》、《鲁豫有约》都曾邀请张非接受采访。
看完他的采访之后,筱爸感慨颇多:
做父母的,总希望孩子能考上名校,让他们的未来更有保障。

但张非的经历,却揭示了一个扎心的事实——考高分,上名校,并不意味着人生的胜利。
我们从他的故事中,也能获得许多教育方面的启示。

两次退学
让他迷失的不是游戏
如果人生以高考论成败,张非无疑是人生赢家。
2002 年,第一次参加高考,他以高分考上了复旦。因为心中有个清北梦,张非没有入学,选择复读一年。
第二年,他以 606 分考入北大的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但圆梦北大后,他并没有珍惜机会,反而沉迷在网络游戏中,一年就挂了 7 科,最后被北大劝退。
2005 年,张非再次以 703 分的高分,一举拿下当年南充市的理科状元,考入清华。

遗憾的是,因为打游戏缺课,他连一半学分都没修到,再次被退。
从先天条件来看,张非无疑天赋极高,但真正聪明的人,不会在同一个坑里摔倒两次。
面对儿子的堕落,张非的父母痛心疾首地表示:是网络游戏害了他。
但让张非堕落迷失的,从来不是游戏,而是极其淡薄的自律意识。
为了避免孩子重蹈覆辙,第三年考入清华后,张非母亲前往北京,一边打工,一边监督张非学习。
在母亲的监管下,第一个学期,张非表现不错。

可母亲一离开,他很快又沉浸到游戏中,再次荒废学业。
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曾说:
有一种品质可以使一个人在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中脱颖而出,这个品质不是天资,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
张非的成绩优异,靠的是聪明的大脑,但天赋从来不等同于能力本身。
总是在「他律」约束下的孩子,永远都无法活出自己的人生。
让一个人真正走得长远的,还是自身强大的自律能力。
就如张非,别人 4 年就能完成的学业,却花费了他整整 10 年的光阴。

比分数更重要的
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在接受央视《实话实话》采访时,张非母亲的一番哭诉,听得筱爸十分揪心:
“大家只关注我儿子智商高,考分高,但大家不知道的是,我儿子不会与人相处,缺乏自理能力,不知道心疼父母,情商几乎为零。”
确实,在生理上,张非已经成人,但在心理上,他依然是个儿童:
二十多岁,不会自己洗衣服,脏衣服堆积成山;
性格孤僻,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看到女生或厌恶的人,扭头就走;
更要命的是,张非对父母的感情也相当淡薄。
06 年夏天,张妈妈来北京,给儿子办退学手续。
为了省钱,她在清华校园的长凳上露宿了十几个晚上,被蚊虫叮咬得浑身是包。
可这个儿子,却连问都没有过问,继续窝在宿舍里打游戏。

这个冷漠、拧巴、习惯逃避的孩子,到底是谁造成的?
是他的母亲。
据张非回忆,母亲从不愿意让他干家务活,即使自己干了,母亲也会偷偷再干一遍。
久而久之,他就不愿意再做这样的无用功了,反正不做母亲总会做 。
毫无疑问,妈妈是伟大的,但爱错了方式,到头来只会害了孩子。
事无巨细的包办和控制,让张非丧失了生活的体验,错过了成长的机会,也慢慢丢失了自我价值。
一个没有自我的人,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更是无从提起。
心理学博士海姆·G·吉诺特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中说到: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就是要在跟他们有关系的事情上,让他们有发言的机会,如果必要,让他们自己做出选择。
一个没有责任感的孩子,难以和这个世界相处。
而激发孩子责任感的首要条件,就是给他自由的空间,自己做主的权利。

2007 年,张非改名张空谷,以 677 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
这一次,他没有重蹈覆辙,顺利完成了大学学业。

但脱离「学霸」的光环,4 次高考的经历,对他人生的影响是久远的。
本科毕业后,张非也想继续深造,考中山大学的哲学研究生。
但在面试环节,没有一个导师愿意录用他,只能不了了之。
虽然有些残酷,但也不难理解老师的担忧:
一个不自律,没有目标,不独立的人,很难扬帆远航。
不用惊涛骇浪,一股小风,就足以把他推回生活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考研失败后,张非也正如人们所担心的那样,再次染上网瘾。
年事已高的父母,为了帮他,只好卖掉房子,举家搬迁。
2015 年,张非终于回归了正常生活,考入一家事业单位,就此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回归平凡,对张非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但他的经历,还是让筱爸感到惋惜。
好的学习成绩,可以决定孩子以后去哪个城市上大学。
但最终决定孩子命运的,永远是孩子现在的态度、选择和行动。
正如唐江澎校长的那句名言:
没有分数的学生,过不了今天的高考;
但只有分数的学生,恐怕赢不了未来的大考。
希望张非的故事,能让所有父母明白:
比起成绩,把孩子培养得独立自主,人格健全,让他找到人生方向,这才是更重要的事。
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