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指南医案》吐泻

身热。吐乳自利。温邪内扰脾胃。稚年防惊。(温邪)

藿香叶 飞滑石

未到周岁。热犯脾胃。呕逆下利。壮热不已。最多慢惊之变。

人参 川连 黄芩 藿香梗 广皮 生白芍 乌梅

暑邪犯肺。交土王用事。脾胃素弱不运。暑湿。腹鸣。泄泻。恶心。露睛。怕成慢惊。(暑湿)

人参 藿香 炒浓朴 木瓜 川连 茯苓 炒扁豆 泽泻

伤食一症。考古用五积散之义。取暖胃使其腐熟也。既上涌频吐。大便溏泻。胃气益伤。阳气坐困日甚。清不升。浊不降。痰潮干呕。腹鸣便遗。睡则露睛。龈黑唇紫。小溲竟无。阳不流行。津液自耗。有慢惊昏厥之危。议通胃阳。读钱氏薛氏之书。能知此意。(胃阳伤)

人参 郁金 炒半夏 炒白附子 茯苓 菖蒲 炒广皮 炒粳米

阳明胃阳受伤。腑病以通为补。若与守中。必致壅逆。咋日用方。通胜于补获安。幼稚非真虚寒之病。

人参 茯苓 益智 广皮 炒荷叶 炒粳米

鼻明汗出。龈血。阳明虚。胃气未和。不宜凉降。六神汤加炒广皮。

面色痿黄。脉形弦迟。汤水食物。入咽吐出。神气恹恹。欲如昏寐。此胃阳大乏。风木来乘。渐延厥逆。俗称慢脾险症。幼稚弱质。病延半月有余。岂可再以疲药玩忽。宗仲景食谷欲呕者。吴茱萸汤主之。

人参 吴萸 茯苓 半夏 姜汁

昨用泄木救胃土法。安受不见呕吐。然中焦阳气大虚。浊气上僭。则为昏厥。津液不升。唇舌干燥。岂可苦寒再伐生气。今如寐神倦。阳陷于阴何疑。仲景通阳理虚。后贤钱氏薛氏。皆宗其义。

人参 炒半夏 茯苓 广皮 煨姜 南枣

周岁幼小。强食腥面。身不大热。神气呆钝。上吐下泻。最防变出慢惊。此乃食伤脾胃。为有余。因吐泻多。扰动正气致伤耳。(食伤脾胃)

广皮 浓朴 茯苓 广藿香 生益智 木瓜

凉风外受。内郁热伏。身发瘾疹。便解血腻。烦渴。得汗。仅解外风。在里热滞未和。啾唧似痛。大便仍有积滞。清里极是。但半岁未啖谷食。胃弱易变惊症。少少与药。(郁热内伏)

藿香梗 川连 黄芩 生白芍 淡竹叶 广皮 滑石 炒楂肉

形神衰弱。瘕泄纯白。而痈疡疳蚀未罢。气喘痰升。总是损极。今胃虚纳减。倘内风掀动。惊厥立至。孰不知因虚变病也。(胃阳虚)

人参 炒粳米 茯神 炒广皮 炒荷叶蒂

(十二) 痰中带血。食已呕吐。因惊仆气逆。令胃不和。与黄连温胆汤。因年弱质怯。以金石斛代之。(胃不和)

温胆汤去甘草加金石斛姜汁。

(九岁) 久呕少食。(胃虚气逆)

人参 半夏 茯苓 广皮 姜汁

蛔厥。少腹痛。欲呕。安胃丸

(九岁) 久泻。兼发疮痍。是湿胜热郁。苦寒必佐风药。合乎东垣脾宜升。胃宜降之旨。(湿热)

人参 川连 黄柏 炙草 广皮 白术 神曲 麦芽 柴胡 升麻 羌活 防风

(十一) 夏病入冬。仍腹痛下积。稚年不慎食物。肠胃屡滞。利久阴伤。身热发呛。先与理阴。疏腑滞浊。(久痢伤阴积滞未清)

熟地炭 当归炭 山楂 炮姜 炙草 茯苓 麦芽

世俗所称慢惊风者。不知起于何代。创是名者。其遗祸于婴孩。已不啻万亿矣。盖就其所指之病而论。如吐泻兼作。气怯神倦。虚烦搐搦。痰喘不食。脉虚无神。睡则露睛等症。乃与病名毫不相关。其所指之症。是或由外感未清。或诸病误治。或饮食失调。或由病后而成。以致吐则伤胃。泻则伤脾。土衰则不生金。中虚木必乘克。是皆肝脾肺胃之病。治宜急顾本原。扶土生金。安胃和肝。温养肾阳。犹虑弗及。若就其名而治之。医家胸中。先执慢惊风三字之名。概用重坠之药。镇惊定怯。或散风清火。豁痰破气。其遗祸可胜言哉。盖是症。因中土已虚。风木已动。延久必现出似惊之状耳。实则并非因惊而起也。奈何竟以慢惊风名之。岂非指鹿为马乎。要之慢字。若以急慢而论。则凡病之缓者。皆可称为慢。惟惊乃属急症。不可以慢字加之。若以傲慢。肆慢而讲。于病名上。又甚荒唐。惟愿观幼科书者。当知其背谬不通。勿为其所惑。则幸甚。今观先生案中。并未尝用及惊药风药。是明征也。此症更当兼参东垣立斋景岳诸法而治之。则无遗蕴矣。(华岫云)

(0)

相关推荐

  • 湿气反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现在分享祛湿...

    湿气反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现在分享祛湿"12方"不管是肾阳虚还是脾阳虚,还是脾肾阳虚导致的湿气过重,这里都能找到答案 1.附子理中丸 药物组成:附子,人参,干姜,甘草,白术 作用 ...

  • 吃猴头菇人参茯苓粉可以调理脾胃吗?还有哪些好处?吃猴头菇人参茯苓粉鲜为人知的内幕,值得一看

    15 如如开心果楼主 2020-01-20 09:02(广东 深圳) 我以前吃东西不规律,暴饮暴食,之前偶尔胃痛,胃不舒服也没放在心上,前一个礼拜,胃疼的冒汗直流,去医院检查说是胃出了问题,要吃一些养 ...

  • 妇人呕吐方论第一

    夫妇人呕吐者,由脾胃有邪冷,谷气不理所为也.胃为水谷之海,其气不调而有风冷乘之,冷搏于胃,胃气逆则令呕吐也.愚详曰∶夫呕吐之疾,非特脾胃虚冷而呕吐也.亦有胃热而呕者:亦有胃中冷.胃口热而吐者:亦有痰盛 ...

  • 小儿呕吐的护理及几个治呕吐偏方

    呕吐是临床常见的症状,胃脏内的容物反入食管,经口吐出的一种反射动作.呕吐之前,多有恶心.干呕等先兆,所以一个吐动作可分为三阶段,即恶心.干呕和呕吐.呕吐为人体本能的保护作用,能够将胃脏内的有害物质吐出 ...

  • 《证治准绳·幼科》泻利

    凡疮未出而利者,邪气并于里,肠胃热甚,而传化失常也,黄芩汤主之.如自利清白色者,为里寒,理中汤主之. 黄芩汤 黄芩(一钱半) 甘草(炙,一钱) 白芍药(六钱) 上锉细.加大枣二枚,水一盏,煎七分,温服 ...

  • 《证治准绳·幼科》泻

    [曾]论泻之原,有冷泻.热泻.伤食泻.水泻.积泻.惊泻.风泻.脏寒泻.疳积酿泻.种种不同,各分于后.冷泻,多是白水,泻密而少,腹痛而鸣,眉皱目慢,面带白色,额有汗,多用冲和饮(慢惊).当归散(潮热) ...

  • 《证治准绳·幼科》泻痢兼证

    渴 <巢氏病源·小儿利兼渴候>此是水谷利,津液枯竭,腑脏虚燥则引饮.若小便快者,利断,渴则止. 若小便涩,水不行于小肠,渗入肠胃,渴亦不止,利亦不断.凡如此者,皆身体浮肿,脾气弱,不能克水 ...

  • 《证治准绳·幼科》吐泻

    [曾]小儿吐泻并作,即名霍乱,有心痛而先吐者,有腹痛而先泻者,莫不由中焦而作.上焦主纳而不出,中焦主腐化水谷而生荣卫,灌溉百骸,下焦分别水谷,主出而不纳,脾居中州,胃为水谷之海,乳哺入胃,脾能克化,然 ...

  • 《证治准绳·幼科》洁古论五脏五邪相乘补泻大法

    五脏子母虚实,鬼贼微正,若不达旨意,不易得而入焉.在前者为实邪,子能令母实,拒贼伤于母,其子又引母所克者妻.来相助,故曰实邪也.在后者为虚邪,母引子之鬼贼至,由母能使子虚也,<内经>云∶子 ...

  • 《证治准绳·幼科》五脏补泻法

    [钱]凡病先虚或已经下,有合下者,必先实其母,后泻其子也,假令肺虚而痰实,此可下之证,先当益脾,后方泻肺也.泻青丸又名泻肝丸.钱氏谓肝无补法,故无补肝药,王海藏以四物汤内加防风.羌活等分,为细末,炼蜜 ...

  • 《证治准绳·幼科》吐利

    [万]疮疹吐利,常候也,经曰∶诸呕吐暴注,皆属于热.盖三焦为水谷传化之道路,热火内迫,则传化失常,而吐利并作,火性燥动,迅 故也.邪在上焦,但吐而不利,邪在下焦,但利而不吐,邪在中焦,则上吐下利.又, ...

  • 《证治准绳·幼科》吐逆

    胃为水谷之海,上通乎咽,内而不出,如初发热有吐逆之证,此火邪犯胃,其气上逆,治之则易,若自出现以至收靥有是证者,乃疮集于咽门,攻于胃脘,吞咽不利,治之则难.由于不知预解咽喉之法,渐变为失音呛水,而不可 ...

  • 《证治准绳·幼科》吐

    [薛]呕吐皆主脾胃,古人谓∶脾虚则呕,胃虚则吐是也.呕者,有声无物,吐者,有物无声,若手足指热,喜饮热汤,或睡而露睛,皆胃气虚弱也,用异功散.若手足指热,饮冷,或睡不露睛,属胃经实热也,用泻黄散.若作 ...

  • 《证治准绳·幼科》

    咳嗽 <内经>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之咳久乃移于六腑.又<病机式要>云∶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 ...